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大众传播,就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从事大众传播的专业化社会机构包括报社、出版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电影制片厂等。
1,、简述传播控制的四种主要形态3、为什么说西方传播制度理论的四个切入点是值得商权的?一,传播控制的四种主要形态1,极权主义传播体制,实行集权主义国家是封建君主专制和军事独裁国家。
认为报刊对当权者负责。
(报刊必须为当权者负责,不得攻击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政治价值;新闻检查是合法的;违抗当权者是犯罪行为。
在集权主义理论下,媒介不必为当权者所拥有,但必须为当权者服务。
)2,自由主义传播制度。
属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传播制度。
以启蒙主义和自由主义为传播先导。
【自由主义理论渊源于英美资产阶级革命家约翰·弥尔顿《论出版自由》、约翰·密尔《论自由》;约翰·弥尔顿认为:人们运用理性,就可以辨别正确与错误,分辨好坏,而要运用这种才能,人们就必须不受限制地去了解别人的观点和思想。
真理是肯定的,是可以表达出来的,只要让真理参加自由而公开的斗争,它就有战胜其他意见的力量。
从弥尔顿的思想出发,形成了现代关于“观点的公开市场”以及“自我修正过程”的概念,就是让所有想说什么的人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关于表达思想的自由的四个论点:首先,如果压制某种意见,就我们所能看到的结果来说,等于压制真理。
其次,错误的意见可能包含着发展整个真理所必须的那一点点真理。
第三,即使大家接受的意见是全部真理,但是他们往往习惯于作为一种先入之见而不是在理性的基础上掌握的,除非他们被迫来维护这种真理。
最后,如果大家接受的意见,不是常常和别的意见发生争执,就会失去活力,对于行为和性格不起作用。
】(报刊不是政府的工具,人民对政府进行监督检查,并提出他们对政府的主张。
报刊不受政府的控制和影响。
为了让真理生存,必须倾听各种见解。
思想与消息必须有“自由市场”。
无论多数或少数,弱者或强者,都能接触到报刊。
报刊不应接收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销售自由;抨击政府、官员(人身恶意攻击除外)合法;新闻的收集只要手段合法,就不得限制;新闻传递自由。
)自由主义理论受到的批评:唯理主义受到攻击,尤其受到现代心理学家的攻击;天赋权利的理论没有基本的政治的或社会的依据;自由企业作为一种经济哲学,也被人怀疑;个人权利危害多数人福利也受到强烈的攻击;对大众传播工具的工作未能提供严格的标准——简言之,即区分自由和滥用自由的固定公式。
它是含糊的,不确定的,而且有时是不一致的。
无限制的新闻自由是危险的,甚至危及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危及资本主义制度。
这具体体现在:新闻媒介迅速扩展,组成了一个无孔不入的信息传播网络和体系,成为影响国家稳定和发展方向的准权力中心。
具有如此强大力量的新闻媒介必须纳入有序的轨道上,才能维持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
如果听凭几名新闻媒介巨头为所欲为,势必危害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核心是政府不得干预新闻媒介,而新闻媒介却有监督政府的权力。
面对新闻媒介不论出于何种动机,不论是真是假的指责、批评甚至无中生有的诽谤,政府只能被动挨打。
谁来监督媒介?政府与媒介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对立。
这种对立已经危及资产阶级的统治。
新闻媒介的所作所为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不满。
报刊种种不负责任的表现损害了信息和思想最大的自由流通,进而危害了以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西方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也危及新闻媒介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3,民主参与传播制度。
一方面,信息社会众信息与传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使得信息与传播的问题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并与每个社会成员发生了越来越直接的联系。
另一方面,现实的媒介集中垄断程度达到新的高度。
现实的媒介垄断使传播资源越来越集中与少数人手中,在资本主义的排他性私人占有制下,一般民众接近和使用传播媒介的机会越来越少。
民主参与理论正是在一般民众要求自主利用媒介的意识不断提高,而现实中中又缺乏可以利用的传播资源的矛盾状态下出现的(“民主参与”理论的主要内容:民主参与理论要求大众传播媒介向一般民众开放,允许民众个人和群体的自主参与。
它的主要观点有:(1)任何民众个人和弱小社会群体都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对媒介的接近和使用权、接受媒介服务的权利。
(2)媒介应主要为受众而存在,而不应主要为媒介组织、职业宣传或广告赞助人而存在。
(3)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
(4)小规模的、双向的、参与性的媒介比大规模的、单向的、垄断性的巨大媒介更合乎社会理想。
民主参与理论的核心价值是多元性、小规模性、双向互动性、传播关系的横向性或平等性。
)4,社会责任主义传播制度社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修正,它强调:媒介要履行一定的义务;在履行义务时,要在法律的范围内自我约束;媒介必须多元化,要允许各种见解的发表;社会和公众有权介入传播。
积极影响:为公众评价西方的新闻媒介建立了一个价值体系,成为人们对大众传媒进行批评的武器,从而对传媒造成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
新闻媒介依照社会责任论建构新闻道德自律,以及同业协会、新闻评议会。
自律和各方压力一定程度上抑止了煽情新闻。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司法机构的判案标准。
在肯定新闻自由的同时,注意保护公民的权力,例如隐私权,知的权力;也影响了议会、政府对新闻媒介的态度,制订了反垄断法等法律。
社会责任论成为新闻从业人员培训和新闻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了几代西方新闻从业人员社会责任论的内在致命矛盾:导致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衰落的主因在于新闻媒介无限制地追求利润,不是以理性原则指导办报,而是以利润原则为报刊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以利润原则指导办报的根源正是报刊的私人占有。
这就形成报刊所有制私有性和新闻媒介本身的社会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1,自由主义,社会责任主义是褒义,而另外两个却是贬义。
表现了作者的世界观。
2,这四种是思潮的总结还是四种体制的总结这点是值得商榷的。
3,于其说是一定的社会制度对应着一种传播制度,不如说是历史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总结不同,对应着传播制度的不同。
4,忽略了利润的存在,没有将利润的驱动力纳入传播的体制的系统中。
·2、请用守门人理论分析“纯客观的新闻传播是不存在的”的论断二,守门人守门人也叫把关人,是由受传者关于信息的流量,影响关于信息的传播,决定哪些可以传播,如何传播等等。
守门人的实质就是不具有客观中立性,而是以一定的立场,经过一定的标准,经由一定的标准,进行多个信息的选择。
纯粹的客观新闻,而媒体则是经过筛选,加工,导向,选着,完善,检查,桥梁等步骤,进行处理,所以我们无法得到完全的事情真相。
再加上国家的保护,检查,规范,也倒是无法真正了解绝对的客观新闻传播。
3、简述媒介控制形态及其相互关系。
答:每个社会文化系统都不可能对传播放任自流,基本的控制形态有:一、政治控制。
集中表现在政府部门对传播的限制与管理上。
常见的手段有:立法、行政、操纵新闻。
二、经济控制。
关键媒介在所有权上,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广告。
三、受众控制。
受众对传播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反馈上。
有直接表示意见建议的(通过信件、电话等),有间接显示态度和看法(是否订阅报纸、收看节目等),传播者也主动收集公众反应。
四、自我控制。
一是媒介组织对本机构人员的纪律要求与行业规范,二是各类传播从业者按照一般的行为准则和自身的职业道德对自己行为的约束。
除此之处,还有一种更为广泛、更为深远的控制——文化控制,所有的控制形态都包容在文化控制中,一切控制控制现象说到底都无不处在特定文化的背景下,每个社会文化系统都不可能对传播放任自流。
这些控制如一张潜网,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传播。
如在我们的生活中,刚进入新闻界的年轻记者充满理想,无所顾忌,但最终会变得同老记者一样循规蹈矩。
这便是布里德所说的编辑部中的社会控制。
他的研究表明,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
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用一个形象化的词来概括就叫潜网。
中国特色:政治家办报和企业家经营:一方面,媒介要把握好舆论导向,当好党和政府的喉舌;另一方面,媒介又需要赚钱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也就是说,媒介既要坚持政治方向,又要考虑经济效益。
媒介的身份: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企业化管理指的是管理方法,并不是说新闻单位可以是企业。
媒介生产的是精神产品,很难用物质标准来量化。
受众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受传者的集体概念,它是传播过程的五要素之一。
包括:潜在公众、有效公众、特定公众。
受众内涵:受众是大众传播媒介产品的消费者,它是传播活动的目的地,是传播内容的归宿,同时它又是传播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没有受众的参与,传播活动就不完整。
受众外延:包括报纸、杂志、书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新传媒的观众等受众理论的演进阶段:一、中弹即倒的受众二、联合御敌的受众三、积极的受众大众:一种新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
主要特点:1、规模巨大2、分散性和异质性:孤独的疏离的3、同质性:同一的行为倾向4、匿名性5、流动性6、无组织性一、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①早期的贵族主义观点:一些保守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对工业革命后工人和劳动大众作为重要的社会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感到恐惧和危机,充满了正在失去权力和影响力的贵族阶级对崛起的大众的仇视心理和偏见,其观点并无可取之处。
②对法西斯集权主义的批判:30年代后,卡尔?曼海姆。
认为法西斯势力破坏了包括家庭在内的所有中间群体,使人们变成孤立、分散的大众人,并通过暴力强制和宣传动员加以操纵,使他们变成法西斯主义的狂热支持者。
着眼于产业化和资本主义大众民主制的内在矛盾,分析大众的“异化”及其社会结果,并试图由此说明法西斯体制出现的社会原因。
③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50年代始,主要考察美国当代各种社会病理现象。
a.密尔斯:新中产阶级即白领阶层蓝领一起构成了美国社会的“大众”。
大众的状态以及他们与权力精英的矛盾,是美国各种社会病理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
b.李斯曼:主要从人的社会性格或社会适应方式的变化来说明大众社会的成因。
随着社会人口的增加,人们的社会适应方式从“传统型”到“内向型”到“外向型”的变化,现代人的行为具有过多“趋同”倾向,社会成员的自主性降低、均质性增加,成为无个性的一般大众。
c.孔豪瑟:现代大众社会具有双重性质,大众易受精英的操纵,精英也易受大众的压力和影响;现代大众社会的特点:中间社会群体衰退、人际关系淡漠和孤立性、社会权力的集中性、大众传播导致的文化均一和流动性。
④评价大众社会理论:把现代社会作为原子化的大众社会来把握。
主要问题:精英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