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第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第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左传》的叙事艺术童庆炳任何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面。

这是普通常识。

但在文学叙事中,就出现了两个时间:一个是原本故事发生的时间,一个是讲故事人讲的时间。

原本故事发生的时间就是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可以称为“故事时间”;讲故事人可以根据讲故事人的需要,把时间打乱,把后面发生的事情放到前面讲,或把前面发生的事情放到后面讲,这就是所谓的“文本时间”。

一般来说,中国古代叙事文学顺时序的演进多,而逆时序的演进少。

《左传》中倒叙、插叙也有,但不是很多,“几大战役”的描写莫不按自然时间演进。

可能受中国叙事文学的开篇《左传》影响,像后来的《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莫不如此。

为何《左传》和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多按自然时间顺叙呢?这主要是中国古代“尚农”,是一种农业文明。

农业文明看重耕田种地,而耕田种地当然要对四时的更替特别敏感。

因为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直接影响农业的生产。

守时、顺时,是中国古人根深蒂固的观念,所谓“不误农时”。

就是对于那些在精神领域活动的人来说,也明白“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的道理。

这种从农业文明所滋长出来的文化观念,都不能不影响叙事文学对于事件演进时间的把握与运用。

即从守时到顺时,折射到文学叙事上则是更重视顺叙,认为顺叙最为自然,也最能为大家所接受。

《左传》和其后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即使有倒叙的逆时间演进,也与西方神话、小说的那种倒叙的功能有所不同。

西方叙事作品擅长逆时的倒叙演进,把人带到一种令人震惊的、出人意料的状态中,由此造成强烈的悬念,出现惊心动魄的效果。

这就让人联想到西方人在大海上坐船来往做生意,此时还是风平浪静,突然风暴兴起,船只摇荡,甚至不幸沉没。

因此西方小说的倒叙往往留下了海洋文明的印痕。

中国古代叙事作品也有逆时的倒叙演进,但往往是激烈冲突过后的一种绵长的回忆,一般很少那种惊心动魄的效果。

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以“初”开始叙述,所有的矛盾都已经结来,郑庄公已经打败了向他挑战的亲弟弟,他在颍考叔的帮助下,得以在“黄泉”下与母亲姜氏相见,挽回些许与母亲的感情。

这种逆时倒叙演进,决无惊心动魄的效果,也没有让读者有猝不及防的感受。

《左传》对中国文学叙事发展的影响很大,从叙事文学的角度来研究《左传》是有意义的。

(摘编自童庆炳《中国叙事文学的起点与开篇》)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在农业文明中,四时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使得中国古人形成了守时、顺时的观念。

B. 由于共同的深层文化原因,《史记》《三国演义》等作品都是按照自然时间来讲述故事的。

C. 讲故事人可以改变原本故事发生的时间,使故事按照“文本时间”向前发展。

D. 中国叙事作品更重视顺叙,排斥倒叙,是因为顺叙更能为大家接受。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突破了故事本身的限制,主要从“文本时间”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叙事艺术。

B. 文章以《左传》的叙事艺术为例,具体阐释了其对中国古代叙事作品的影响。

C. 文章通过对中西方叙事文学的对比,折射出农业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不同特点。

D. 文章先界定基本概念,接着逐层分析,既有事例评述,又有道理推演,深入浅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学叙事中有两个时间,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作品中二者往往是一致的。

B. 如果采用西方的倒叙方法来讲述,“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也可出现惊心动魄的效果。

C. “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说明所有人都懂得守时、顺时的道理。

D. 同样是倒叙手法,西方的叙事作品更追求惊心动魄的效果,中国的叙事作品则不然。

【答案】1. A 2. B 3. 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B选项“《史记》《三国演义》等作品都是按照自然时间来讲述故事的”错误,这些作品中也有倒叙、插叙。

C选项“讲故事人可以改变原本故事发生的时间”错误,讲故事人不能改变原本故事发生的时间。

D选项无中生有,“排斥倒叙”于文无据。

故选A。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选项,“具体阐释了其对中国古代叙事作品的影响”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文章具体阐释了《左传》叙事艺术的形成原因。

故选B。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C选项,“说明所有人都懂得守时、顺时的道理。

”错误,由原文“守时、顺时,是中国古人根深蒂固的观念,所谓‘不误农时’。

就是对于那些在精神领域活动的人来说,也明白‘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的道理”可知,“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只能说明季节变化对人的心理有影响,且不是“所有人”。

故选C。

【点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

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

然后首先将题干与选项进行对比,看题干问的是什么,选项回答的是什么,看看是不是考查答非所问类试题。

如果题干中出现“不属于”“不能说明”这类词,考查的就是这类题;如果题干中仅出现“不符合原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则可以不考虑此步骤。

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

最后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选出错误或者最恰当的一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3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追风筝的人卡勒德·胡赛尼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风俗。

规则是放起你的风筝,割断对手的线。

若有风筝线被割断,那些孩子就拼命地追逐那个随风飘移的风筝。

对追风筝的人来说,最大的奖励是捡到最后掉落的那只风筝,那是无上的荣耀。

每个斗风筝的人都有助手,我的助手——兼仆人与朋友——是哈桑。

那年冬天的一个夜里,距比赛还有四天,爸爸对我说:“我觉得今年你也许能赢得比赛!”爸爸随口一说,却在我脑袋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好办法!让他看看,他的儿子终究非同凡响。

街上的积雪银光闪闪,天空蓝得无可挑剔。

哈桑和我走出大门,雪花反射出白晃晃的光芒,照得我睁不开眼。

街上,风筝斗士们在做最后的准备。

街道传来欢声笑语,各处屋顶挤满了看客。

我朝自家的屋顶看去,爸爸挥挥手,我不知道他究竟是跟我还是跟哈桑打招呼。

“我们得开始了。

”哈桑说。

突然间我想放弃。

爸爸在屋顶上看着我,他的眼光像太阳那样热得令人发烫。

“我有点不想放风筝了。

”我说。

“今天是个好日子。

”哈桑说。

我试图让眼光离开我们家的屋顶。

哈桑上前一步,低声说了一句让我有些吃惊的话:“记住,阿米尔少爷,没有鬼怪,只是个好日子。

”哈桑一眼看穿我。

“没有鬼怪。

”我低声说。

出乎意料的是我竟然觉得好些了。

不到一分钟,我的风筝扶摇直上。

一个钟头后,空中已经挂着至少四十只风筝,这些风筝如同纸制的鲨鱼,巡游搜猎食物。

寒冷的微风吹过我的头发。

哈桑在我身旁,他的手掌被线割得鲜血淋漓。

第一批被挫败的风筝断了线,像流星那样划过天空,拖着闪亮的尾巴,散落在附近的街区,给追风筝的人带来奖赏。

我偷眼看向爸爸,寻思他眼下在想些什么。

风筝纷纷坠下,而我的仍在翱翔。

我双眼不时瞟向爸爸,紧紧盯着他的羊毛衫。

下午三点,阴云密布,太阳躲在它们后面,影子开始拉长。

只剩下六只风筝了,我的是其中之一。

我双腿发痛,脖子僵硬。

但看到风筝一只只掉落,心里的希望一点点增大。

一只蓝风筝在过去那个钟头里大开杀戒。

现在,只剩下我的红风筝和那只蓝风筝了。

局势紧张得如同我流血的手拉着的线。

人们纷纷顿足尖叫:“干掉它!干掉它!”爸爸会不会也在欢呼呢?但我所能听到的是脑袋里血液奔流的声音。

一阵风拉升了我的风筝,我占据了有利的位置。

“干掉它!干掉它!”的欢呼声越来越响,仿佛罗马人对着斗士高喊“杀啊!杀啊!”。

“快赢了,阿米尔少爷!”哈桑兴奋得直喘气。

那一刻来临了,我合上双眼,松开拉线的手。

寒风将风筝拉高,线又在我手指上割开一个创口,接着……不用听人群欢呼,我也知道我赢了!我看到爸爸站在屋顶边缘,双拳挥舞,高声欢呼。

我体验到有生以来最棒的一刻。

“安拉保佑,我们等会儿再庆祝吧。

现在,我要去帮你追那只蓝风筝。

”哈桑撒腿就跑。

“哈桑,”我大喊,“把它带回来!”他踢起阵阵雪花,飞奔到街道的拐角处。

他突然停下来,转身,双手放在嘴边,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然后露出一脸微笑,消失在街角之后。

我收回风筝后,寻找每条通道,都没有哈桑的踪迹。

我正在担心时,突然听到前面传来一阵声响,这是一条僻静的死胡同。

只见哈桑站在末端,拳头紧握,双腿微微张开。

在他身后,摆着那只蓝风筝。

那是我打开爸爸心门的钥匙。

三个邪恶的大男孩挡住了哈桑的去路。

我觉得自己无法呼吸。

他们逼近哈桑。

“把风筝给我!”其中一个挥舞着拳头。

哈桑眼里流露出恐惧,可是他摇摇头。

“这是阿米尔少爷的风筝。

”“你这个白痴!把风筝给我们。

”哈桑弯腰捡起一块石头。

他们一愣,退后一步。

“这是你最后的机会了!”哈桑高举那只抓着石头的手。

我张开嘴,几乎喊出来,但我没有,我浑身麻木。

他们动手了,哈桑扔出石块,击中了其中一个的额头。

他们一拥而上……有种温热的东西从我的眼角流淌下来。

我眨眨眼,看见自己依旧咬着拳头,咬得很紧,从指节间渗出血来。

我回到一个空无一人的市场,斜倚在一家小店铺紧闭的门前。

十五分钟后,哈桑回来了,手里拿着那只蓝风筝。

“你到哪里去了?我在找你。

”我艰难地说,仿佛在吞嚼一块石头。

(选自《追风筝的人》,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 小说真实生动地向读者展现了阿富汗斗风筝比赛的传统风俗,充满异域风情,表现了阿富汗人民的勇敢和鲁莽好斗。

B. 小说情节波澜起伏,情节的高潮是哈桑保护追回的风筝,高潮部分不仅照应标题,而且突出了“我”与哈桑的不同性格特征。

C. 小说的环境描写非常典型,比如,第三段“街上的积雪银光闪闪,天空蓝得无可挑剔”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颇具艺术匠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