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光学系统中的光阑
中心与光轴重合且垂直于光轴放置的通光孔屏 可能是带孔的金属片;也可能是透镜边框 一般为圆形,也可能为长方形,或直径可变 按要求在专门位置放置。
光阑在光学系统中的作用
决定像面的照度和系统分辨能力:孔径光阑 ( Aperture Diaphragm ),一定存在 (光圈) 决定系统的视场:视场光阑 ( Field Diaphragm ),一定 存在 (相机底片) 限制轴外点成像光束的口径;渐晕光阑 ( Vignetting Stop ):可能没有,也可能多个 拦截系统中有害的杂散光:消杂光光阑。
最简单情况:
L 光阑Q
A
·
-U
F
·
· F′
Q1
第1步:画出每一个光孔经过其前面的光路所成的物空间的像 第2步:画出轴上点到这些孔像边缘的光线 第3步:判断张角最小者所对应的光孔即为孔径光阑
孔径光阑
有多个透镜时:
首先应使所有的光孔处于同一空间
Q1 P1
L2’’
A
●
●
F -U L1 L2 Q2 P
2
孔径光阑的作用: 1. 决定轴上点成像光束的宽度; 2. 选择轴外点成像光束的位置
孔径光阑的确定
先求出系统中所有通光孔由在其之前(之后)光路形成的 物(或像)空间的共轭像的大小和位置; 分别作出从轴上物(或像)点到这些孔像边缘的连线; 判别其中张角最小者,即最能限制轴上物点(或像点)光 束大小者,与其相共轭的通光孔(实物)即为孔径光阑。
L
A
标准镜头: 焦距约等于感光面对角线长度(36×24mm,43mm,47°) 广角镜头:焦距小于标准镜头,视角大于标准镜头; 长焦镜头:焦距大于标准镜头,视角小于标准镜头。
视场光阑的确定
Q1
L1’
L2’
A
·
-
-U
· F
· F’
B 入射窗 入瞳
视场光阑随孔径光阑而定
孔 径 光 阑 ( 入 瞳 ) Q
视 场 光 阑
( 入 射 窗 ) L
· 1 A ·A2 · A
-
F
A’
F’
视 场 光 阑
( 入 射 窗
孔 径 光 阑
( 入 瞳 )
线视场:物方2y 和像方2y’
当物体在无穷远时,用物方视场角(像方视场角)表示 视场大小; 当物体在有限距离时,常用物高2y(像高2y‘)表示视 场大小,称为线视场。
光学 系统
入 瞳
出 瞳
讨论1:人眼系统中的孔径光阑 入瞳 出瞳
眼睛入瞳:瞳孔经过其前面的系统(角膜、前房)所成的像, 大致位于角膜顶点后3.05mm; 眼睛出瞳:瞳孔经其后面的系统(晶状体、玻璃体)所成的像, 大致位于角膜顶点后3.67mm
讨论2:物体位置改变
光学系统的孔径光阑只是对一定位置的物体而言的。如果物体位 置发生变化,原来的孔径光阑将会失去限制光束的作用。 这是因为光孔在物空间的像对轴上物点的张角与物体的位置有关。
1 A B C
2
1是孔径光阑 2是孔径光阑
结论:物体位置变了,孔阑可能改变
讨论3:光阑尺寸改变
孔径光阑
孔径光阑
讨论4:孔径光阑的设置原则
孔阑大小的决定因素:
要求的孔径角
孔阑位置的决定因素:
两个光学系统组合时,需遵守光瞳衔接原则:即前一 个系统的出瞳与后一个系统的入瞳重合; 在投影光学系统中:系统的出瞳或入瞳在无限远处, 即孔径光阑设置在投影物镜的焦面; 有利于轴外光束的像差校正,改善轴外点的成像质量 合理匹配光学系统各元件的口径。
A 20
(1)先求L2通过L1所成的像,可以将L2视作像,求物: 由f1' 100mm, l ' 20mm, 根据物像公式得l 25mm,
30
(3)求轴上物点对各光阑像的张角 D 20 tgu1 1 0.1 200 200 18.75 tgu2 0.0833 225 33.33 tgu3 0.0952 350 透镜2是孔径光阑
消杂光光阑
分划板
遮光罩:遮拦视场外的光线进入物镜; 内壁设置消杂光光阑
二、典型光学系统的光束限制
2.1 放大镜
单透镜低倍放大镜,要和眼瞳结合起来考虑光束限制问题;眼睛 为孔径光阑; 放大镜本身是视场光阑,限定了可见视场。
B1 B B2
A’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F
A
F’ 眼瞳(出瞳)
像面
物面
视场光阑
入瞳
2.2 照相系统中的光阑 普通照像系统是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照相镜头、可 变光阑和感光底片。
1
13.33 33.33mm 0.4
二、视场光阑
视场光阑是限制物空间(或像空间)成像范围的光 阑。 光学系统中,常用主光线确定成像范围,可以设定 入瞳很小(无穷小) 视场光阑被其前面的光学零件在物空间所成的像, 称为入射窗(简称入窗);它决定了该光学系统的 物方视场角,这是因为在物空间的所有其它光孔中 ,入窗是入瞳中心对其张角最小的一个。 视场光阑被其后面的光学零件在像空间所成的像, 称为出射窗(简称出窗);它决定了该光学系统的 像方视场角’,这是因为在像空间的所有其它光孔 中,出窗是出瞳中心对其张角最小的一个。
A1
A2 L A
B1
B2 B
单镜头反光 SLR(Single Lens Reflex)
单反相机的优势: 图像传感器的优势 丰富的镜头选择 迅捷的响应速度 所见即所得
1:物镜,2:45度反光镜,3(4):CCD; 5:毛玻璃;6、8:将毛玻璃上的像成像到 人眼;7:五角棱镜
数码相机的CCD尺寸
L
y
A
·
-y’
孔径光阑 入瞳 (出瞳)
·
A’
复习
孔径光阑:在光学系统中对成像光束大小起限制作用; 入瞳和出瞳:分别是孔径光阑在光学系统的物空间和像 空间所对应的像,分别在这两个空间对成像光束起限制 作用。 视场光阑:在光学系统中对成像范围起限制作用; 入射窗和出射窗:分别是视场光阑在光学系统的物空间 和像空间所对应的像,分别在这两个空间对成像范围起 限制作用。
1.4 消杂光光阑
杂散光:通过光学系统投射到像平面上不参与成像的有害光线; 来源: 物空间的非成像光线通过光学系统射向仪器镜筒的内壁,经反射射向像面; 成像光束在经过光学零件时,产生的多次反射和折射光; 光学零件缺陷引起的散射光; 危害:降低像面上的对比度,淹没细节,影响成像质量。
物镜
普通消费级数码相机(4:3)
1”=长12.8×宽9.6mm,对角线16mm ½”=对角线8mm 单反相机(与传统135胶片相同的3:2) 全画幅:36×24mm APS-C画幅面积为(23.7×15.6mm) 4/3英寸的画幅面积为(18×13.5mm)
相机拍摄范围和物镜焦距、底片尺寸有关: 焦距不变,底片尺寸越大,视角和摄影范围越大; 底片尺寸不变,焦距越短,视角和摄影范围越大;
A1 A2 L
B1
B2
B
A
照相机系统简图
照相镜头L将外面的景物成像在感光底片B上;可变光阑A是一个开口 A1A2大小可变的圆孔。随着A1A2 缩小或增大,参与成像的光束宽度 就减小或加大,从而达到调节光能量以适应外界不同的照明条件,即 为孔径光阑 成像范围则是由照像系统的感光底片框B1B2的大小确定的。超出底片 框的范围,光线被遮拦,底片就不能感光;相机的视场光阑一般为矩 形,以对角线来表示线视场。
入 瞳
-U
孔 (径 出光 瞳阑
)
孔径光阑位于透镜前
U'
出 瞳
孔 径 光 阑
( 入 瞳 )
无限远的物体
物方孔径角=0,光学系统的所有光孔被其前面的光学零件 在物空间所成的像中,直径最小的光孔像就是系统的入瞳。
孔 径 光 阑
入 瞳
孔阑、入瞳和出瞳之间的共轭关系
入射光瞳通过整个光学系统所成的像就是出射光瞳。入 瞳与出瞳对整个光学系统是共轭的。
共轭关系的意义
主光线:- 物点发出并通过入瞳中心的光线 根据共轭关系,主光线也必然通过孔径光阑和出瞳中心 (主光线是 各物点发出的成像光束的轴线) 通过入瞳边缘的光线必通过孔阑边缘,并过出瞳边缘。 入瞳是物面上所有各点发出的光束的共同入口;出瞳是物面上各 点发出光束经整个光学系统以后从最后一个光孔出射的共同出口。
本章内容
光阑的分类和概念 孔径光阑 视场光阑 渐晕光阑 消杂光光阑 照相系统中的光束限制 光学系统的景深与焦深
光阑的定义
光阑:Diaphragm
A B
B’
A’
透镜的大小限制A点发出的成像光束的孔径角,像面的大小 限制成像范围,它们都是对光束的限制,称为光阑。
光阑:限制成像光束和成像范围的透光孔。
L1
物像 入射窗 视场光阑 共轭 物像
L2
出射窗
2. 视场光阑在透镜框
出 射 光 瞳 孔 径 光 阑
入 射 窗
M1
入 射 光 瞳
B’
A M
P’
-ω’
O1
Q
-ω O2
P
A’
M2
B C
视 场 光 阑
( 出 射 窗 )
如何确定视场光阑?
在确定了光学系统的孔径光阑后; 自入瞳(或出瞳)中心引向系统物(或像)空间中 所有其它通光孔的实物或像的边缘; 其中张角最小者即为入射窗(或出射窗),因它最 能限制物(或像)空间成像范围,与其相共轭的实 物光孔,即为视场光阑。
1 孔径光阑
定义一:限制进入光学系统成像光束口径的光孔 定义二:限制轴上点成像光束立体角(孔径角)的光孔; 故称为孔径光阑。 意义:决定通过光学系统光能量(即像平面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