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0年代文学思潮及运动

30年代文学思潮及运动

1.定义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 1930、3、2,上海,《拓荒者》、 《北斗》等刊物,是中国共产党领 导下的革命作家统一组织。主要成 员:鲁迅,冯雪峰,李初梨等。宣传 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积极从事 无产阶级文学的创作,以文艺来配合 革命斗争,推动“左翼”文艺的发展。 鲁迅《对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4.“两个口号”的论争 “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 学”

思考题: 1.概述“左联”成立情况,主要成绩及缺失。 2.简述30年代文坛的几次论争。 3.对梁实秋的“人性论”你作何评价?
1931—1933,“文艺自由论辩”
胡秋原——“自由人”
苏 汶——“第三种人”
“文艺虽不是‘至上’,然而决不是‘至下’ 的东西。将艺术堕落到一种政治的留声机, 那是艺术的叛徒。艺术家虽不是神圣,然而 也不是叭儿狗。以不三不四的理论来强奸文 学,是对于艺术尊严不可恕的冒渎。” ——胡秋原《阿狗文艺论》 “我是一个‘自由人’”,反对“某一种文学 把持文坛。” ——《勿侵略文艺》

2.左翼阵营对“民族主义文学”运动的批判
1、黄震遐发起,《前锋周报》,《前锋月 刊》,号召作家以民族意识作为文艺的使命, 开展民族主义文学运动。
黄震遐:《陇海线上》 《黄人之血》
3.左翼阵营与“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 争
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李初犁《怎样的建设革命文学》 麦克昂(郭沫若)《英雄树》 钱杏邨《死去了的阿Q时代》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内部的论争
时间: 1928年初——1929年底
太阳社、后期创造社
与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
论争三方面:
文艺的社会作用;
文艺和宣传的作用; 作家世界观改造的问题。
二、“左联”的成立
第二章 20世纪30年代 文学思潮及运动

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苍白无力

共产党——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占据主流

自由主义者——人文主义文学——影响深远
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与思潮
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倡导
标志: 1928、1,后期创造社, 1928、1,太阳社, 李初梨、冯乃超等, 蒋光慈、钱杏邨等, 《创造月刊》 《太阳月刊》; 《文化批判》
“在‘知识阶级的自由人’和‘不自由的’, ‘有党派’的阶级争夺着文坛霸权的时候, 最吃苦的,却是这两种人之外的第三种人。 这第三种人便是所谓作家之群。” ——苏汶

“生在有阶级的社会里而要做超阶级的作家, 生在战斗的时代而要离开战斗而独立,生在 现在而要做给予将来的作品,这样的人,实 在也是一个心造的幻影,在现实世界上是没 有的。要做这样的人,恰如用自己的手拔着 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他离不开,焦躁着, 然而并非因为有人摇了摇头,使他不敢拔了 的缘故。” ——鲁迅《论”第三种人” 》

“文学不借人,也无以表示性,一用人,而且 还在阶级社会里,即断不能免掉所属的阶级性 ……,自然,‘喜怒哀乐,人之情也’,然而 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 知道北京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区的灾 民,大约总不会去种兰花,像阔人的老太爷一 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 ——鲁迅《“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 》
2.成就
见教材p125.
三、20世纪30年代文艺思想的论争
1、左翼阵营与 新月派的论争
1928——1930 梁实秋:“人性论”; “天才论”; 目的:否认无产阶级文学 的存在。
“文学的国土是最宽泛的,在根本和理论上没 有国界,更没有阶级的界限。一个资本家和 一个劳动者……他们的人性并没有两样,他 们都感到生老病死的无常,他们都有爱的要 求,他们都有怜悯与恐怖的情绪,他们都有 伦常的观念,他们都有企求身心的愉快。文 学就是表现这最基本的人性的艺术。” ——梁实秋《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