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语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德语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德语本科毕业论文范文随着时代发展,不同国家与文化间的交往与联系更加频繁与紧密,这对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德语本科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德语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一:深究德语多媒体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关键词:德语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技术教改创新摘要:多媒体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使人们的认知方式、认知过程和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自由性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国高校教育越来越多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实施,而随着当前教学实践活动中基落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和不足,也力促教育研究者们思考探究新一轮的德语多媒体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信息技术教育的运用,使传统的德语教学模式得到了革新,注人了活力,焕发了新机。

恰当地选准信息技术教育与德语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降低了教学难度,而且优化了德语课堂教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运用德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德语新课程试验的教学目标中明确了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一问题:“我们的教学要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当前,德语多媒体教学实践活动中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不尽如人意以及未达到原来预想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观察、反思与调整现有教学思路及教学活动模式,进一步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推动德语教学质量向更高层次发展。

一、德语多媒体教学实践的改革措施(一)德语多媒体演示课件的开发为了达到以尽可能少的投入争取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在德语多煤体演示课件的开发上我们选用最普及、教师最易使用的Powerpoint, Photoshop等软件。

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认真分析德语选修课的教学内涵,系统地设计了课件的结构布局。

设计了各自独立的《德语国家概况》、《德语语音》、《德语情景会话》和《德语基础语法》4个子课件。

以《德语国家概况》单元为例,一幅欧洲德语国家地图,在高亢激昂的《欢乐颂》背景音乐中,以标题“德语国家概况”切入。

这样营造了学习德语的气氛,把学习者的思绪带进了德语国家中去。

课件中授课内容跳转明晰,链接自如。

经编辑加工的视频电影片段、德语歌曲、德语国家名人讲话、文学作品录音等声像素材,播放时采取点击即放停的方式,教师操作起来灵活方便。

多媒体辅助教学声图并茂,百余幅的德国城市及名人图片丰富了授课内容,给学习者以强烈的视觉感受,使枯燥难懂的语言课变得生动、活泼,提高了学生的听课兴趣,沟通了师生互动的桥梁。

(二)演示环境的安排由于教师在设计制作教学课件是在单机上完成的,往往会出现将课件放到投影仪上之后效果大打折扣的情况,如课件中画面的色彩或明或暗,文字大小不合适,以及在单机上看起来还算丰富的画面在大屏幕上看起来很单调,画面太空或太满等等。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设计制作课件之前一定要熟悉大屏幕投放的视觉效果以及设计过程中的数值调整度。

另外,如果设计的文字色彩与背景色彩反差小,在大屏幕上看起来会不如单机清楚,影响教学内容的演示效果,这些问题在设计制作课件的过程中都要考虑进去。

我们在制作时务必要注意大屏幕演示用课件与多媒体群体教学网络演示是有区别的。

字体要大,至少28磅以上。

运用投影仪,背景的颜色要采用浅色,不要太花哨。

图片质量要好。

(三)多媒体技术与网络计算机交互学习模式的构建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与网络计算机交互学习技术对学生自主学习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课件的使用帮助学生直观地学习了新概念;通过光盘课件呈现课文,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在电脑上画画等,锻炼了学生电脑操作能力;通过上网浏览网页查询信息,则充分地利用了网络资源,帮助学生掌握通过现?代科学手段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

二、信息技术教育中队教师的要求(一)能够使用计算机和教学软件与电化教学手段不同的是,以多媒体和网络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中要求教师不仅掌握信息应用技术如文字处理和操作技能等,还要学会使用相应的一些教学软件。

同时因为教学是具有创造性的劳动,所以教师还要学会自己制作课件,把自己的教学智慧通过课件的创作表现出来。

(二)善于把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优化整合要做到这点,首先要求教师明确教学目的,了解学生学习的特点,然后根据教学的需要,对网络上提供的“排山倒海”的信息进行有选择的采集、处理和利用,去伪存真,去粗存精,而不是盲目照搬。

无目的地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不会取得理想效果的。

(三)勇于转变角色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环境中,教师的主要角色由信息的传播者、知识的呈现者、文化的传递者、正确答案的提供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活动的组织者、学生的帮助者、互动的合作者。

教师需要根据学习者的年龄、德语经验、认知水平等合理地组织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创设适宜的德语学习环境和德语交流的机会,设计学习任务,调动学习者的潜能,为学习者提供支架式的活动,帮助其达到最近发展区,并针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指导、反馈和评价等。

德语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二:浅论德语隐喻习得思考摘要: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隐喻思维对语言和文化的学习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认知隐喻在德语教学中的引入可以帮助学习者构建隐喻性思维,提高学习者的词汇、写作、阅读等方面的语言知识水平,加强其语用能力。

关键词:隐喻;认知;德语学习Abstract:Fromtheperspectiveofcognitivelinguistics,metaphorisnotonlyakindofrhetoricalmean,butalsoabasicmodelofthinking.Withanintroductiontothepresentdevelopmentofcognitivemetaphor,andfromtheacquisitionofvocabulary,writingandreading,thispaperpointsoutthattheapplicationofmetaphorinteachingGer mancanimprovethelearner’slinguisticknowledgeandusability.Keywords:metaphor;cognitive;Germanstudy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思维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

现实生活中,母语者习惯于使用隐喻表达方式,用熟知的具体事物去思考谈论抽象事物,这使得隐喻本身成为一种文化的载体,代表全世界共性的或者某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思维方式。

在交际过程中,话语的隐含意义会超越其字面含义,不具有相当的隐喻能力很难理解。

目前,隐喻的研究范围正向多学科、多层次的方向扩展。

当今的语言教育工作者也在努力尝试从认知隐喻学出发,拓展外语教学的思路并改进教学方法。

实践证明,隐喻能力对语言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为外语学习者要熟悉这门外语所承载的文化,了解它与母语之间必然存在的差别,对隐喻的了解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一、认知隐喻的发展及其分类隐喻概念创始于公元前335年,由亚里士多德确立。

当时的隐喻只被看作一种用于雄辩的手段,主要局限在诗学和修辞学领域。

19世纪柏拉图学派认为隐喻是人类内部的一种机制,既反映了语言的本质,又反映了人类的本质。

20世纪80年代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隐喻逐渐从语言学研究的边缘地带转化为研究的热点话题,代表作品为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的?MetaphorsWeLive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此时隐喻不仅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更重要的是被视为一种人类认知域的经验,是人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认知工具[1]。

我国对于认知角度的隐喻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代表作品为束定芳教授的《隐喻学研究》、胡壮麟教授的《认知隐喻学》等[2]。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隐喻不仅存在于文学作品中,也来自于民众的日常活动和会话,这种隐喻的创造活动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人们在互相交谈的过程中,为了更具体、更生动形象地表述而采用一个概念替代或者补充说明,其中一部分由于背景狭隘或者相关性较小而只是昙花一现,另一部分则被大家沿用进入词典。

1980年,Lakoff和Johnson通过对大量语言实践的调查统计表明,70%的日常表达都来自于隐喻,换言之,人类思维中的抽象概念大部分都是隐喻的[3]。

认知语言学把隐喻划分为三种类型:结构隐喻(StrukturelleMetapher)、方位隐喻(OrientierungsMetapher)和实体隐喻(OntologischeMetapher)。

1.结构隐喻结构隐喻是指对一种概念的结构域的延伸以指称另一概念域[4]。

例如:IstdiesdasFundamentdeinerTheorie?这是你理论的基础吗?DiesesArgumentistsehrwackelig.这个论据非常不牢靠。

所谓理论的“基础”、“不牢靠”的论据等表达都是由于德语思维中存在将理论视为建筑(TheoriealsGeb?ude)这样的隐喻。

2.方位隐喻方位隐喻是指参照空间方位而组建的一系列概念隐喻,它是建立在文化经验的基础上并且给予概念以空间上的方向。

例如,德语表达中存在这样的隐喻概念:好为上,坏为下(gutistoben,schlechtistunten),并由此衍生如下表述:MeineStimmungstieg.我的情绪提高了。

IchfielineineDepression.我陷入沮丧。

3.实体隐喻实体隐喻是指将抽象、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状态等无形的状况化为有形的实体。

此类隐喻包含三个种类:实体与物质隐喻、容器隐喻和拟人化[1]。

例如人体是承载情绪的容器(MenschisteinBeh?lterfürEmotionen)就是德语中日常表达中比较常见的容器隐喻,诸如这样的表达还有:EristvollerFreude.他幸福满溢。

Hassbrannteinihm.仇恨在他体内燃烧。

二、认知隐喻在德语教学中的应用1.词汇能力习得(1)隐喻支配下的一词多义现象。

德语词汇中除一些专业词汇外,绝大部分的基本词都有一词多义的现象。

这一现象的产生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认识世界的能力也不断增强的结果。

语言不能总是伴随一种新的事物或现象的出现就产生一个新的词汇,过于繁杂的语言体系只会给人类生活带来困扰,所以当日常语言中缺少表达某一概念的相应词汇时,人们往往会从已有的词汇中借用词汇来进行表达,久而久之流传开来,这一用法就成为该词的一个新的义项,这个词就成为一个多义词。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词义发展和变化的内因源于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思维,其研究表明多义现象就是通过人类认知手段(如隐喻)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