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代史名词解释全(1)

近代史名词解释全(1)

三国干涉还辽:1985年中国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其中规定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激化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

俄国联合法国和德国共同干涉,迫使日本放弃了割占辽东半岛的要求。

日本则再向中国勒索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作为补偿。

俄、德、法三国借口干涉还辽“有功”,要求租借中国港湾作为报酬,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皖系军阀——段祺瑞直系军阀——冯国璋奉系军阀——张作霖《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

遵循“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希望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天朝田亩制度》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 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超越和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但它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所描绘的理想天国,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从未实行。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提出的统筹全局的社会发展方案,这是一个带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纲领。

它的出现,表现了太平天国领导人学习西方“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然而这些措施未能真正实行。

借师助剿:在太平天国进军江南时,清朝地方官闻风丧胆,有人建议把镇压太平军的希望寄托在借助外国军队上,这就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联合镇压太平天国的“借师助剿”方略。

公车上书:公元1895年4月,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派李鸿章赴日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引起全国人民的反对。

是年,康有为在京会试,他号召各省举人一千三百余人联名上万言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震撼全国。

史称“公车上书”。

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光绪颁布了“明定国是”谕旨,宣布开始变法,在此后的103天中,接连发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维新运动遭到封建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康有为、梁启超出逃,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被杀,史称“戊戌六君子”,维新失败。

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虎门销烟:道光1839年6月3日,历时23天的虎门销烟,在林则徐的指挥下,共销毁鸦片2376254斤。

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侵略的决心。

虎门销烟是我国近代史上反帝国主义的光辉一页。

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平壤之战:发生于1894年9月15日,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

当时驻守平壤的清军共三十五营,一万七千人;进攻平壤的日军有一万六千多人,双方兵力旗鼓相当。

但清军总统(总指挥)叶志超贪生怕死,于午后四时树白旗停止抵抗,并下令全军撤退。

六天里,清军狂奔五百里,于21日渡鸭绿江回国。

日军占领朝鲜全境。

黄海海战:发生于1894年9月17日,是发生于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海面的中日双方海军一次主力决战。

海战的结果是北洋舰队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广甲”逃离战场后触礁,几天后被自毁)5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舰队“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受重伤(“西京丸”、“赤城”两舰被拖行后不久后沉没),死伤官兵600余人。

黄海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为近代世界海战史上所罕见。

洋务派: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引进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武器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辛酉政变:1861年,咸丰皇帝死后,小皇帝同治继位,慈安和慈禧两个皇太后要参于朝政,顾命(辅佐)大巨肃顺等八大臣不答应,于是两个皇太后就同恭亲王奕欣发动政变,逮捕了八大臣,夺得了政权,因皇帝登基后拟定年号为祺祥,故称“祺祥政变”;这年为辛酉年,又称“辛酉政变”;因政变发生在北京,又称为“北京政变”。

领事裁判权:是西方列强在近代蓄意侵夺中国司法主权的特权制度,是它们通过鸦片战争,用不平等条约强行建立的,其后又获得进一步发展。

享有这一特权的各国,对它们的在华侨民行使司法管辖权,相应设立、采行各种类型的审判机构和制度,除了极有限的民事范围,这一特权主要适用它们本国的法律。

列强还将这一属人的特权扩大为属地的特权,在某些地域对华人实行某种程度的司法管辖,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会审制度。

领事裁判权在近代又被称为治外法权,是西方列强侵夺半殖民地国家的司法主权,对其在这些国家的本国侨民行使司法管辖的特权制度。

日俄战争是指1904-1905年间(清朝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一年),日本与沙皇俄国为了侵占中国东北和朝鲜,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了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日俄两国交战,战于中国的领土之上,而清朝政府却宣布严守“中立”,1905年9月5日,日俄两国在美国签订了《朴次茅斯和约》,背着中国,擅自在中国东北划分“势力范围”。

将旅顺、大连及附近领土领海的租借权让给日本,俄国还承认朝鲜为日本的“保护国”。

1905年12月,在日本的压力下,清朝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

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黄兴率敢死队120余人在广州举行起义,革命党人大部牺牲。

七十二烈士的遗骸被葬于黄花岗,故称“黄花岗起义”。

保路风潮:为了反对清政府出买铁路利权,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等地掀起保路运动,由于受到清政府的武力镇压,在四川发展为武装暴动。

保路运动:1911年5月,为反对清朝廷"铁路国有"政策,湖南最早发起保路运动,四川的保路运动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

到9月份全省已有60多个县成立保路公会,数千万人卷入运动。

保路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斗志,直接导致了辛亥革命的总爆发,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武昌首义:1911年10月10日晚,在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的组织下,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

起义军一夜之间就占领武昌,取得首义的胜利。

革命军在3天之内就光复了武汉三镇,成立了湖北军政府。

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打开了清王朝统治的缺口。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的法典。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法典。

《临时约法》的许多条文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它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张勋复辟:指由张勋一手策划,于1917年(民国六年)7月拥护清朝废帝溥仪在北京复辟的政变,前后历时共十二天。

二次革命: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於1913年发动的讨伐袁世凯的一场战争﹐又称“癸丑之役”﹑“赣宁之役”。

这场革命很快就遭到挫败袁世凯集中兵力进攻江西和南京。

战争主要在这一带进行,故“二次革命”又称赣宁之役。

护国运动:1915年12月21、22日,蔡锷、唐继尧领导的反袁护国战争。

护国战争是近代由中国资产阶级单独领导的仅次于辛亥革命的又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护法运动:1917-1918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维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联合西南军阀共同进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斗争。

护法运动归于失败。

北洋军阀:袁世凯为首的中国封建军阀集团。

1895年清廷命袁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

这支军队采用新的兵制,使用近代武器,归北洋大臣节制。

1901年袁出任北洋大臣,所辖军队称北洋军。

1916年袁死后北洋军阀分化为三个派系,即皖系军阀、直系军阀和奉系军阀,彼此争权夺利,不断发生政争和混战,给人民带来灾难。

巴黎和会: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协约国)和战败国(同盟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和平会议。

共27国参加,苏俄未被邀请。

会议标榜通过媾和建立世界永久和平,实际上是英国、法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帝国主义战胜国分配战争赃物,重新瓜分世界,策划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会议。

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它是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香港海员大罢工:1922年1月12日,香港海员工会第三次向轮船资本家提出增加工资,改善劳动待遇等3项要求,遭到拒绝,在苏兆征、林伟民等领导下的香港海员罢工。

3月8日,历时56天的香港海员大罢工宣告胜利结束。

罢工的胜利,有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者的气焰,推动了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

安源路矿大罢工:在中共湘区委员会毛泽东等领导下,1922年5月1日成立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保护工人权益。

刘少奇、李立三、蒋先云在党的派遣下,通过工人俱乐部,领导全路矿17000多名工人,于14日举行大罢工。

路矿当局被迫接受谈判,于9月18日签订承认工人俱乐部的合法权利、改善待遇和增加工资的13款条约。

安源路矿罢工的胜利,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

开滦煤矿工人罢工:10月16日,开滦五矿俱乐部向矿局提出增加工资、改善待遇等六条要求,遭到矿局无理拒绝并扣压工人代表,10月23日,矿工在劳动组合书记部的领导下举行罢工。

开滦煤矿工人大罢工是中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中的一次重要斗争,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京汉铁路大罢工:1923年2月4日到9日由张国焘、项英、罗章龙、林育南等领导的京汉铁路2万多工人大罢工。

京汉铁路大罢工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扩大了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的影响,但也表现了年轻的中国共产党斗争经验不足。

二七惨案:1923年2月7日,京汉铁路全路工人罢工遭到武力镇压。

其中,京汉铁路总工会江岸分会委员长、共产党员林祥谦和武汉工团联分会律师施洋被军阀杀害。

五卅运动:以反对帝国主义屠杀中国工人为中心口号,发动群众于30日在上海租界举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游行示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同时,为加强工会组织的力量,决定由共产党人李立三、刘华等主持,成立上海总工会。

它标志着大革命高潮的到来。

东北易帜:28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进行“二次北伐”,控制北京政权的奉系军阀迅速溃败,首领张作霖在退回东北途中被日本人炸死,继承父职的张学良不顾日本威胁,于同年12月29 日通电宣布了“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

至此,北洋军阀统治宣告结束,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统治。

省港大罢工:1925年6月,为了支援上海人民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广州和香港爆发了规模宏大的省港大罢工。

这次罢工坚持到1926年10月,历时16个月,是世界工运史上时间最长的一次罢工。

沙基惨案:发生于1925年6月23日,是沙面租界英、法军队开枪屠杀中国人民的事件。

为声援上海罢工者,香港、沙面工人实行罢工。

工人纷纷离职返回广州,23日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当游行队伍行经沙面英、法租界对岸之沙基西桥口时,早已布置好的英、法海军陆战队,从沙面突然向示威群众开机枪扫射,游行队伍猝不及防,四散躲避,酿成死52人、重伤170多人的惨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