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黄陵派:指明中叶后期,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流派。因他们都是湖北竟陵人,故称。提出重“真诗”,重“性灵”,追求幽深奇僻、孤来独往的文学审美情趣。奖创作上的奇僻险怪之路,缩小了文学表现的视野。 3、 崔莺莺的性格特征: (1)强烈追求爱情,大胆反抗封疆传统的女性形象,她对张生的爱,纯净透明,没有一丝杂质。在她心中,“情”始终是摆在最重要的位置,至于功名利禄、是非荣辱都可不管。正由于她对爱情的炽热追求,才使她走上了违背纲常、反抗封建礼教的道路,形成了叛逆的性格。 (2)莺莺长期受到封疆礼教的熏陶,严格的家教使她有许多顾虑,因此她的性格显得热情又冷静、聪明而狡狯。她对人前花言巧语,没有人处想张生,背地里愁眉泪眼,红娘传言责备张生,其实传去的却是私约张生相会的情诗,从莺莺的作假可看处她本能的生命冲动与社会性在她人格深层中的统一,表现出灵与欲、情与欲的冲突。 (3)她身上表现出一种伦理意识、严格的家教使她不会有大胆的举动,她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自然的欲求和生命的骚动,礼教的分为使她受到约束,而自然的欲求又使她渴望解放,在她身上有着形而下的、非理性的动物性的冲动,形而上的理性观念、动物性和社会性的碰撞,形成她性格的复杂性、丰富性。她既矜持、腼腆,有理性同时又不满封建的压抑,执着追求爱情,最后形成了叛逆的性格。 6、《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以老夫人为一方和以莺莺、张生、红娘为一方的矛盾,即封建势力和礼教叛逆者的矛盾; 莺莺、张生、红娘之间性格的矛盾。这两组矛盾形成了一主一辅两条线索,它们相互制约,起伏交替,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a)高明《琵琶记》双线结构: 一是写蔡伯喈离家后的件件遭遇,一是写赵五娘在家中的种种苦难。两条线索交叉进行,让不同的场景对比衔接,使贪富悬殊的情景形成强烈的反差,使观众加深了对 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认识,在深切地同情赵五娘的同时,体悟到封建伦理纲常的荼毒。 b)赵五娘的人物典型; 她善良朴素,刻苦耐劳。在饥荒年代典尽衣衫,自食糟糠,独立奉养公婆。后又营葬筑坟。忍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磨难,在她身上体现了古代中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善良勤劳、忍辱负重、和自我牺牲精神,是一个典型的孝妇形象。 (1)表现出民间妇女的性格,忍辱负重、善良勤劳 (2)表现出艰苦斗争的民族性格 (3)表现出一种双重性格:一方面体现了克己待人、勤俭自立的传统美德;另一方面,其身上留有时代的印迹,奴隶式的驯服。 作者歌颂赵五娘的“有贞有烈”,但更多揭露了封建社会和伦理纲常给予女性的苦难、不幸和无奈。让人们看到被视为道德楷模的人物内心的隐痛。 《三国演义》 一.成书过程: (1)史籍:陈寿《三国志》、斐松之的注提供了大量材料。 (2)民间传说,戏曲,话本小说:刘义庆《世说新语》最早有《三国志》里的一些故事;隋朝傀儡戏是根据三国故事改编;唐朝广泛流传着三国故事;宋代的说书艺人往往说三国的故事出现了拥刘反曹的传统;金元时期,三国故事大量搬上剧场,可见《三国演义》之前,三国故事已经深入民间。罗贯中以史书为依据,对民间传说、说唱文学中的三国故事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删去了其中荒诞不经的内容,根据史实和生活经验,写出了《三国》。由此可说,这是一本集体创作。 二.《三国演义》中的“三绝”。 四、《三国演义》中刘备、曹操、关羽、诸葛亮等人物形象塑造 刘备:是一个明主仁君但又不失英雄本色 仁慈。爱民爱臣,不乘人之危独占荆州;放徐庶回曹营救母。 义。为结义兄弟关羽张飞报仇,不顾全大局进攻东吴,破坏了两军联盟。 谦恭礼让,三顾茅庐。 狡猾权变,摔阿斗收买人心,善用哭来收买人心。 虚伪,鲁肃索取荆州时,装哭。
曹操:“奸绝” 他是以典型的奸雄形象出现的,他奉行的人生准则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他天性多疑,又诡计多端的品质可在小说具体情节中体现。如因恐惧猜疑,杀了热情款待他的吕伯奢一家;为了防范行刺,杀死侍者却佯装不知;为了显示军法严明,又上演“割发权首”的把戏。这些都表明了他狡诈阴险,工于权谋,但他高人一等的见识和胆略造就了他的霸业。 另外,他又重视将士,爱才。能听取手下的谋略,善于利用集体的智慧。 关羽:“义绝” 1. 义:结义后他追随刘备南征北战,历经艰险,始终义重如山。忍辱降曹后,不为曹操的金钱功名所动心,一得知刘备的消息,便挂引封金夺关斩将而去。却长存报答曹操之心,后在华容道义释曹操。 2. 英勇非凡:其武艺非凡,如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 3. 刚愎自用,心高气盛,甚至有时不顾大局。 诸葛亮:“智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1) 刘备三顾茅庐始与之相见,是高士贤士自高身价的典型表现;而《隆中对》则是天才战略家出山的宣言。 (2) 通晓天时地利,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如“火烧博望,草船借箭,借东风” (3) 深切掌握对方心理特点的情形下,巧妙用了骄兵计,空城计等。特别是在对周瑜同孙吴方面,采取了既团结又斗争的方针,随机应变,趋力避害,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可以说诸葛亮的一生既是其才智得以最充分的发挥,又是其抱负备受压抑的一生,他身上既具备了众多政治家的美德,又身不由己地陷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境地。
《水浒转》 一. 成书过程 1.史籍:《宋史》中的《徵宗本记》《侯蒙传》《张叔夜传》及其他史料都有提及。 2.从南宋起,宋江故事就在民间广泛流传。龚开《宋江三十六人赞》已完整记录了36人的姓名和绰号。《大宋宣和遗事》展现了《水浒传》原始面貌。施耐庵作《水浒传》。集体创作。 二.武松的个性 武松打虎是自卫杀虎,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可见他英武刚烈、胆大心细、光明磊落。 三.《水浒传》人物描写的特色 1.在对比之中突出人物的不同性格,使任务具有个性化。 (1)在相同的情节中塑造不同性格的人物,如武松打虎和李逵打虎。 (2)在不同性格进行对比衬比。如宋江奸诈,李逵直率。 2.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如鲁达拳打镇关西的细节。 3.紧扣人物的身份遭遇经历来刻画人物性格。如林冲的从软弱到刚毅。 4.通过宏大的富有传奇的情节来塑造人物性格。如林冲误入白虎潼,风雪山神庙。 5.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如鲁达闭口开口“酒家”
四:林冲的性格形成和变化过程。 答:小说在写有些人物时,能展示其性格在环境的制约下有所发展和变化,其中最明显的是林冲。 (1) 身为京城八十万禁军教头的林冲有一身好武艺,而且为人谨慎忠厚。可惜家有娇妻却招来杀身之祸,在高衙内开始调戏他的娘子时,尽管有“大丈夫屈在小人之下,受这般肮脏气”的不平,但还是怕得罪上司,息事宁人;由于高衙内想把他的妻子弄到手,林冲吃尽了冤枉官司,发配沧州,险些送命野猪林,但他忍辱偷生,仍抱有幻想,希望能挣扎回去“重见天日”,到了沧州安分做囚犯。 (2) 可惜他的安分守己、逆来顺受招来了更残酷的打压,高衙内的杀手赶到沧州准备取他性命;直到最后忍无可忍,林冲这才在风雪交加的山神庙前大开杀戒,积愤喷发,手刃仇人,奔上梁山,走上了落草为寇的道路,完成了由软弱向刚烈的性格转变。 (3) 林冲被逼上梁山最终完成了落难英雄的成长之路,从此他将他的正义感、一身好武艺交付给替天行道的大业,而他的优柔寡断也在英雄的洪流中荡然无存。(豹子头的棱角由此分明清晰) 五、和《三国演义》相比较,《水浒传》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进步之处何在?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1)《三》中塑造的形象是类型化的人物,而《水》则开始了从类型化向性格化人物的过度。《水》里的绿林好汉继承了古代英雄的特征,作为“勇”和“力”的化身,具有类型化的倾向;另一方面,又体现了社会下层民众的道德理想和生活情趣,具有较为突出的个性特征,具有一定的个性化典型的倾向。 (2)《水》塑造了人物形象将传奇性与现实性、超人与凡人、惊奇与逼真相结合。既写人物的传奇色彩和超人之处,又写他们的性格弱点和成长过程,避免了《三》因 过分夸张、渲染而失真的毛病,让人觉得真实可信。 (3)《水》中的人物往往在稳定中求变化,单一中求丰富,其性格既有主调,又有多个侧面,避免了《三》的人物性格缺少变化,单一的不足。 (4)《三》回避了人物的心理描写,《水》常用富有特征的细节和内心独白的方式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显示出人物内心世界开掘的趋势。
《西游记》 一. 孙悟空的人物形象是否前后统一? 答:一致:孙悟空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有强烈的叛逆精神的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 (1) 他的出生带有神异色彩,出生就威胁了神的统治。 (2) 他酷爱自由,向往自由,执著自由的生活,他对神权进行了叛逆,闹龙宫,闹冥府,表现了他不畏强权的叛逆性格。 (3) 他自立为“齐天大圣”,公共表明自己对天国世界的分庭抗礼,他大发神威,大闹天宫,扰乱天庭秩序,并在矛盾冲突中提出取代玉帝的位置,显得堂堂正正,威风凛凛。 (4) 被压于五指山下,在皈依佛门的条件下被释放,护唐僧取经,这仍是他反抗精神的承接。着重刻画了不怕困难而对事业的执著与忠诚,在取经过程中,仍保持着鲜明的桀骜不驯的个性特点,不愿处于“力奴”的地位,从不轻易向人下拜,作为一个皈依佛门的和尚,却还把闯地府闹天宫当作光荣的历史妄加夸耀。取经路上的孙表现出反对束缚、尊重自我和向往自由,具有强烈的个性精神。 所以孙的前后性格形象是一致的,均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二. 《西游记》的艺术特色。 1、极幻。以诡异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突破生死,突破时空,突破神、人、物的界限。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境界。这种奇幻美,却又令人感到“极真”,能透出生活气息,因而让读者能够理解,乐于接受。 2、奇趣。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西》可以说是趣味性和娱乐性最强的一部。它的奇趣,首先同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有关,如孙悟空具有一副天生的喜剧性格。其次体现在物性、神性、人性的统一。如孙悟空的形象既有猴子的外貌、习性及物性,又有七十二般变化等超凡的“神性”,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