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第一章: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闭关政策:清政府从1757年开始施行的对外交往政策。
下令只限开放广州一口通商,严格控制对外贸易。
之后连续颁布了许多条文,对外国人的各方面活动及华夷交往等都做了细致的规定;一方面它是落后的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清朝统治集团民族狭隘性的表现。
结果:丧失对外贸易的主动权,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使中华民族长期隔绝在世界潮流之外。
2、虎门销烟:禁烟运动中林则徐主持查禁和销毁鸦片的著名事件。
鸦片输入给清朝统治带来严重危机,道光皇帝采取了禁烟派的主张,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鸦片。
在林则徐的主持下,于1839年6月3日至25日在虎门海滩将所有缴获的鸦片当众销毁。
虎门销烟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
但也成为鸦片战争导火线。
3、领事裁判权(又称治外法权):列强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的该国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管辖的特权。
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开始规定此特权,接着美、法、俄、日等国也相继在中国取得了此项特权。
凡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国家,其在华侨民犯罪可以不受中国法律的制裁,而只能由各该国领事,按照各国的法律进行裁判。
这项规定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权。
4、片面最惠国待遇:指缔约国一方得以均沾对方给予第三国的一切条约权益,但并不给予对方对等权益。
始于《虎门条约》规定,此项条款为英国和其他国家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互相援引,攫取各种侵略权益开创了恶例。
第二章:太平天国及第二次鸦片战争5、拜上帝会:是一个以宗教为形式的农民革命组织,是洪秀全用以组织进行革命的工具。
它继承历代农民革命的传统,吸收西方基督教教义中的“一神教”思想和“平等”观念,以及古代“大同”思想,宣扬“神天上帝”的无上权威,树立起一神教思想。
拜上帝会使洪秀全个人的宗教理想现实化,进一步激扬了他的宗教狂想。
在整个太平天国时期,都以拜上帝教为思想武器,进行宣传组织工作。
后随太平天国失败而消亡。
6、湘军:晚清由曾国藩招募湘勇编练的一支军队。
1853年,曾国藩受咸丰皇帝命去长沙帮办团练。
他以湘勇为基础,实行勇丁由将官亲自招募的制度,同时对士兵灌输以封建伦理纲常,并进行严格军事训练,全军统辖于曾国藩。
湘军以营为单位,其主要将领有左宗棠、刘坤一等。
曾国藩和湘军成为清朝反动统治的重要支柱。
7、圣库制度:太平天国实行的一种公有共享制度。
圣库即国库。
规定个人一切财产及战利品皆应上缴圣库,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由圣库供给,违者治罪。
肇始于起义之初,广泛推行于定都天京时期。
它的实行对太平天国初期的胜利起了积极作用,后随着财货来源丰富逐渐名存实亡。
8、永安建制:1851年9月太平军攻克广西永安后相继建立的各项制度。
主要内容:确定官制,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颁行天历,废除清朝纪年。
永安建制为太平天国运动迅速发展奠定了政权基础。
9、亚罗号事件:1856年围绕中国商船亚罗号进行的中英交涉。
1856年10月8日,中国商船“亚罗”号,因窝藏海盗,受到广州水师搜查,船上海盗被捕。
而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却称该船为英船,要求立即释放被捕人犯,向英道歉。
但当叶名琛把人全部送还时,巴夏礼仍然拒收,后英军悍然向广州发动进攻。
亚罗号事件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10、马神甫事件:亦称西林教案,是法国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而制造的借口。
1853年,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非法潜入广西西林县,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
1856年,知县逮捕马赖及其爪牙,将其处死。
法国遂以此为借口,于次年联合英国出兵侵华。
11、《瑷珲条约》:1858年奕山与沙俄总督在瑷珲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主要内容为:沙俄割占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乌苏里江以东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黑龙江、乌苏里江只准中、俄两国船只航行。
1860年订立中俄《北京条约》时清政府始予认可。
12、《天津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俄、美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1858年6月同英法分别签订中英《天津条约》和中法《天津条约》。
主要内容有:英、法公使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通商口岸;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传教和通商;内河航运权;修改6税则;向英、法分别赔款银400万两和200万两。
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
13、大沽口之战: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对中国发动的非正义之战。
1859年6月英法联军率先发起攻击,次日袭击大沽炮台。
清军沉着应战,开炮反击。
经激战,双方均损失惨重。
美舰虽竭力助战,也没能挽回败局。
此战使英法联军继续扩大侵略战争,侵占北京火烧圆明园。
14、《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俄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1860年10月清政府先后与英法代表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条约规定:①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②增开天津为商埠;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③割让九龙司,“归英属香港界内”;④归还以前没收的天主堂财产,,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⑤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800万两,恤金英国50万两、法国20万两。
15、辛酉政变:1861年慈禧等人为夺取最高统治权而发动的政变。
因该年是辛酉年,故名。
又称祺祥政变、北京政变。
咸丰病死后,其子载淳即位。
慈禧欲垂帘听政,遭到了辅政八大臣的坚决抵制,于是慈禧与恭亲王奕䜣在北京发动政变,解除了肃顺等人的职务,后改“祺祥”为“同治”,辛酉政变后,慈禧掌握了统治大权。
16、总理衙门:1861年清政府为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
全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其职权总揽了外交及全部洋务事宜,1901改为外务部,位在六部之上。
它的设立,尽管带有半殖民地色彩,但也标志着中国步入近代意义上的外交行列。
第三章: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17、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在内忧外患形势下,采取的学习和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
倡导者为李鸿章、曾国藩等人。
包括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设立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建设近代海陆军的一系列实践活动。
1895年北洋海军的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侵略。
18、江南制造总局:洋务运动中创办的军事企业。
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虹口成立江南制造总局,后搬至上海城南高昌庙。
它的主要产品是枪支、大炮、弹药、钢铁、造船等。
常年经费,最初由李鸿章在淮军军需项下随时拨给,每月约1万两。
后主要从江海关洋税中酌留二成。
由于清政府的大力支持,该局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
19、福州船政局(闽局):洋务运动中左宗棠创办的新式造船企业。
亦称马尾船政局。
1866年6月,左宗棠奏请设立船政局,得到批准后与法国人签订合同,议定5年内由他们监造大小轮船16艘,并负责训练中国的技术人员。
建厂与常年费用由闽海关拨付。
这是当时最大的船舶修建厂,用以制造和修理水师武器装备。
除开铁厂和船厂外,还设立船政学堂以培养人才。
船政局在中国造船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20、北洋海军:1875年清政府创建的一支近代化海军,是清政府的海军主力,主要为抵御日本侵略而建。
1888年正式成立,丁汝昌任提督,有大小船共20余艘。
后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没。
它的覆没也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21、赫德:英国人。
他长期控制中国海关大权,干预中国的内政、外交事务。
1854年,他奉英国外交部的任命前来中国。
后继李泰国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达半个世纪之久,任内创建了一整套严格的海关管理制度。
在资本主义列强,特别是英国侵略中国的历史上,他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22、洋务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特别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形成的政治派别。
其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原则,以维护清朝统治为根本目的,先后提出“自强、求富”口号,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代表人物为奕䜣、曾、张、李、左。
其变革运动随甲午战争失败走向破产,在推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进程中发挥了历史作用。
23、顽固派:洋务派的对立派。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内部就解决内外矛盾意见不同形成洋务与顽固两派。
顽固派是一批对世界大势无知的腐朽贵族官僚,政治上他们因循守旧、仇视外国事物、反对洋务运动。
本质上与洋务派一样维护清朝统治。
代表人物:慈禧、倭仁等。
24、陈启沅:近代民族工业先行者,广东南海人。
早年在南洋经商,后回家乡创办了继昌隆缫丝厂。
这是中国第一个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
它拉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序幕。
第四章: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25、马嘉理事件:1875年英国在我国云南制造的边境事件,也称“滇案”。
1874年,英军柏郎率领近200人的武装“探路队”从缅甸出发,探测到我国云南的路线,英翻译官马嘉理去缅甸接应。
1875年2月马嘉理带领“探路队”闯入云南,无视中国主权,开枪杀我群众多人,群众愤怒还击,打死马嘉理等6人。
英国借此事件于1876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了《烟台条约》。
26、《烟台条约》:1876年9月13日,英国以马嘉理事件为借口与清政府签订中英《烟台条约》。
主要内容:开放宜昌、芜湖、温州、北海四处为通商口岸;扩大领事裁判权;外贸免纳内地税;允许英人开辟印藏交通,前往西藏、云南、青海、甘肃等省游历。
此外,还规定抚恤、赔款、惩凶、道歉等项。
此约扩大了英国对中国的侵略特权,使英国得以侵入我国云南、西藏地区。
27、黑旗军:清末刘永福领导的一支武装力量。
因所用旗为七星黑旗,故名。
19世纪70年代,法国侵略越南,黑旗军应越南政府之邀援越抗法。
中法战争中与清军一起打击法军,多次大败法军。
中法战争结束后,黑旗军大部被清政府裁撤,部分黑旗军在甲午中日战争时被调往台湾,驻师台南,抗击日军,后因孤立无援被日军击溃。
28、镇南关大捷:1885年中法战争中,清军于广西镇南关大败法军的著名战役。
1885年2月,法军占领镇南关,老将冯子材奉命赴关迎敌。
3月法军分三路犯关,冯子材身先士卒击退法军。
后各族人民与越南义军纷纷前来助战,最终法军全线崩溃。
这就是威震中外的镇南关大捷。
它扭转了整个中法战局,法国茹费理内阁因此倒台。
29、黄海战役:甲午战争期间中日海军主力在黄海进行的海上决战。
亦称大东沟海战、中日甲午海战。
北洋舰队于1894年9月在黄海大东沟海面遭到日本舰队的袭击,双方展开激战。
此役北洋海军失利,日本多艘战舰遭受重创。
自此北洋舰队退入威海卫,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之手,黄海战役对甲午战争结果有决定性影响。
30、邓世昌:(1849-1894)字正卿,清末海军杰出爱国将领、民族英雄。
北洋海军致远舰管带,黄海海战中,邓世昌在船舰受伤的情况下,下令开足马力撞沉日舰吉野号,不幸被鱼雷击中,最后与全舰250名官兵一起英勇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