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诗歌教学之我见
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说法阐明了诗的作用。
中国现代诗歌是结构跳跃、语言精炼、富于音乐性的一种文学样式,让学生学诗有助于提高文学修养、个性修养。
新课改下,初中阶段大量选编现代诗歌,在此前的教材中是不曾有过的,可见新课改对诗歌教学的重视程度。
那么如何适应新教材的变革,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从事现代诗歌的教学呢?下面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诗歌教学的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加强朗读训练
中国古代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可见读诗的重要性。
朗诵是诗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朗诵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诗歌内容的了解;对于中学生来说,朗诵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在每一首现代诗的课后练习中,都有有感情的朗诵诗歌的要求。
如《在山的那边》中“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理想》课后的朗诵比赛。
《秋天》中“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想想写景的次序,再背诵全诗。
”《化石吟》中“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反复朗读,体会这一特点。
”郭沫若的两首诗中“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朗诵应讲究方法,教
师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如初读,读准字音,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再读,整体感悟,把握其节奏及感情, 能够用语音语调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感情;能够用不同的停顿的方式和重读方式来表现作品的内容与情感。
一般情况下,对于诗歌,应多指导学生大声朗读,读出感情色彩,读得琅琅上口,熟读成诵;需要强调课文中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时,应指导学生齐读;让学生领略某篇文章的优美文辞;欣赏其艺术特色时,应指导学生自由读。
当然对诗歌更高要求的朗诵,能够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朗读,必定是在对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把握之后,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诗歌语言而把握诵读的感情,洋溢着朗读的渴望。
同时还应注意朗诵不应只是教学的开始,而应贯穿于整个诗歌教学过程中,可以说诗歌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了朗诵,应根据每一步的教学任务提出不同的朗诵要求。
二、发挥想象和联想,调动形象思维
诗中的世界已不同于实际生活中的客观世界,他们总是经过诗人有意无意的“改造”,投上了诗人在特定情境中的感情色彩,要理解诗人的感情,首先得进入诗中的世界。
每一篇诗作都是客观世界在诗人心中的再现,或多或少地打上了诗人自身思想感情的烙印,读诗必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诗人心中之诗——纸上之诗——读者心中之诗。
所以鉴
赏诗歌首先应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诗歌的内涵,品味诗情画意。
这中间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联想和想像。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像,如“请同学们团上眼睛,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哪些画面?”并让同学们描述出自己头脑中的画面,经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同学们大多能结合诗歌内容有所想,有所说,当然学生此时所说的已不完全是诗之内容了,而总是带有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了。
现代诗歌教学中,通过这样的训练,既活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使他们更好地品味了诗情画意,又培养了他们口头描述的能力。
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加进了自己的感悟,又不同程度地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
三、联系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获得独特的生活和情感体验
教学现代诗歌时应注重引导学生注意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当然这里的生活包括社会、自然和人生三方面。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习诗歌,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让他们自己说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从而更深刻地领悟诗歌的内涵。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故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诗人以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
诗歌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诗歌内涵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体验,也许创
造性的火花就此而迸发。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设置这种机会。
如问:请把你喜欢的诗句向同学大声朗读出来,并说明喜欢的理由;请找出你认为写得较好的诗句或词语,并简要说明原因。
经过我的多次实践,这种情况下学生皆能有所发现并不时有精彩而独到的见解,特别是对词句的理解,往往具体而深刻。
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的个性皆能得到张扬。
我们有时可以在找准整首诗歌的关键之后,再找一个小的,贴近学生生活、情感的切入点,作为进入一首诗的楔子。
要尊重学生对作品独特的个性化解读,甚至要引导学生有独特阅读体验。
新课标指出“文学作品得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鼓励学生积极的,富有创意地构建文本意义”,诗歌尤其如此。
要联系学生的实际并不是要处处都落到学生的生活实际、认知实际和情感体验,要防止将诗歌庸俗化处理的倾向。
四、品味语言,获得感悟
诗歌语言不同于日常口语,也不同于普通的散文化的语言,而表现出新颖、凝练,不拘泥于通用的语法规范、逻辑结构,写景抒情能直入人心的特点。
诗的语言精炼、浓缩、字少意多,有极强的表现力。
我们引导学生读诗,通过对诗的用词的研究、鉴赏,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略诗歌的价
值,还可以为学生写文章时在遣词造句方面提供经验。
好的诗常在炼意、炼字、雕词琢句上独见功夫,因一词一字而尽传精神。
所以我在“一词”上精当讲解;在“一字”上进行“点拨”启发,学生认真地思考和体味,就能获得独有的感悟。
上课时,我们在诗歌中的某一句或几句话中抽掉一个关键性的词语。
学生把抽后的单薄的诗歌和原诗相对比,把缺失的词语反复体会,融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品析诗歌语言对于入景、入情地感知诗歌非常重要。
五、抓住诗歌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感情
诗人郑敏有过十分精当的比喻,她说:“诗如果是用预制板建成的建筑物,意象就是一块块的预制板。
”她又说:意象“象一个集成线路的组件…它对诗的作用好象一个集成线路的组件对电子仪器的作用。
”这话也指出了意象即是诗歌的基本成分这一事实,一首诗也就是一个有机组合的意象系统。
可以这样说,意象既是构建诗歌的基本元素,又是区别诗与非诗的基本特征。
没有了意象,诗就成了直白与说明,换言之也就不能称之为诗了。
从某种意识上讲,意象就是诗歌看得见的灵魂,抓住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获得解读该诗的一把金钥匙。
作家要表现的思想,抒发的感情,在诗中往往通过一些具体的事物来表现,这些具体事物也就是意象。
抓住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快速了解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六、模仿写诗,学以致用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诗来源于生活,是诗人对生活的感悟,那么我们也同样可以把对生活的感悟用诗化的语言表述出来,当然这种写作是带有模仿借鉴性质的。
仿写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可就例句进行延续性仿写,可就例诗进行整段仿写。
仿写时要注意借助联想、想象、比喻、排比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和生活体验。
诗歌毕竟是诗人对生活的艺术再现,是最精粹的文学形式之一。
诗歌教学也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
讲好一篇诗是一种艺术创造,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发挥独创精神,不断在教学上进行探索、改革,让现代诗歌教学逐步走向科学化、艺术化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