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章 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第九章 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文坛论争
• 与右翼思潮的斗争 1930年3月“六一社” 潘公展、朱应鹏、范争波、王平陵、黄 震遐《前锋周报》《民族主义文艺运 动宣言》“文艺的中心意识” “文艺 的最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民族是 一个人种的集团” 黄震遐《黄人之血》人种学来抹杀民族 矛盾和阶级矛盾
梁实秋观点
• 与 “人性论”的论争
与“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 争
• “自由人”代表指《文化评论》的胡秋原 《阿狗文艺论》 • “第三种人”指《现代》的苏汶 《“第三种人”的出路》 瞿秋白《文艺的自由和文学家的不自由》 鲁迅《论“第三种人”》
鲁迅观点
• “生在有阶级的社会里而要做超阶级的作 家,生在战斗的时代而要离开战斗而独立, 生在现在而要做给与将来的作品,这样的 人,实在也是一个心造的幻影,在现实世 界上是没有的。要做这样的人,恰如用自 己的手拔着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
• 早期共产党人对革命文学的倡导,很多共 产党人从政治革命直接参与文学运动; • 社会急剧变革也使革命的小资产阶级作家 首先成了无产阶级文化的代表,创造社、 太阳社(1928)酝酿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 学就是如此; • 大革命失败后,无产阶级独立领导中国革 命的现实政治斗争,有建设无产阶级革命 文学以形成文艺界的领导的需求; • 同时,也有来自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影响, 诸如前苏联文学、日本左翼革命文学、西 方辛克莱、巴比塞、德莱塞等作品; • 革命作家相对集中在上海,也提供了组织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队伍的可能性。
• 周作人、废名(冯文炳)、沈从文、萧乾、 李健吾、朱光潜
• 京津两地从事文学活动,作品较多在京津 刊物发表,艺术风格本质上较为一致。基 本特征就是关注人生,但是和政治保持距 离,强调艺术的独立品格。讲求纯正的文 学趣味。 • 1934.1沈从文《论“海派”》扬北方文学而 抑海派,是讨伐海派的檄文。矛头主要指 向上海文人
• 扩大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影响, 纠正了倡导者们的某些理论错误, 促使双方进一步学习马克思主义文 艺理论,提高了思想 • 为左联成立准备了条件
左联
• • • • • • • • 起止时间 地点 全称 性质 成员 理论纲领行动纲领 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刊物
主要文学活动 •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 • 国际文化研究会 • 文艺大众化运动 • 创作方法的引进和发展 • 两个口号的论争
• 梁实秋“伟大的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 的人性”;“一个资产者和一个劳动者, 他们的人性并没有两样,他们都感到生老 病死的无常,他们都有爱的要求,他们都有 伦常的观念,他们都企求身心的愉快,文 学就是表现这最基本的人性的艺术”。所 以,“文学是没有阶级性的”
鲁迅观点
• “文学不借人,也无以表示“性”,一用人, 而且还在阶级社会里,即断不能免掉所属 的阶级性,无需加以“束缚”,实乃出于必然。 自然,“喜怒哀乐,人之情也”,然而穷人决 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那会知 道北京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区的 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的老太 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 的”。“倘说,因为我们是人,所以以表现 人性为限,那么,无产者就因为是无产阶 级,所以要做无产文学”
30年代 文学思潮与运动
30年代文学基本面貌 • 革命文学思潮 • 民主主义文学思潮 •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发展情况:
• 初期革命文学倡导(1923-1926) • 1924春雷文学社 • 早在1923年5月,郭沫若在《我们的文学新运动》 “要在文学之中爆发出无产阶级的精神” • 1926年3,郭沫若在《文艺家的觉悟》形式上是 写实主义的,在内容上是社会主义的 • 1926《革命与文学》明确提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口号“到兵间去,民间去,工厂间去,革命的漩 涡中去”
论争结果 • 1936年10月,鲁迅,郭沫若、 茅盾、巴金等21人联合签名发 表了《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 与言论自由宣言》初步形成了 抗日统一战线
文学思潮特点
• 现实主义文学仍占主潮地位: 左翼创作;创造社转向;“京派”创作; 文学研究会;东北作家群;民主主义作家; 中国诗歌会 •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比上一时期大大减弱了 •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比上一时期有所发展
鲁迅态度
• 2月鲁迅《“京派”与“海派”》
• “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乃各国之租界,帝 都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之在京者近官, 没海者近商,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 商获利,而自己也赖以糊口。要而言之,不过 “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忙而已。 但从官得食者其情状隐,对外尚能傲然,从商 得食者其情状显,到处难于掩饰,于是忘其所 以者,遂据以有清浊之分。而官之鄙商,固亦 中国旧习,就更使“海派”在“京派”的眼中跌落 了”
茅盾、鲁迅的答辩
• 茅盾《从牯岭到东京》
• 鲁迅《醉眼中的朦胧》《铲共大观》《文 艺与革命》《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 • 翻译普列汉诺夫《艺术论》 • 肯定无产阶级文艺的发生有社会历史背景 • 批评夸大文艺作用 • 不敢暴露黑暗 • 头脑中有旧思想残渣的自封无产阶级革命 文学家
论争的意义
• 左翼文学内部的思想论争
正式兴起
• • • • • • 1928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正式提出 最初是创造社、太阳社理论倡导 郭沫若(麦克昂)《英雄树》 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 蒋光慈《关于革命文学》
主要观点
“个人主义的文艺老早过去了”“代替他们 而起的”必将是“无产阶级文艺” • 无产阶级文学要使读者得到旧社会的认识 及新社会的预图”—性质
• 文艺思想上,夸大文艺作用,能“组织生活”: 冯乃超《评驳梁实秋的<文学与革命>》;“超越 时代”“创造时代”:钱杏邨《英兰的一生》
• 忽视文艺特征、轻视生活,鼓吹标语口号式文学。 冯乃超《同在黑暗的路上走》 • 主张作家世界观的突变:郭沫若《桌子的跳舞》 • 批判五四以来文学,唯我独革宗派情绪 鲁迅、茅盾、叶绍钧、郁达夫、张资平--“社会变 革中的落伍者”
论争的收获
• 张闻天《文艺战线上的关门主义》
• 冯雪峰《关于“第三种文学”的倾源自向与理论》与“论语派”的论争
• • • • • • • 林语堂 《论语》《人间世》《宇宙风》 小品文 幽默、闲适、性灵 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抒写“性灵文学” 鲁迅《小品文的危机》认为小品文是小摆设 匕首,投枪
与“京派”的论争
• “对于敌人的厌恶、对于同志的团结,激 发斗争的意志,提起努力的精神。 ”--根 本精神、根本任务
主要观点
• 为建造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小资 产阶级作家要“把自己否定一遍” • “克服自己的小资产阶级的根 性”“牢牢把握着无产阶级世界 观”—世界观转变
• “我们的文学家应该同时是一个 革命家”
不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