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化妆造型发展简史

中国化妆造型发展简史

1: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
早在战国时期,女性们就开始“着粉施朱”了,其妆饰方法分为四道程序,即着粉、描眉、点唇、抹胭脂,唐宇文集《妆台记》说:“美人妆面即傅粉,后以胭脂晕掌中,施之两颊。

”战国时期的人们一向都以皮肤的嫩、润滑为美,于是爱美的女性就用白粉来做妆粉。

妆粉的原料一般为米粉、铅粉、石膏粉或滑石粉,由此可见古人十分讲究白粉的制作。

《妆台记》记载,“浓者为酒晕妆,浅者为桃花妆,薄薄施朱,以粉抹之,为飞霞妆。

”另外,人们对描眉进行刻意地修饰大约是从战国时期开始的,而细细长长的娥眉则是战国时期女性的最爱。

2:隋唐五代(581—960年)
隋唐五代是中国中古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时期。

国家富强,社会开放,吸纳了多方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唐代女性对审美的意识,使当时的化妆形式多样化。

隋唐女性的装扮比较朴素,不像魏晋南北朝有较多变化式样,更不如唐朝的多姿多彩。

唐朝国势强盛,经济繁荣,社会风气开放,女性盛行追求时髦。

无论是宫妓还是私妓,这些女性都是浓妆艳抹,着意修饰。

唐朝的女性社会地位提高,是中国历史上女权最高的一个朝代,也难怪会出现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3:宋朝(960—1279年)
宋朝建立之后,经济有所发展,美学思想发展有了和以前不一样的变化,在绘画诗文方面力求有韵,用简单平淡的形式表现绮丽丰富的内容,形成一种回荡无穷的韵味,崇尚淡雅的风格。

虽说宋代女性的妆扮属于清新、雅致、自然的类型,不过擦白抹红还是脸部妆容的基本要素,因此,红妆仍是宋代女性在化妆方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辽、金、元朝(907—1368年)
辽在1125年被金所灭,金在1234年被蒙古所灭,蒙古又在1279年灭南宋,统一了中国,建立元帝国,元朝一共延续了89年。

契丹、女真、蒙古都是游牧民族,在入主中原之前,长期转居于边塞,服饰装扮都非常简朴,直到逐渐汉化后,才变得比较讲究及华丽。

整体看来,元代女性的装扮在顺帝前后有较明显的差异。

之前,一般多崇尚华丽;之后,风气转为清淡、朴素,有的甚至不化妆、不擦粉,这种现象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都衰弱不振的趋势。

5:明清时期(1368—1911年)
明清时期,美容化妆已经得到普及,女性们很在意皮肤白皙,同时对皮肤的护理同样也很注重,因此护理皮肤在当时称为一种时尚。

同时还有美容书籍出现,如《千金美容方》指导女性如何进行皮肤的护理。

当时明清女性的审美也由健康转为病弱性,于是浓重粗犷的阔眉已不再适合中国时期的女性,而纤细的“娥眉”、“一字眉”、“八字眉”等便成为女性眉形的主宰。

6: 20世纪20年代至90年代
一:卷睫、娇艳、樱桃唇是20年代的时尚
20年代,女性争取独立自主,在化妆上也反映出这种转变。

眼睛及唇涂深色,头发剪短。

当时刚发明了卷睫毛器,故化妆特别强调眼睛。

二:40年代重颧骨化妆
40年代时兴闪亮红唇及戏剧的眉型。

当时正值世界大战,唇膏的颜色变得更红,并加入凡士林增加光彩。

颧骨成了化妆的重点。

三:50年代女性重视眼部化妆
50年代的化妆以夸张为特点,单是眼部化妆就用了睫毛液、眼红及眉笔。

有些女性甚至戴上了假睫毛,而且唇膏变成了橙色及亚光色。

四:迷幻化妆是70年代的产物
70年代是迷幻的年代,颜色多姿多彩,甚至有橙色胭脂及黄色眼影粉。

发型则是中央分界及直发。

至于当时的“的士高皇后”打扮,则是在面部化妆加入金色或银色。

五:清新自然在80年代受欢迎
80年代的美丽定义是身材健美,皮肤则清新自然,清淡的化妆最受欢迎。

只要涂点润肤露、少许胭脂及眼影,再加上浅色唇膏,便已足够。

波姬小丝更令未修过的浓眉再成为时尚。

六:90年代流行什么呢?
是将50年代好莱坞明星的妖媚,混合80年代的清新气息。

换言之,弯如柳月的幼眉、纤细的嘴唇、长而翘起的眼睫毛,都是90年代化妆的重点。

但相对发型而言,浓密且体积较大的卷发,更能突出这种化妆特点,令人有我见犹怜的感觉。

眉毛化妆像40年代一样强调弧度,眼部化妆有走向夸张的趋势,亚光色的唇膏很受欢迎,90年代整个化妆色彩较为娇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