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现当代文学简史课件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现当代文学简史课件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潜)。并且认为“伟大的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 的人性,从人心深处流出来的情思才是好的文学, 文学难得的是忠实——忠于人性”,“人性是测量 文学的唯一标准”。 人文主义文艺思潮倡导者多为对西方文艺有较全面 的系统理解,同时又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 的功底,他们的学识可以担当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桥 梁。但在中国特定的时代,他们的文艺观念被误解, 而没有受到重视,但对后来的文学造成了深刻的影 响。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主讲:陈蘅瑾
20年代主要是新旧文学对文学读者和市
场的争夺,文言与白话的矛盾和对立; 30年代文学的阶级性与人性,乡村与都 市成为主要的矛盾以及论争的焦点。 中国现代文学全面走向成熟,从整体走 向世界的十年。
一、本阶段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
(一)国民党推行党制文化与党制文学,力
鲁迅写了《论“第三种人”》和《又论“第
三种人”》对胡、苏的观点进行了批驳,揭 露胡秋原、苏汶宣扬超阶级文学的虚伪性。
三、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一)时代的变化引起文学潮流的变化
中国革命的历程由五四时期的思想革命转向
社会革命,20年代是五四个性解放的时代, 30年代进入到社会解放的时代,从对人的个 人价值、人生意义的思考转向对社会性质、 出路、发展趋向的思考和探求。
(六)关于“大众语文”的论争 1934年5月,汪懋祖、许梦因发动“文言复
兴运动”,进步作家陈望道、赵元任、茅盾 等集会,掀起反对文言文、保卫白话文的运 动,展开文艺大众化的讨论,批评了欧化和 半文半白的倾向,探讨了现代文学语言的特 点及其发展方向,对现代文学语言的发展具 有较深远的影响。
(七)对胡秋原的“文艺自由论”和苏汶的“第三
的无产阶级文艺运动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左联)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正式成立。 会上通过了左联的理论纲领,宣告以“站在 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的战线上”,“援助而 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作为左联的奋 斗目标,坚持艺术的“反对封建阶级的,反 对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社会地位的小 资产阶级的倾向’,促进“新兴阶级的解 放”。
会的约束,回到自然,作个人生命的本能的、非意 识的表现。
(五)左翼作家与京派作家的论争 京派是30年代以《骆驼草》、《大公报· 文艺
副刊》为主要阵地形成的北方作家群。朱光 潜、沈从文是其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 将“和平静穆”作为美学追求的极至和最高 境界,泯化一切现实,以达到内心“无矛盾, 无冲突”的美学观。他们强调文学与时代, 政治的距离。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 鲁迅等提倡战斗的力的美,与之论争。
1929年冬,在中共的指示下,创造社和太阳
社停止了对鲁迅等人的攻击,进而与鲁迅等 联合,开始了成立左联的筹备工作。1930年 左联成立,宣告革命文学的论争结束。 (三)左翼作家与新月派的论争
其核心问题是“人性论”。新月派主要以梁
实秋为代表提出了“以永恒的人性的文学” 否定“无产阶级的阶级的文学”,以资产阶 级的“人性的普遍存在论”反对无产阶级的 阶级人性论。认为文学应该表现最基本的普 遍的人性。文学是没有阶级性的,主张文学 是天才的创造,认为“一切的文明,都是极 少数天才的创造”,否定无产阶级文学存在 的合理性。 左翼作家鲁迅、冯乃超等对新月派的文艺观 进行了批判。鲁迅在《“硬译”与“文学的阶 级性”》等文章中,系统的驳斥了梁实秋的 “人性论”和“天才论”,辩证的指出文学 带有阶级性但并非只有阶级性。论争巩固了
图建立“三民主义文艺” 1929年,国民党在全国宣传会议上提出了 “三民主义文艺”的口号 ,公开宣称要打倒 “革命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要铲除 “多型的文艺意识”,以民族主义作为文学 的中心意识,提出了“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企图形成文化上的统治地位。
(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及其领导下
(三)创作趋向
(1)文学创的题材空前的开拓,表现角度
有了新的开掘。 (2)文学形式与创作手法的多样化。 (3)个人风格、民族风格和时代审美特征同 步形成
左联的成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标志着革命文学运动的深入发展,标志着 党对文艺事业的直接领导,明确了文艺同革 命的密切关系。左联的纲领强调了文艺在革 命事业中要“作解放斗争的武器”,文艺作 家“要负起解放斗争的使命”。
(三)人文主义文艺思潮:自由主义作家和民主主 义作家的文艺观 代表人物:梁实秋、沈从文、朱光潜等 主张:强调文艺的超功利性与独立性,认同艺术 “超脱现实的原则”,认为“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 离”。“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朱光
二、文艺论争
(一)左翼作家与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论争
(二)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人的批判 在1928年,为了倡导革命文学,一批参加过革命活
动的作家和一批从日本归国的激进青年,他们以后 期创造社、太阳社为营垒,引发了一场关于革命文 学的论争。 他们把主要矛头对准了鲁迅,同时还清算了茅盾、 郁达夫、叶圣陶等,对五四文学革命时期及其以后 有一代影响和成就的作家及其作品进行了批判。
种人”的批驳 胡秋原在《阿狗文艺论》等文中自称是“自由人”, 以中立的姿态,既批评国民党的“民族主义文艺运 动”,也反对左联,宣称“文学与艺术,至死也是 自由的,民主的”,“将文艺堕落到一种政治的留 声机,那是艺术的叛徒,……以不三不四的理论来 强奸文学,是对艺术尊严不可饶恕的冒渎”。他又 在《勿侵略文艺》中说让政治破坏艺术,“是使人 烦厌的”,反对“只准一种文学把持文坛”。 苏汶以“第三种人”的姿态出来声援,他在《关于 <文新>与胡秋原的文艺论辩》中,攻击左翼文艺 “霸占”文坛,使“文学不再是文学了,变成连环 画之类;而作者也不再是作者了,变成煽动家之类。 死抱住文学不放的作者们是终于只能放手了”。后 来,他又写了《“第三种人”的出路》、《论文学上 的干涉主义》等文章,攻击革命作家和革命文学, 指责左联成了阻碍新文学创作的罪魁祸首,指出文 学不必作阶级的武器,攻击左联作家“左而不作”。
(四)左翼作家与自由主义作家和论语派关于“性 灵文学”的论争 1932年林语堂创办《论语》半月刊,1934年主持出 版小品文半月刊《人世间》,1935年创办《宇宙 风》,以此为阵地,宣扬自我表现的“性灵文学”。 他的观点主要代表了自由主义的文艺观,要求作家 表现封闭的自我审视的灵魂,排斥对国家、民族、 社会的关注和探索,提出把闲适和趣味作为文学的 追求;强调人的自然本性的流露,要求文艺摆脱社
3. 海派 海派是沈从文在文学批评时提出的一个概念。
以30年代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 化与消遣文化畸形发展的产物,他们依托于 文学的市场,既享受着现代都市文明,又感 染着都市的“文明病”。正是对都市文明既 留恋又充满幻灭感的矛盾心境,使他们更接 近西方的现代派艺术,有着较为自觉的先锋 意识,追求艺术的变与新。
(二)三大文学派别
1. 左联为首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特色:对文学政治功利性的推崇;对文学阶
级意识的强调;对文学大众化形式的倡导和 追求。
2. 京派 “京派”是鲁迅在文学批评时提出的一个概念。主 要指30年代以《骆驼草》、《大公报· 文艺副刊》为 主要阵地在北京、天津形成的北方作家群。朱光潜、 沈从文是其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将“和平静 穆”作为美学追求的极至和最高境界,他们强调文 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学 价值。主张:纯文学本体论。既不视文学为消遣, 也不视文学为至上,而是追求文学的纯正,文学不 应在政治纷争中去周旋,摒弃文学的商业化。 崇尚和谐、淳朴、节制的美学观念,带有古典主义 的美学特征。于和谐中对立统一,节制感情,不能 无节制的任意发泄。他们着眼于民族性的重造,从 民族的长远生存来考虑文学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