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哲学导论”教学大纲

“哲学导论”教学大纲

“哲学导论”教学大纲课程号:02330000新课号:PHI-0-000课程名称:哲学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开课学期:秋季周学时:2 学分:2先修课程:无一、基本目的在东西方交叉视野中,展示哲学问题的各个侧面和哲学思维的特点,引领学生进入哲学之门。

二、内容提要及学时分配此课程阐释东西方哲理思维的基本形态和特点,以作为初学哲学者的入门之阶。

将以哲学中的重要问题(“哲学”的含义,终极实在,知识论,伦理学[人生论],政治哲学等)为讨论的着眼点,看东西方古今哲人们最有代表性的观点及其相互关系。

揭示问题与争论的要点与难点,呈现哲理思维的天趣,开阔从学者对于世界多种文明和精神境界的理解视野。

教学安排:(一)什么是哲学?东西方哲人与哲理思维基本取向的对比(二讲)阅读材料:(1)《西哲选》15-17,21-25,29;61-65,68-71(苏),83-90(哲学家);119-120(亚);361-365(笛)。

(2)《资料》423-425(泰利士),399-402(普罗塔哥拉),426-428(毕达哥拉斯)。

(3)《论语》2.4;7(述而);9(子罕);5.28 (好学),11.26(吾与点也)。

[《附加材料》74左;86;86-3-86-5; 82左,缺11.26](4)《老子》10,15,20。

[《资料》147左,150右,155左](5)《庄子》6(大宗师)。

[《资料》197左-202左](6)《史记·孔子世家》、《老庄申韩列传》。

[《资料》355-382]思考题:*(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特点(比如它与宗教与科学的区别)?举出哲学问题的例子。

(2)西方传统哲学的门类。

*(3)西方早期哲学家的特点(起码举两个例子)。

苏格拉底是典型的西方哲学家吗?为什么?*(4)孔子、老子、庄子和释迦牟尼为人为学的特点(就你能找到的材料而言)。

*(5)中西哲学思想特点的参比。

(6)试思产生中西印哲学不同特点的原因。

(二)终极实在——古代西方、中国与印度的有关思想(三讲)阅读材料:(1)《西哲选》18-20(毕);30-34(巴);34-37(芝);47-48(德);72-74;83-93(柏);122-125(亚),133-145(亚);211-219(柏罗丁,奥)。

(2)《书经》康诰,召诰。

《国语》:周语上:伯阳父论地震;郑语:史伯论和同;越语下:范蠡论天时人事。

[《资料》10-22;58,61-71左]《周易》:乾、坤、屯、蒙、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剥、复、井、革、震、艮、既济、未济等卦,特别是各卦的《彖传》。

[《资料》23-31]《系辞》上下。

[《资料》126-137]《论语》5.13, 9.1, 9.4, 9.17, 17.19。

[《附加材料》82左,86-3-86-4,86-18]《老子》2,4,21,25,32,40(反),42,73,77。

[《资料》144,145,153,155,159,162,163,177,178]《庄子》1(北冥有鱼……圣人无名),6(大宗师),17(秋水),18(至乐:种有几),22(知北游)。

[《资料》182,197-202,210-232]《管子》:见《资料》252-262(水地,四时)。

(3)《印度哲学》:《无有歌》(《创生歌》),《广林奥义书》、《歌者奥义书》;《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心经》,《中论》。

[《资料》385-394]思考题:*(1)试述毕达哥拉斯、巴门尼德和芝诺对于终极实在的看法,以及三者的关系。

(2)柏拉图的终极实在观。

(3)亚里士多德的存在论(本体论)。

(4)柏罗丁的实在观与神秘主义。

(5)以上这些哲学家关于终极实在的看法的共同之处何在?(6)《书经》、《国语》有关论述中包含的终极实在观。

*(7)《周易》对终极实在的看法是什么?*(8)老庄(可参比《管子》)的终极实在观。

*(9)古印度《奥义书》中的终极实在观的基本特点何在?(10)早期佛教和大乘佛教认为这世界的实在是什么样子的?*(11)中西三方古代终极实在观主流思想的相互参比。

(三)真知识如何可能?(三讲)阅读材料:(1)《西哲选》50-51(德),54-56(普),65-68(苏),75-83(柏),149-153(亚),175-177(怀疑),365-382(笛),449-457(洛),502-505(贝),517-531(休)。

《西哲选下》249-287(康德)。

《资料》429左(学习悖论),402(人是万物的尺度)。

《古希哲》中有关段落;《古希罗》中有关段落。

(2)《国语》越语下,范蠡论天时人事(再读)[《资料》63-70]。

《老子》10,12,14(21,知凭势态),18,19,28,36(“反”中求真知),40,47,48,52,55(16,知和知常曰明)[《资料》147-169]。

《庄子》2(齐物)[《资料》185-197]。

《孙子》谋攻、形、势、虚实[《附加材料》86-22-86-28]。

《韩非子》孤愤[《资料》278-282]。

《论语》6.30(能近取譬),7.8(举一反三),8.8(兴于诗),8.13(笃信好学),9.4(绝四),9.6-9.8,9.30,12.22(知人),14.38(知其不可而为之),15.3(一以贯之),15.12(远虑),15.31(不如学也),15.33(知及之),16.13(鲤对),17.1(时),17.8-17.11(学,艺)[《附加材料》84-86-18]。

《中庸》[《资料》321-338]。

《孟子》公孙丑上(不动心,浩然之气),离娄上(诚),尽心上(万物备于我,良知)[《资料》96-100,110左,123-124]。

《易》系辞[137]。

(3)《瑜伽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妙法莲华经》,《中论》,[《资料》395-397,392-394]。

思考题:(1)笛卡尔之前的西方古代哲学如何看待知识的可能性?[人能像苏格拉底所说的“自知其无知”吗?]*(2)笛卡尔如何论证知识的可能?其创新之处何在?(3)英国经验论提出了什么挑战?它是合理的吗?*(4)康德认识论的基本特点。

*(5)范蠡凭什么知道“时[机]”的成熟与否?*(6)孙子认为“[取]胜”的关键何在?两位将军都力求“知己知彼”,哪一位将军可能取胜?(7)按照老子、庄子的看法,我们如何才能获得真知识?(8)韩非子认为君主应靠什么来治国?*(9)孔子认为应该如何求真知?(10)子思、孟子的知识观。

*(11)《瑜伽经》描述的是怎样一种认识?(12)那些大乘佛经如何理解真知识?*(13)指出中西印认识论的差异与某种关联之所在。

(14)到底有没有真知识?如果没有,为什么?如果有,是什么意义上的?(四)什么样的人生是[尽可能]最好的?----------伦理学及道德哲学(三讲)阅读材料:(1)《西哲选》52-54(德谟),108-118(理想国),154-157(亚),181-195(斯多葛),223-224(奥古斯丁)。

《西哲选下》309-320(康德)。

《资料》430-439(苏:道德义务),407-415(亚:德性与幸福),421a-421c (伊壁鸠鲁:灵魂的平静),448-458(享乐主义,功利主义)。

《古希哲》225-232(昔兰尼派[享乐主义]与犬儒派);236-249(什么是德性)。

(2)《附加材料》86-30-86-34(墨子:兼爱),297-305(杨朱)。

《论语》1.1,1.6,2.4(吾十有五),2.5-2.8(孝),3.23(乐),4.2,4.11, 6.11(7.16,孔顡之乐),6.20, 6.23, 6.29,6.30(15.24),7.12(富而可求),7.21(不语怪),9.18(好德好色,《中庸》12章:“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11.26,12.1(克己复礼),13.18(父子相隐),13.23(和而不同),14.6(未有小人而仁者),15.9(杀身成仁),17.8(好。

不好学),17.2(三年之丧),18.6(鸟兽不可同群),18.8(无可无不可)。

[《附加材料》中有关章节]《孟子》:《资料》88-95左(义利、王道),99-100(恻隐之心),117-121(性善)。

《老子》18-20,28,38,39,43,49(浑其心),51,55,67,76。

[《资料》中有关章节]《庄子》逍遥游,大宗师,秋水,天下。

[《资料》中有关章节](3)印度:同于二、三部分中关于印度哲学的材料。

思考题:(1)德谟克里特与柏拉图的伦理学的共同之处何在?*(2)相比于其他希腊的伦理学说,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有什么独到之处?他的伦理学与他的终极实在观有什么联系?(3)分析斯多葛派与伊壁鸠鲁的伦理学的异同。

*(4)两种享乐主义(hedonism)――个人型与社会型的(功利主义)――的特点与异同何在?个人享乐主义与利他主义(altruism)的对立预设了某种共同前提吗?*(5)康德伦理学的要旨是什么?它继承了西方传统伦理学学说中哪些因素?[相比于东方思想,西方伦理学的共同特点是什么?](6)杨朱与墨子的伦理学说与西方哪些伦理学说最靠近?*(7)试述孔子伦理学说的要点,它与西方伦理学的基本区别何在?它比较接近中西方其他的哪种伦理学说?(8)孟子伦理学说与孔子的相比,有什么变化?*(9)老庄的伦理学说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0)比较儒家与道家的伦理学思想。

它们的当代意义何在(比如在“克隆”、“生态”、“文化多样性”、“国际冲突”、“可能的灾变”等问题上)?(11)印度教(以《吠陀》及《奥义书》为源头)与佛教各自可能包含什么样的伦理学学说?*(12)概略比较西方与中国及印度的伦理学学说。

(13)以上哪种伦理学学说最能吸引你?为什么?(五)什么样的政治形态是合理的?――政治哲学(三讲)阅读材料:(1)《资料》403-406(理想国统治者),415-420(亚:政治学),441-447(洛克:政权的来源与合理性所在)。

《西哲选》157-159(亚),397-401(霍布斯)。

《西哲选下》37-50(孟德斯鸠),66-79(卢梭)。

(2)《资料》4-9(洪范),35-44(文王等),49-50(郑铸刑书),53-55(孔子论刑鼎,史墨论君臣无常位)。

《论语》2.1,2.3,5.26,8.18,8.19,12.1,12.11,12.17,12.19,12.22,13.3,15.5(无为),15.22(不党),16.1(寡或不均),16.2(自天子出),17.19(天何言哉),20.1(兴灭)。

[见《附加材料》相应章节]《孟子》:见《资料》95(未闻弑君),100-101(五百年必有王者兴),112-115(论禅让,禹传子),124(民贵君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