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30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30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
朱光潜
• (1897-1986),安徽桐城人。1925年 入英国爱丁堡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 转伦敦大学,修莎士比亚,又转法国巴 黎大学,学法国文学、艺术心理学。在 德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完成博士论文《悲 剧心理学》。1933年回国后,他先后任 教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等。 30年代问世的著作有《给青年的十二封 信》、《变态心理学派别》、《谈美》、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 代表性人物:新月派理论家梁实秋,还有朱光潜、 沈从文等人。
• 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对西方的文艺思潮有一个通观,们,更了解世界文艺的真相,他 们与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贯通也超出于一般水平。
• 他们的文艺思想本质上是承传了五四文学的人文 主义思想,而与当时左翼革命文学所理解的中国 现实政治的需要有一定距离,也因此而受过责难。
倡导革命文学的两个重要社团
• 太阳社: • 1927年秋成立于上海。发起人为蒋光慈、钱杏邨
(阿英)、孟超、杨邨人等。 • 太阳社的主要成员大都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
败后,从实际斗争中转移到上海从事文化活动的 中国共产党党员; • 他们有相似的斗争经历和共同的思想基础,在文 学主张与创作上,也有某些共同的倾向:积极提 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反映工农大众的生活与斗 争。
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一节 革命文学 运动与思潮
初期革命文学的倡导
• 1,早在1923-1926年邓中夏、恽代英、瞿秋白、肖楚女等, 通过《新青年》季刊、《中国青年》周刊、《民国日报》 副刊《觉悟》等,就开始宣传革命文学主张。
• 邓中夏
《贡献于新诗人之前》
• 蒋光赤
《无产阶级革命与文化》
• 沈雁冰
《论无产阶级艺术》
.
• 2,1925年五姗运动后,产生了一批反帝题材的作品,如 蒋光慈的诗《新梦》、《哀中国》和小说《鸭绿江上》、 《少年飘泊者》。
• 3,沈雁冰、郭沫若、成仿吾、应修人、潘漠华等作家纷 纷投入革命斗争。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兴起的原因
• 早期共产党人对革命文学的倡导,有的共产党人从政治革 命直接走向了文学运动。
• 社会的急剧变革也使革命的小资产阶级作家“首先卷进了 革命的怒潮”,成了无产阶级文化的代表。
• 大革命失败后,无产阶级单独领导中国革命的现实政治斗 争,有建设无产阶级文学以形成文艺界的领导的需要。
• 来自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影响,诸如前苏联文学、 日本左翼革命文学、西方的辛克莱、巴比塞、德莱塞等的 作品。
《变态心理学》。
.
• 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合现代 心理学,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的美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 究。
• 将审美同情与道德同情的质的区分作出揭示,指出审美同 情消除主客体之间的界限,“把一瞬间的经验从生活中孤 立出来,主体‘迷失’在客体中”,也就排除了理性的审 美同情中的地位。
梁实秋
• 1902年1月17日生于北京,原 籍浙江省杭县。原名梁治华,字 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 1949年6月去台湾,先后任台北师 范学院英语系主任、英语研究所主 任和文学院长等职。1950年曾任过 短期的国立编译馆馆长。
.
• 梁实秋文艺思想的特征是,援据美国白璧德新人文主义为 学术背景,提出人性核心的道德评价的文学标准,以古典 主义的“节制”为美学追求。
• 奉行严谨而超脱的风格,强调文学表现人生和怡情悦性的 功用,维护文学的独立自足性。
第三节 文学 论争
.
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的批判
革命文学的论争
一
二
太阳社和后期创造社成员: 鲁迅、茅盾 成仿吾 、郭沫若、冯乃超 、 新月派、周作人 李初梨 、钱杏邨、蒋光慈
• 1,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中,人性是一个关键的概念。他一 再强调:“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人 性是超阶级的。
• 2,代表梁实秋艺术精神的是古典主义的“节制”,是善 于“选择”该写的材料。有节制精神的古典文学,就是 “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文学;有了这样的心态,就能“沉 静的观察人生,并观察人生全体”。
基本理论主张
• 革命文学的倡导者在处理文学与人民的关系上,明确要 “以农工大众为我们的对象”、要使我们的媒质接近农工 大众的用语”。
• 在处理与无产阶级政治革命关系时,倡导者把无产阶级政 治实践活动作为文学反映现实的唯一角度与内容,把文学 的功能、作用归结为对实际革命运动的直接实践作用。
• 缺点:这些看法或夸大文艺作用,或忽视文艺特征、轻视 生活,或主张作家世界观的突变。
.
• 太阳社先后编辑与出版了《太阳月刊》、《时代文艺》、 《新流月报》等刊物以及“太阳小丛书”(“太阳社丛 书”)等,在反对国民党政府的文化“围剿”,倡导无产 阶级革命文学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 太阳社于1929年底自动宣告解散,1930年春全部成员加 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蒋光慈
钱杏邨
.
• 后期创造社
• 1928至1929年间的革命文学论争,引起中国共产党中央的 重视,加强了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帮助革命作家成立联合 的团体。
•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的中华 艺术大学举行。到会的有冯乃超、华汉、沈端先(夏衍)、 钱杏邨(阿英)、鲁迅、画室(冯雪峰)、等40余人。
• 左联先后创办的机关刊物有《萌芽月刊》、《拓荒者》 《北斗》、《十字街头》等。
.
• 1928年1月《文化批评》创刊,标志着后期创造社活动的 开始。
• 刊名含义就是要对资本主义社会,包括其文艺,进行大 批判。同月出版的《创造月刊》发表麦克昂(郭沫若)的 《英雄树》,提出建立无产阶级文学的主张。
• 有从日本归来的冯乃超、王独清、穆木天、彭康等新会 员加入。
.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 简称“左联”。
• 1936年春,为了适应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形势,左联自行解 散。
.
.
“左联”主要成员
.
.
“左联”的主要文学活动
• 1,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传播与运用。 • 2,自觉地加强了与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 3,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 • 4,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和发展。
第二节 人文主义 文学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