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山县城总体规划(调整)(2006-2020)文本规划项目名称:霍山县城总体规划(调整)项目委托单位:霍山县人民政府规划编制单位:安徽建苑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证书等级:乙级设计证书编号:(皖)城规编字022008霍山县城总体规划项目参加人员霍山县人民政府王光祥霍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彭瑞友霍山县建设局局长任鸿霍山县建设局规划局局长注册规划师尹蓉霍山县建设局规划局工程师尹新月霍山县建设局规划局助理工程师彭浩霍山县建设局规划局助理工程师安徽建苑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项目负责人:储金龙博士、副教授、注册规划师规划编制人员:程堂明硕士、工程师、注册规划师凌琦副教授、环境工程师杨伟伟硕士、讲师、设备工程师刘朝晖规划师、硕士鹿东涛助理规划师陈善兵助理规划师张雨雷助理规划师刘周助理规划师卢凯助理规划师张坤助理规划师左俊助理规划师王同林助理规划师安徽省霍山县城总体规划(2006-2020)文本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发展战略 (1)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2)第四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3)第五章城市规划区 (4)第六章城市总体布局 (5)第七章综合交通规划 (5)第八章居住用地规划 (6)第九章公共设施系统规划 (7)第十章绿化景观系统规划 (8)第十一章工业仓储用地规划 (9)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9)第十三章综合防灾规划 (10)第十四章环保环卫规划 (11)第十五章郊区规划 (13)第十六章近期建设规划 (14)第十七章规划实施对策 (15)第十八章附则 (16)第一章总则第1条为适应霍山县城长远发展需要,优化配置各项资源,协调城乡各项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对《霍山县城总体规划》进行调整。
第2条《霍山县城总体规划(调整)》(以下简称本规划)文本与国家和地方的其它相关法律、规章配套实施,共同对霍山县的规划和建设进行管理和指导。
第3条规划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国发[2002]13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安徽省城市规划管理暂行办法》《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04-2010)》《六安市总体规划》(2003-2020)《霍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霍山县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霍山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六安市建委建规函[2006]38号《关于对霍山县要求调整县城总体规划的复函》第4条规划期限:近期为2006-2010年,远期为2011-2020年。
第5条本规划一经批准,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一切规划、设计和建设活动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依据本规划执行。
对总体规划的调整、修改,也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发展战略第6条战略方针通过对霍山县社会、经济、环境条件的综合分析和合理预测,全面促进霍山县的社会经济文化事业以及城镇建设的发展,将霍山县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交通便捷、人民生活幸福的现代化城市。
第7条经济发展目标近期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5%,达到60.8亿元。
远期2020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递增8%,达到131.3亿元。
第8条产业结构指标近期至2010年一、二、三产业的比例达到10:50:40;远期至2020年一、二、三产业的比例达到8:45:47。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9条县域总人口2010年37.1万人,2020年40万人。
第10条县域城镇化水平2010年达到45%,2020年达到60%。
第11条县域城镇人口2010年为16.7万人,2020年达到24万人。
第12条县域体系规划布局充分利用霍山的地理区位优势,在全面和重点开发的基础上,形成“强心活边、点轴结合“的总体战略布局。
第13条城镇体系规划布局原则加强县域中心城的建设,促进县域中心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以带动全县的社会经济发展。
从更大的地域范围考虑区域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规划等级。
采用各种有效措施来完成人口的集聚和城市化过程。
增强社会化服务体系,从更大地域范围考虑城市功能的完善和城市的布局结构。
依托现状城镇发展,在县域内扶持若干中心城镇,积极挖掘各个乡镇的特色,逐级带动各乡镇的城市化和地区经济发展,并加强县域经济的横向联系。
第14条规划城镇等级分为三级,第一级是县城,第二级是中心镇,第三级是一般镇。
第15条到2020年,将佛子岭镇并入衡山镇,太平畈、单龙寺、东西溪、太阳撤乡建镇。
规划期末共设16个建制镇。
第16条规划县城远期人口规模13万人,可达到设市标准,条件成熟可考虑撤县建市。
第17条诸佛庵镇、与儿街镇、上土市镇、东西溪镇为中心镇。
规划期末诸佛庵镇人口规模3万人,与儿街镇人口规模2万人,上土市镇人口规模1.5万人,东西溪镇人口规模1万人。
第18条其他十一个镇为一般镇。
其中下符桥、黑石渡、落儿岭、但家庙、磨子潭、佛子岭规划人口规模在5000人以上,漫水河、大化坪、单龙寺、太平畈、太阳人口规模在5000人以下。
第19条各城镇职能类型。
第20条霍山县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布局是以霍山县城为中心,以诸佛庵、与儿街、上土市和东西溪为次中心,沿主要交通线,结合产业布局,形成不同层次、有启动能力的产业——城镇发展轴。
在空间上形成“大字形放射加一环”的城镇网络。
第21条公路建设(1)建设商景高速公路。
(2)提高外环线公路等级为二级,结合防洪堤建设从县城北部通过。
(3)诸佛庵与金寨县张冲乡的公路规划拓宽为二级公路。
(4)太阳乡至磨子潭、东西溪公路规划拓宽为三级公路。
(5)佛子岭、白莲岩、大化坪公路规划拓宽为三级公路。
第22条规划将全县划分为5个景区:衡山镇及南岳山-佛子岭景区,六万寨-仙人冲景区,铜锣寨-陡沙河景区,白马尖-四望山—堆谷山景区,磨子潭风景区。
第23条旅游景区(点)按“一点三环四线”组织空间网络:(1)一点:霍山县城。
综合性旅游城镇,游客集散中心,旅游接待服务中心及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和供销中心。
(2)三环:一大环(全县旅游区大循环线)县城-南岳山、佛子岭镇-落儿岭镇-六万寨-仙人冲、上土市镇-陡沙河-铜锣寨、太阳乡-白马尖-堆谷山-四望山-磨子潭镇-磨子潭水库-杨三寨-单龙寺乡-县城;二小环(全县旅游区重点开发主环线),(1)县城-南岳山-大林竹海-佛子岭镇-赤壁外滩-县城,(2)黑石渡镇(黑石渡大桥)-诸佛庵镇-诸佛庵革命烈士纪念碑-仙人冲-挂龙尖-六万寨-五桂峡-黑石渡镇。
(3)四线:(A)县城-黑石渡大桥-落儿岭镇-六万寨、仙人冲-陡沙河温泉-铜锣寨;(B)县城-南岳山-佛子岭;(C)磨子潭水库-磨子潭镇-佛子岭水库-佛子岭镇-黑石渡桥-赤壁外滩-县城;(D)县城-磨子潭镇-白马尖-堆谷山。
第24条到2010年,工业废水处理率95%,外排工业废水达标率100%,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中主要污染物COD年排放量2000万吨。
各城镇生活污水得到处理,实现达标排放。
第25条东淠河上游佛子岭、磨子潭两大水库及其主要源流水质保持Ⅱ类标准;东淠河干流黑石渡至六安市裕安区的西两河口段保持Ⅲ类标准。
第26条到2010年工业废气处理率95%,燃烧废气消烟除尘率100%;2020年工业废气处理率达到100%。
第27条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减少排放量。
规划近期,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和贮存量达到100%。
基本上不向外环境排放;城镇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处理;医院固体废物进行焚烧处理,禁止随意倾倒。
第四章城市性质与规模第28条城市性质确定为:县域中心,以工业为主的生态旅游城市。
第29条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近期2010年为9万人;远期2020年为13万人。
第30条近期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9.86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9.6平方米;远期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4.23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9.7平方米。
第五章城市规划区第31条城市规划区范围为:东至商景高速公路、衡山镇东界,南至牛角冲村、东石门村北村界,西南、西、北至衡山镇界。
总面积约96.7平方公里。
第32条城市规划区空间利用城市规划区内用地划分为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城市发展用地、集镇建设用地、基本农田保护区、风景名胜保护区、自然山体保护区、生态控制区七类。
其中,前三类为城市或集镇建设与发展区域;后四类为农业生产、旅游开发以及生态保护的区域,禁止城市建设活动。
第33条城市规划区空间管治在城市规划区内原则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
不同区域实行相应的空间管制和引导规则。
禁建区:划定在山水环境之间、圩区低洼地、水源保护区、生态环境敏感区、风景名胜核心景区以及生态廊道等地带。
应采取立法保护的手段,禁止在该地区的一切建设开发行为。
限建区:限建区主要分布在可建区周边地区,一般是农业用地或自然开敞地带,多为基本农田的保护区。
该区域的建设需要有一定的限制条件,只有满足了这些条件方可进行建设。
一般这样的地区需要设定相应的规划许可,以维持其控制的严肃性。
适建区:是城市规划覆盖的区域,这些地段按照规划要求可以进行城市建设,但其建设必须服从城市规划。
已建区:城市中已经建成的区域,该区域中的维护改造与建设同样要服从城市规划。
第34条禁止建设地区空间管制规则(1)地质灾害防治区管制规则采取避让措施,停止一切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分阶段、有重点的搬迁位于泥石流等易发危险区域的居民点。
(2)水域生态敏感区和水源地保护区管制规则水域生态敏感区内禁止一切破坏水环境生态平衡的活动以及破坏水源林、护岸林等与水源保护相关植被的活动;鼓励在水源地保护区植树种草,以净化环境,涵养水源;保护区附近不得建设对水质有严重污染的建设项目;建设其他项目,必须遵守国家和地区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规定。
(3)自然与人文景观区保护规则自然与人文资源保护区内的土地利用必须严格执行保护区总体规划和相关法律法规;区内影响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的其他用地,应按要求调整到适宜的用地区;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区内除与保护需要直接相关的建筑外,禁止其他各类建设;在保护区的外围保护地带建设的项目,不得损害自然保护区内的环境质量。
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要遵守相关的文物保护法规;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工程,如有特殊需要,必须履行必要的审核程序,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的环境风貌。
第35条限制建设地区空间管制规则(1)山地生态敏感区保护规则区内严禁乱砍滥伐森林和过度利用矿产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