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太极图,河图,洛书,八卦四位一体论

太极图,河图,洛书,八卦四位一体论

太极图、河图、洛书、八卦四位一体论苏开华太极图、河图、洛书、八卦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四个千古之谜。

作为“易学”之源,它们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必然的内在关系,正因为如此,所以自《易传》始,古代“易学”家们早就把它们四者拴在一起了。

可这种必然的内在关系究竟表现在哪里?古往今来,谁也没有说清楚。

笔者经过长期深入的研究,现在,终于揭开了其中的奥秘:原来,太极图、河图、洛书、八卦都是我国史前的文化遗产,统属“符号文明”的范畴(因为当时尚未产生文字);从时间上讲,太极图产生最早,由于它有着非同寻常的内涵和价值,先祖们唯恐自己的本意不为后人所理解,于是又用其它符号方式创作了变相的太极图,这便是河图、洛书、八卦的由来;因此,太极图、河图、洛书、八卦四者实际上是一回事,是远古先民们分别以图象、数字、卦爻三种方式向后人发出的同一个非凡的信息。

限于篇幅,本文对上述四者的时代属性和固有本质暂不论证,只想专门谈一谈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从文献资料看太极图、河图、洛书、八卦的相关性关于太极图、河图、洛书、八卦之间的内在关系问题,古代学者们虽未完全搞清楚,但从他们的一些论述来看,不少人似乎早就朦胧地意识到了这一点。

这方面的证据不胜枚举,以下不妨略举数例:第一、《易经・系辞》云:“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这是说河图、洛书是圣人们创作八卦的依据。

第二、《尚书・顾命篇》“孔安国传”曰:“伏牺氏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之以图八卦,谓之河图。

”这是说远古伏羲氏在参照河图的基础上创作了八卦。

第三、《汉书・五行志》云:“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汉书・律历志》又云:“自伏羲画八卦,由数起,至黄帝、尧、舜而大备。

”这也是说,由奇妙的数字方式排列而成的河图、洛书乃是伏羲氏据以创设八卦的直接源泉。

第四、《易传》有云:“圣人有以见(现)天下之迹,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现)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又说:“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这是说,图象形式的“易”(太极图)与卦爻形式的“易”(八卦)本质上是一致的,而且从产生时间上讲前者要早于后者。

第五、《后汉书・律历志》云:“古之人论数也,曰:‘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

”这是说,图象形式的“易”(太极图)与数字形式的“易”(河图、洛书)确有关联,而且从时间上讲前者的产生要早于后者。

第六、由“易学”发展史来看,不论是东汉时期的魏伯阳(见《周易参同契》),还是五代末年的陈抟(见《龙图易》),无不相信太极图,河图、洛书、八卦均与“易学”的起源有关。

至于宋代的朱熹,更是如此,他在刊刻《周易本义》之际,还特意将河图、洛书、八卦等图置于卷首。

总之,纵观长期以来我国古代文献资料中的有关论述,可以认为:八卦乃《易经》之源,而太极图、河图、洛书则又是八卦之源。

在我国远古历史上,太极图———河图洛书———八卦按先后顺序渐次发展应该是一个客观的事实,它不仅符合人类思维及记事符号发展进化的一般规律,而且符合“易学”形式由形象向抽象渐次演进的一般规律。

二、从还原过程看太极图、河图、洛书、八卦的一体性既然太极图与河图、洛书、八卦之间存在着渊源关系,那么,它们彼此间固有的内在联系又体现在哪里呢?能否科学合理地回答这些问题,是破译太极图、河图、洛书、八卦千古四迷乃至整个“易学”之谜的关键之所在。

(一)河图、洛书实为数字化的太极图河图、洛书之所以玄奥,并不在于它那神秘的来历(即《易传》所谓“河出图,洛出书”),而在于它那神秘的数字排列。

从外观上看,两者之间起码有四个共同点(即:二者用以表示阴阳的圈、点符号相同;二者数字总和为100,阴数阳数各等于50;二者皆以“五”字为中心,而且“五”的写法完全相同;二者之中均涵有“十五”这一神秘数字和三个不同点(即:二者数字排列方位不同;二者数字排列次序不同;二者阴、阳数之和一是55<河图>,另一个为45<洛书>,互不相同),这说明它们本来一定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但同时又各自蕴藏着不完全相同的内涵。

数千年来,自大禹、箕子用“洪范九畴”解释洛书的开始,人们在破译河图、洛书方面不知作出了多少可贵的尝试,但由于忽视了二者的有机联系,他们的结论都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嫌,其科学性、合理性很难经得起历史的检验①。

本文在此不准备对前人的各种观点多加评论,只想阐明一下自己的一点管见。

1.河图是用数字方式表现出来的静态太极图笔者认为,太极图与河图之所以存在渊源关系,并不仅仅由于二者同为史前文明,同系“易学”之源,也不仅仅由于二者均属远古宇宙论范畴,更重要的则在于,河图乃是从太极图那里直接演变而来的,是用数字方式表现出来的太极图。

主要理由如下:第一、从总体上讲,河图与太极图所表达的涵义完全相同,都是旨在说明天地万物的由来与演化的。

关于河图的性质问题,《易经・系辞》中早有明确的交代,认为它是“天地之数”,“大衍之数”,可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到后来,汉儒的说法更加直接,干脆呼之为“天地生成数”。

关于太极图的性质问题,宋人周敦颐、朱熹也早有界定,无不认为它与天地万物的生成有关。

总而言之,二者的基本性质是完全一致的。

第二、河图中用以表示阳数、阴数的圈点符号直接发源于太极图(如下图),不难看出,它本是由太极图中的阴阳(黑白)两种图象简化而来的。

过去,关于这两种符号的来源问题,论者们或以结绳符号释之,或以男女生殖器释之,均缺乏历史的根据。

河图洛书圈点符号来源示意图第三、河图中阴、阳数字的排列错落有致,这与太极图中阴阳交合的图形寓义相同(即所谓阴阳合而变化生);而且,河图中阴数(2.4.6.8)、阳数(1.3.7.9)的走向与太极图中“阴阳鱼”的走向完全相同,皆呈顺时针方向旋转②。

第四,最重要的理由还有,如果我们将汉代被称之为“天地生成数”的河图③[附图-]图案稍作变化,便可发现,它与太极图之间是能够相互还原的;而且河图中的数字排列存在着这样一些奇妙的特征:A、其周边阳数(1.3.7.9)阴数(2.4.6.8)的走向均呈顺时针方向,象征着太极图中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的“阴阳鱼”;B、周边阳数(1.3.7.9)之和与阴数(2.4.6.8)之和皆为20,象征着太极图中的“阴阳鱼”大小相等,阴阳平衡;C、其中央阳数(5)、阴数(10)的位置与太极图“阴阳鱼”的双眼完全对应,且5与10之间存在倍数关系,象征着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难道两者间的相似及还原仅仅是一种偶然的巧合吗?否。

它恰恰证明了二者本来就存在着必然的源流关系。

河图与太极图双向还原示意图太极图向河图演变之原理:第一步、将太极图的主要特征用特殊的数字关系表示出来,即成为河图与太极图之过渡形态;第二步、将图案进一步简化,即成为汉代河图(即所谓“天地生成数”);第三步、将汉代河图中的数字用圈点符号表示出来,即成为现传之河图。

河图向太极图还原之原理:第一步、将现传河图转换成汉氏河图;第二步、在汉代河图基础上将阴阳数字的走向用箭头标出,即成为河图与太极图之过渡形态;第三步、将奇妙的数字关系转换成图象,即成为太极图。

2、洛书是用数字方式表现出来的动态太极图洛书的本质是什么?古人虽然未得其解,不过,由《易传》所云“叁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可知,孔子及其弟子们也已初步意识到了洛书同样是描述天地万物变化之理的,洛书(“数”)与太极图(“象”)之间同样存在着不寻常的关系。

那么,这种不寻常的关系究竟是不是一种源流关系呢?笔者以为答案是可以肯定的。

理由如下:第一,与河图一样,洛书中用以表示阴阳数字的圈点符号也是源于太极图中“阴阳鱼”的双眼。

第二,洛书在汉氏以前亦称“九宫图”或“太乙九宫图”(源于“太一行九宫”的古老观念),关于此图的原貌,1977年7月,我国考古人员曾在安徽省阜阳县城郊公社罗庄大队的汉汝阴侯墓中发掘出了实物资料———太乙九宫占盘[附图二],一看便知是洛书九数的变体。

那么古人为什么要将洛书称之为“太乙九宫图”呢?原来,“太乙”、“太一”实乃“太极”之别称④,因此,太乙九宫图其实也可称之为太极九宫图,这样看来,洛书与太极图之间存在内在联系也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第三,更重要的一个理由是,通过对洛书中数字排列关系的深入研究,即可发现,它与太极图之间是能够进行双向还原的。

而倘若没有渊源关系,要想还原是绝对不可能的。

洛书中数字排列关系的奇妙之处在于:A、其周边之阳数(1、3、7、9)、阴数(2、4、6、8)交错排列(也即《系辞上传》所谓“叁伍以变,错综其数”),象征着阴阳交合而万物化生;B、周边阳数(1、3、7、9)之和与阴数(2、4、6、8)之和均为20(这与河图相同),象征着阴阳平衡;C、以“5”为中心,周边相互对应的两个数字之和均等于10,而10乃是阴数,且与中央之阳数5之间构成倍数关系,其寓义与河图中央二数(10、5)及太极图中“阴阳鱼”双眼完全相同,象征着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周边相互对应的两个数字与中心数字(也即5)的间距相等,且呈递进关系(如4、6与5的间距均为1,3、7与5的间距均为2,2、8与5的间距均为3,1、9与5的间距均为4),表明洛书本是用特殊的数字关系(即圆周上的各点与圆心的距离相等)表示出来的四个同心圆,因为自陶器时代起,原来先民们早已在制造陶器等日常生活中准确地掌握了“圆”的几何原理,至后来春秋战国之际,著名的古代科学家墨子在其所著《墨经》中又对比作出了高度的理论概括———“圆,一中同长也”(“一中”是指一个中心,“同长”是指圆周上的各点与圆心的间距相等),因此古人据此原理将几何图形(圆)用洛书这种特殊的数字关系反映出来是完全可能的。

如果我们再根据洛书中所固有的阴阳交错原理将这四个同心圆的半边(以纵轴线为界)分别涂以黑白色彩,即可得到一幅完整的动态太极图⑤(旧称“水火匡廓图”,不确),而在这其中又包涵着八个弧状阴阳图象(即八卦之象)和九个阴阳交会点(即洛书九数)。

这就不难理解《易传》中何以要将洛书的特点和奥妙归结为“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了。

至于为什么要将这一黑白相间的洛书复原图命名为动态太极图,原因在于,它与普通太极图在高速旋转状态下所形成的视觉图象完全一致,如果我们用照相机把高速旋转的太极图拍摄下来,实验结果将会证实这一点。

洛书与太极图双向还原示意图太极图向洛书演变之原理:第一步、将普通太极图由静态视为动态(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即成动态太极图;第二步、沿圆心画一横轴线,可得九个阴阳交会点(即洛书九数),再将九个点(数)按“一中同长”原理分置米状九宫,且将图象数字化,即成为动态太极图与洛书之过渡形态; 第三步、从审美需要出发,将各线条画齐,即成为“太乙九宫图”式洛书;第四步、将奇偶数字分别以圈点符号表示出来,并将圆图变为方图⑥,即成为现传之洛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