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实验心理学第十五章 实验心理学在社会心理学中的应用PPT课件
实验心理学第十五章 实验心理学在社会心理学中的应用PPT课件
实验心理学
命令1:请继续 命令2:实验需要你继续 命令3:继续进行是极其必要的 命令4:你别无选择,你必须继续 估计最低是0%,最高是3%,平均为1.2%。
实验心理学
在主试的命令下,几乎所有被试都将电压提 升到了300伏的水平,直到”学生”猛击墙 壁,要求离开实验室,并拒绝回答问题为止, 最令人吃惊的是使用全部30个电压水平的 被试有26人。
实验心理学
阿西实验(1955)
X
A BC
▪实验的具体程序为:在真正的被试进入实验室 之前,主试让6名”假被试”坐成一排,呆在实 验室里,当真正的被试进入实验室后,主试安 排他坐在倒数第2个空位上。接着,主试呈现 上述成对卡片,要求被试判断三条比较线段中 的哪一条与标准线段的长度相等,并挨个大声 说出自己的答案(从离真正被试最远的那个假 被试开始),以使得实验室内的其他人都能听 得到。前6轮实验,主试要求所有的假被试都给 出正确答案,很自然,在第5个假被试回答完后, 真正的被试也很清楚地给出了正确的答案。
第十五章 实验心理学在社会心理 学中的应用
整体概况
概况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1
概况二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2
概况三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3
第一节 研究的基本问题(了解) 第二节 人际影响(理解) 第三节 社会认知(理解) 第四节 内隐社会认知(理解)
第一节 研究的基本问题(了解) 一、“诞生神话”:社会促进的实验研究
特里普利特(Triplett)最先在查阅正式 自行车比赛记录时注意到了这种共作效应 (coaction effect),即如果有进行相同 活动的其他人在场,当事人的作业效绩会有 所提高。
实验心理学
▪后来,特里普利特又设计了精致的实验室实验 (Triplett,1898)以验证这一影响,他安排 40个儿童尽量快地摇动转轴绕线,结果发现两 两结伴绕线时的效果要明显好于单独绕线的情 况。这就是著名的社会促进(social facilitation)实验,被公认为社会心理学的肇 始.
实验心理学
(二)奠基时期:人际影响研究的进一步拓展
实验心理学
(三)摆脱危机:社会认知研究
如吸毒、犯罪、攻击行为、种族歧视乃至战争 等,所有这些都期待着社会心理学工作者进行探 讨和解释,从而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有效参考。 然而,由于仍然采用传统的社会心理学的方法和 技术,社会行为研究一直难以有突破性的进展, 如研究态度、偏见等问题是已有的研究结果无法 解释,有时甚至相互矛盾。于是研究人员不得不 把视野转向新的学科,以寻求新的研究手段和技 术,认知心理学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受到了重视, 从而影响了社会行为研究。社会信息加工模型分 析、间接测量基本上都是认知心理学影响的产 物。
实验心理学
▪主试告诉被试:这是一项对学习中惩罚效应的研究, 靠从帽子里抽签的方式来决定谁当老师,谁当学生。这 个签是研究者事先安排好的,因此真正的被试总是抽到 “老师”,而助手则总是抽到“学生”。然后,“学生” 被带到隔壁的房间,被试看到工作人员将“学生”绑在 一张电椅上,并在其手腕上搁置电极,该电极与“老师” 房间里的一个电击装置连在一起。该电击装置有30个可 调节的开关,不同的开关代表着不同的电压,电压从30 伏开始,每次以15伏的单位递增,一直增加到450伏。 这些开关被分成三组:”轻微电击组”、”中等电击 组”、”高压危险电击组”。
实验心理学
二、服从实验
(一)方法
米尔格拉姆实验的被试是40名年龄在20到 50岁之间的男士。研究者是通过报纸广告 或直接发信的方式征集被试的,要求被试参 加耶鲁大学的一项关于学习和记忆的有偿研 究。
实验心理学
被试来到耶鲁大学的社会互动实验室后,会 碰到主试----一位31岁的生物学教师,穿着 一件灰白色的实验室工作服,看上去非常正 式,表情非常严肃,和另一个被试(其实这 人是主试的同盟者)----一名47岁、经过特 别训练扮演这一角色的会计,他举止温和, 讨人喜欢。
实验心理学
▪为了标准化,到75伏时,”学生”开始咕哝 和呻吟,150伏时,他猛撞墙壁,要求工作人 员放他出去,180伏时,他叫喊痛不可忍, 300伏时,他拒绝再做任何回答....所有这些叫 喊的内容都事先录在磁带上。主试告诉“老师” 不回答也作为错答,继续实施电击程序。大部 分被试在电压达到某一点时会转向主试询问是 否继续进行电击。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主试会 命令被试继续,且在此过程中很有必要向“老 师”发出一系列语气渐重的命令:
实验心理学
第二节 人际影响 一、从众实验
早期谢里夫(1935)社会规范实验的结论 已经暗示了被试的从众性。
实验心理学
谢里夫的实验是这样进行的:让被试者坐在 一间黑暗的屋子里,在距他15英尺处出现一个 光点。随着光点的出现、消失的变化,完全不 动的光点看起来好像在移动。被试的任务是” 估计”光点移动的距离。实验表明,在被试单 独估计时,个体间的差异很大,从几英寸到数 十英尺。但是如果把被试组合成3人一组来观 察,仍然要求每个人报告自己的估计时,被试 之间就很快会发生相互影响,并最终会聚至一 个共同的平均距离。
实验心理学
为了考察在这种答案十分明确的情景中,群体 压力是否会导致被试的行为与群体趋于一致, 阿希操纵了自第7轮开始的12轮实验。他要求 所有的假被试在这12轮实验中,按照事先说 好的给出同一个错误答案,5个假被试回答完 后,仍要求真正的被试作答,被试是否会出于 群体压力而给出和前5个被试一样的错误答案 呢?
实验心理学
著名的是奥尔波特(Allport, F. H.)于 1916~1919年间在哈佛大学所做的经典实验。 他让成年被试单独在小房间里工作和在一个组 里围着桌子完成各种工作(包括系列词语联想、 元音字母删除、可逆观点、乘法运算、疑难解 答、判断气味和重量等等),结果除了疑难解 答和判断实验外,在其它所有情况下,群体条 件下比个人单独条件下的成绩要好。由此,奥 尔波特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促进”的概念,他 指出社会促进是指”个体耳闻目睹他人在做同 样的行动,其反应就会增加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