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春》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所学习的课文都是一些写景诗文。

这些诗文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抒发了亲近自然、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怀。

品读优美诗文是一种令人愉悦的精神享受,既能提高我们的阅读鉴赏能力,收获知识,又可以熏陶我们的情感。

而《春》是一篇描绘春天的精美散文,它表达的一种对大自然的亲近与爱慕,对生活夸姣的赞叹之情。

作者笔下的春,波动了无数人的心弦!春的美景、春的气息、春的声响,都通过作者的生花妙笔表现出来了。

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通过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使景物变得鲜活生动,形象逼真。

学习本篇课文,我们可以学习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陶冶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操。

七年级的学生,对自然界的认知正处于形成之中,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还需进一步完善,因此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如文中重点字词的把握,朗读技能的训练等等。

此外,本文的语言生动有趣,富有生机,所以通过朗读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读悟情。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够正确读出并书写出文中的重点字词,积累精彩语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指导,细细品味赏析课文中的精美而富有特色的语句,了解相关的写作和修辞手法,揣摩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深入体味文中传达的微妙感情,联系生活实际,书写自己对春的感受。

重点:通过朗读指导,赏析文中所运用的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品味文中的精美语言,并积累精彩语句。

难点:通过赏析文中的精美语言,揣摩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教法:赏析法朗读法学法:自主合作学习法圈点勾画法2 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3 分钟)教师:同学们,在课堂开始之前,老师请大家认真地听一首歌。

过后,请你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或者是想到了什么?音乐播放教师:同学们,音乐播放完了,哪位同学先来说说?学生 A:学生 B:学生 C:教师最后就学生的回答做简单的总结,并将主题引入《春》这篇课文的学习中。

二、作者简介(5 分钟)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

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6 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 年开始发表诗歌。

著有诗集《雪朝》,诗文集《踪迹》。

1928 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2 年 7 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1934 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

1935 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炼、文笔秀媚著称。

散文代表作有《春》、《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1948 年 8 月 12 日病逝于北平,年仅 50 岁。

了解了作者之后,我们一起走进春,感受作者笔下的春之美。

下面,大家用五分钟的时间,朗读全文。

在朗读的过程中,请大家用笔圈画出不懂的字词,同时思量下面的问题。

稍后老师请同学起来回答。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20 分钟)朗读全文,并用笔勾画出不懂的字词,借助课文的助学系统、词典等工具进行学习。

1.读读写写蓑笠朗润嗡嗡酝酿卖弄婉转应和嘹喨黄晕烘托风筝静默舒活抖擞欣欣然繁花嫩叶呼朋引伴花枝招展2.问题:(1)课文环绕“春”,主要写了什么?明确: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

(2)课文是按“盼春” ― “绘春” ― “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据此为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本课可以分为三个部份:第一部份:(1)总写――盼春。

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指望和兴奋欢跃的心情。

第二部份:(2-7)具体写――绘春。

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份:(8-10)总写――赞春。

赞叹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力。

(3)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文中具体描绘了六幅春景图:明确:春醒图―― 自然醒――第二自然段春草图――草报春――第三自然段春花图――花争春――第四自然段春风图――风唱春――第五自然段春雨图――雨润春――第六自然段迎春图――人迎春――第七自然段四、品读赏析,深入探索(12 分钟)第一部份:(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明确:“指望着”;“近”。

“指望着,指望着”。

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明确: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憧憬春天的急切心情。

朗读指导:这一段是对盼春的描写,是舒缓型节奏,为下文轻盈型节奏做铺垫。

朗读时要注意把握这两个小短句的层次性,中间不停顿。

就情感而言,应一次比一次强烈,语调上扬。

“东风来了”表明春天已近,“春天的`脚步”进了表明春天确实到了,读时应重读“来”“近”,读出作者对春天到来的欣喜之情。

第二部份:春醒图:(1)当春天到来的时候,作者对春天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明确:“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地张开了眼”。

(2)作者首先描写的为什么是山、水和太阳,而不是眼前一草一木?明确:首先,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描绘。

从视觉的规律来说,人观察事物时,普通都是由大到小,由整体到局部的,由主要到次要。

而作者这样的描写顺序也是符合人的正常思维的。

朗读指导:这一段是对春草图的着力描绘,也是绘春的开始,应用轻盈型节奏,程度稍轻。

首先粗笔勾勒:“一切都象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刚睡醒”“张开”为强调性重音,应读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

“朗润”“涨”“红”为强调性重音,写了春天即的色采和动感,应读出其中包含的欣喜之情。

春草图:(1)这一段写出了春草什么样的特点?明确:嫩、绿、多、可爱。

(2)这一段中,没有浮现一个人,但有几句描写人的活动的句子,想想这个活动的主人公是谁?作者为什么又要将春草和这个主人公联系在一起?明确:“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主人公是小孩子;小草和小孩子具有一个共同点――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朗读指导:绘春图首先从草写起,节奏为轻盈型。

“偷偷地”“钻”为强调性重音,写出了春天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又带着可爱的神态。

“嫩嫩的”“绿绿的”为比喻性重音,写出小草生长的清新、颜色的可爱。

“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重读“满”读出草迅速蔓延的情景。

随后写人物的活动,读的时候要注意节奏,节奏越快,就越能体现出在春景中纵情欢乐。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应放慢速度,读出在春景中陶醉的情形。

1.认识本课 6 个生字,会正确书写 12 个生字。

理解“消息、漂白、牵引、爱怜、雏菊、禁不住”等词语的意思。

能正确拼读“漂、禁”两个多音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背诵诗歌。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诗歌,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通过读、诵、背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

展开想象,激发学生感受和表达对春天的爱慕之情。

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展开想象,激发学生感受和表达对春天的爱慕之情。

学生准备:观察身边的事物,感受春的气息。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预设随堂反馈(学生学习效果)1.课前,我想请大家欣赏一首歌,《春天在哪里》,让我们随着歌声一起去寻觅春天。

2.百花齐放、百鸟争鸣,这就是漂亮的春天。

刚才我们从歌声里欣赏了春天,你能说一些关于春天的词语或者诗句吗?(指名说)3.大家真棒,当春姑娘来到我们身边的时候,周围会发生不少变化。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春姑娘来到的时候,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春的消息》。

1.指名按小节读课文,并相互评价,随读正音并解决字词问题。

1.师:春姑娘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春的消息,让我们看到了春天就是一副最漂亮的画,一首最漂亮的诗,请同学们从诗中找一找自己最喜欢的部份,有感情地读一读,并思量,从中你读懂了什么?体味到了什么?2.学生自读3.全班交流理解诗意并指导朗读4.师:同学们读得多好啊!看来,大家都是用心在读,用心在体味,才干有这么多收获,真是太好了。

从你们的朗读中,我发现大家都爱上了这漂亮的春天,大家想不想配上音乐来读一读呢?那就来点音乐吧!(学生配乐齐读)1.师:你们精彩的朗读宛然把我带进了春天绚丽多彩的画卷中了。

固然,也要谢谢春姑娘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春的消息。

关于春的消息还有不少,只要你做一个细心观察的孩子,一定会发现的更多。

现在,就请把你知道的春的消息写在你的采密集中,可以画一画,也可以写一写,开始吧!2.展示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早春时节梅花山盛开时的美景和游人欣赏梅花的盛况,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让学生置身于春光之中,受到美的熏陶。

1、教学软件2、生字卡片三教时1、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梅花山的美。

2、学习生字词,理解词义。

整体感知,感受梅花山的美。

教学软件生字卡片1、板书课题,谁能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2、看到这个题目,小朋友们一定要问:梅花山在哪里?春天来到梅花山怎么样?对吗?3、简介梅花山:梅花山位于南京中山门外钟山的南部,在东郊风景区内。

每年到了红梅花开的时候,许多人都来到这里遨游。

4、春天来到梅花山怎么样呢?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

1、引导看软件,用自己的话从图上看到什么?2、要求学生:(1)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画出生字词。

3、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尝试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4、了解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和带有生字词的语句。

寒气还没有退尽。

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

散发歇息欢乐晶莹透亮涌动(2)学生拼读生字词。

指名认读带有生字词的语句,教师正音,领读生字词。

(3)学生相互交流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4)我们怎样才干记住下面这些字?请大家想好办法。

出示生字词:寒还退尽挨片发歇息欢学生自主记忆,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

指名发言。

归纳:部件法:歇息换一换:吹歌诀法:尽5、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一共有几句话?(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指导停顿。

朗读。

(2)齐读。

(3)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4)齐读。

(三)布置作业1、写写、识记生字词。

2、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课文写作者在不同地观察同一事物都不一样。

引导学生观察,春天来了,小雨点落在其他地方,会有什么变化。

教学目标1.总体感知课文内容2.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春的特点用生动的语言描写的方法3.培养审美能力,春(第一课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