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中)

第三章 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港口
分为内河运输和海港运输。水路运输设施在城市中的布置要求 ,主要是:正确选择港口位置;合理布置港区各项设施;合理安 排港区同城市工业、仓库以及铁路、公路等之间的运输联系。 港口的布置要同工业企业和仓库的布置协调,合理安排各类码 头和城市用地,为居民创造接近水面的游憩条件;城市交通运输 枢纽内各种运输设施应合理配置,加强港口同铁路、公路运输的 联接,组织水陆联运,提高综合运输能力。 港口和城市应协调发展,为港口留有发展余地。海运客运站和 客运区必须尽可能布置在接近城市中部的岸线上,与市内交通运 输设施及站、场有方便的联系。河运港口的客运站和客运区可以 设置在市内沿河地段,并同市中心区,同铁路、公路的客运站有便捷 的交通联系。
(二)城市对外交通用地布局(公路

联接式:当城市规模较 (1)公路线路的布置
大,公路入境交通较多时,
宜采用城市部分干道与公路 对外交通联接的方式,但应 避免对城市交通密集地区的 干扰,宜于城市交通密集地 区相切而过;
(二)城市对外交通用地布局(公路)
(1)公路线路的布置
设环路:当城市规 模再大时,城市设有环
2、公路
城市规划中关于公路运输设施的布置要求,主要是:合理选择公路线 路和汽车站的位置,安排对外公路和城市道路的联接;处理好公路同铁路 、城市道路、工程管线的交叉;组织铁路、公路、水运联合运输等。 对外公路干线一般不宜穿越城市,应从城市边缘通过,用支线连接市 区道路;大城市应将外环路作为过境公路。大城市的长途客运汽车站宜设 置在城市中心的外围,并与市内干道和公共交通有方便的联系。中小城市 应将长途客运汽车站设置在城市中心区附近,也可设在城市边缘与过境公 路相连接的支线上。在有铁路客运站的城市,长途汽车客运站应尽量靠近 铁路客运站。在以公路-水运联运为主的城市,客运汽车站宜设置在水路 客运站附近。公路汽车货运站和停车场,应当设置在城市的外围区域,与 铁路货运站和仓库区相邻。高速公路线应远离城市,用专用的支路与市区 联系。
包围港区的方式。
4、航空港
现代城市的大、中型航空港的位置,必须综合考虑自然条件、噪声干 扰、净空限制、交通联系等与城市有关的各种因素。 一般情况下,航空港宜设置于城市沿主导风向的两侧,飞机起降不越 过市区;还要考虑今后的发展,既为空运留有余地,又不致成为城市发展的 障碍。为避免旅客从城市往返航空港花费过多时间,应在满足机场技术要 求和不影响城市发展的前提下,尽量缩短航空港和城市的距离。 在中国现有情况下,一般以城市中心区边缘与航空港相距10~20公里 ,旅客能在30~40分钟到达较为适宜。中国城市通常都利用郊区公路或 过境公路作为联系航空港的通道。如旅客运输量较大,可修建高速公路、 高速电车道或铁路通向航空港。 航空港有严格的净空限制,在净空限制范围内的建筑物高度应符合规 定。现代喷气飞机的噪声对城市的干扰,尤其对居民及某些精密仪器工厂 影响较大,机场跑道的轴线方向应同城市市区平行或同城市边缘相切。
二 城市对外交通规划
城市本身与城市范围以外地区之间的交通,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必要 条件。主要采用铁路、公路、水运和空运等运输方式。城市对外交通运输 设施在城市中的布置,对城市发展和规划布局有重要影响。城市对外交通 运输设施的布置,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城市的发展与交通的 发展是精密结合的。城市的发展需要建立相适应的交通。 城市对外交通运输的组成和规模,取决于这个城市的地理位置、职能 、规模、发展潜力及其在全国或地区交通运输网中的地位。一个职能较为 完备的城市,一般都有多种对外交通运输方式;它们按各自的特点和适应 性,结成网络,共同为城市服务。随着经济增长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各种运输方式和新技术都在不断发展,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也要适应各类 交通运输的发展要求。
轨道交通
从形式上,城市综合 交通可以分为地上交 通、地下交通、路面 交通、轨道交通、水 上交通等。
路面交通
地上交通
水上交通
地下交通
从运输性质上,城 市综合交通又可以 分为客运交通和货 运交通两大类型。
客运交通
货运交通
道路上的交通
从交通的位置 上,城市综合交通 又可分为道路上的 交通和道路外的交 通。
(二)城市对外交通用地布局(铁路)
( 1)铁路在城市中的布置
①客站、货场和城市三者同侧 优点:铁路不切割城市,城市
使用方便;
缺点:客货有一定干扰,对运 输量有一定限制。 适合情况:适宜于一定规模的 小城市及一定规模的工业区。
1、铁路
(1)车站
车站的数量和分布同城市的性质、规模、地形、规划、布局形式以及 铁路运输的性质、流量、方向等特点有关。一般中小城市宜将铁路客运站 设在市区边缘。为使旅客乘车方便,疏散快,国外一些城市将客运线路用 高架桥或隧道引入市区。有些特大城市每昼夜到发列车多达数百列,为分 散客流,同时也使居民能就近乘车,减少候车时间,有的城市在中心区设 置若干个铁路客运站。货运站:小城市一般设置一个综合性货运站;大城 市则需分设若干个货运站。以运输小宗货物为主的综合货运站,宜深入市 区适当地段;以运输大宗货物为主的货运站应接近所服务的工业区和仓库 区;以中转为主的货运站应设在郊区或靠近列车编组站和水陆联运码头。 列车编组站:其作业和线路较为复杂,占地较大。一般要避免在市区扩建 原有的编组站;新建大型编组站应避开城市用地的主要发展方向,布置在 市区范围以外。
(三)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1)我国城市交通问题及对策
①道路负荷过重,交通拥挤 机动车大幅度增加 道路标准低 客运系统结构不合理 车人混杂、快慢混行 交通管理水平不高 ②交通安全问题 ③交通环境问题(废弃、噪声)
(三)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2)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对策
①建立多系统综合交通体系 a. 建设大运量快速客运系统,解决大城市通勤交通问题; b. 调整和更新路网结构,实行长短距离、快慢速度的分离; c. 建设换乘中心,把自行车交通稳定在最佳骑乘范围内; d. 划定步行区、改善步行交通条件 ;
城 市 规 划
认识城市
城市的特色+作用+城乡差别+城市与城市化
规划城市
前期调研+现状分析+规划设计(各种层次的 规划)
建设与管理城市
规划的实施+保护+政策法规的制定+执行
目 Contents 录
第三章
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
04
05
城市道路交通
城市居住用地
06
07
城市工程系统
第四节 城市道路交通
(二)城市对外交通用地布局(铁路)
( 1)铁路在城市中的布置
铁路在城市范围内的运输设备主要包括中间站、客运站、货 运站、编组站等。 有直接关系(如客运站、综合性货运站和货场)——分布在 城市市区或接近城市中心,或设在城市市区外围有城市干道相
联结的地区。
无直接关系(编组站、客车整备场、迂回线等及其他设备) ——布置在离城市外围有相当距离的地方。
(二)城市对外交通用地布局(港口)
(2)港口布置与工业区布局的关系
港口与工业的布置类型包括岛港、内港。 岛港的布置形式是以外围为港区,内部是工业(以及生活居住 等其他设施),即港区包围工业的方式。
(二)城市对外交通用地布局(港口)
(2)港口布置与工业区布局的关系
内港的布置则相反,是 以外部的工业用地包围中心 的挖人式港池,形成了工业
起。
(二)城市对外交通用地布局(公路)
(2)公路场站位置的选择
②货运站 供应城市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布置在市中心区边缘;
居住区有影响或以中转货物——远离居住区和中心区,布置
在仓库区、工业区货物较为集中的地区,也可设在铁路货运站 、货运码头附近。
③技术站
设置在市区外围,与居住区有一定的隔离;与客、货站有方 便的联系。
一 城市道路交通的基本概念
(一) 城市综合交通
城市综合交通涵盖了存在于城市中及与城市有关的各种交通形 式。从地域关系上,城市综合交通大致分为城市对外交通和城市交 通两大部分。 城市对外交通,泛指本城市与其他城市间的交通,及城市行政 区范围内的城区与周围城镇、乡村间的交通。其主要交通形式有公 路交通、铁路交通、航空交通和水运交通。 城市交通是指城市(城区)内的交通,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城 市轨道交通和城市水上交通等。其中,以城市道路交通和城市轨道 交通为主体。 城市综合交通又可以按交通性质与交通方式进行分类。各类城 市对外交通的规划决定于相关的行业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各类城 市交通又与城市的运输系统,道路系统和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密切相 关。
路,过境的交通可以利
用环路通过城市,而不 必穿越市区。
(二)城市对外交通用地布局(公路)
(1)公路线路的布置
组团间通过 :组团 式结构的城市,过境公
路可从组团间通过,与
城市道路各成系统,互 不干扰。
(二)城市对外交通用地布局(公路)
(2)公路场站位置的选择
公路车站又称为长途汽车站,按其使用性质不同,可分为客运站 、货运站、技术站、混合站。 ①客运站 采用分路线方向在城市中心 区边缘设两个或几个客运站 中小城市,将客运站与货运 站合并,也可将技术站组织在一
(二)城市对外交通用地布局(公路)
(1)公路线路的布置
穿越式:公路等级较低、通过城市的车流入境比例较大时。这一 布置型式由于分割城市,故只适用于小城市。
(二)城市对外交通用地布局(公路)
(1)公路线路的布置
绕行式:当城市规模较大或公路等级较高及入城交通量少时,则 宜采用绕行式布置型式,可离开城市布置公路,用入城道路联系 城市道路。
(二)城市对外交通用地布局(公路)
公路的分类(五级两类)
• 汽车专用公路
高速公路 全封闭、专供汽车高速行驶、昼夜交通量25000辆以上 一级公路 专供汽车分道行驶、部分控制出入、10000—25000辆 二级公路 专供汽车行驶、(中型载重车)4500—7000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