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本科外语少数语种专业毕业论文应允许用母语写作——兼谈毕业论文改革思路

本科外语少数语种专业毕业论文应允许用母语写作——兼谈毕业论文改革思路

本科外语少数语种专业毕业论文应允许用母语写作——兼谈毕业论文改革思路作者:吴华英,肖燕芳来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年第7期吴华英,肖燕芳摘要:国内本科外语少数语种专业毕业论文一般都是“按要求”用外语撰写。

因大学少数语种专业都是零起点学习,学术性毕业论文用外语撰写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很难起到语言训练的作用,反而具有相当的弊端,影响了毕业论文写作训练综合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的初衷。

因此建议应允许用母语进行写作。

关键词:本科少数语种专业;毕业论文;外语写作;母语写作;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 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 5884( 2011) 07 - 0103 - 03又一轮毕业到来了,大四学生又开始要进行毕业论文写作了。

作为外语少数语种专业论文指导老师,我深感头痛。

现在的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大部分已成形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学生要么全盘抄袭,要么四处拼凑,难得几个自己写的,又常常是文句不通,词汇语法错误一大堆,或者太口语化,甚至有人先写出中文,再用软件译成非常“机械”的外语,几乎让人不知所云,更遑论论文本身的论述质量了。

实际上这种问题早已被媒体曝光,早在2001年就有媒体讨论还要不要本科毕业论文的问题。

2004年3月,搜狐网发表题为《本科毕业论文掺水严重能否取消》的文章就引起了高教界的大讨论,2008年中国在职研究生网发文称“网上调查显示42.5%的人赞成取消本科毕业论文”。

笔者本人指导外语少数语种专业毕业论文也已有七八个年头,也深感其形式主义远远背离毕业论文写作的初衷,反而因此训练了学生的造假能力,内心觉得取消此毕业论文聊胜于有。

不过笔者也深知事情不是这么简单,毕业论文初衷之功能要在平时教学中落实下来非一日之能,是一个长远的改革大工程。

媒体的讨论依然火热,掺水的论文仍堂皇登上答辩台,仍然作为学生毕业档案很认真地保存在学校档案库。

相对于媒体,教师出身的学术界似乎比较冷静,大家强调的是毕业论文的价值和功能,多不谈取消二字,而是各尽所能,出谋划策,在保住毕业论文写作的前提下进行改革,或者建立论文评估机制,或者强化教师指导功能等等。

但似乎鲜有人考虑是否可以打破“外语专业就得用外语写作”这个“天经地义”的定论。

实际上,谢天振教授很早提出过博士论文写作可用母语,且已在业内得到认可,现在外语专业博士论文的写作,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写作语言——事实上,绝大部分学生选择用母语写作。

但本科毕业论文是不是也可以用母语写作呢?用母语写作是否可以解决诸多问题?目前关于本科外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语言的讨论只见过一篇文章有所涉及,而且还是关于英语专业的。

文章称外语专业毕业论文还是应用外语写作,因为毕业论文是“四年学习的总结和检测,可以检测学生的语言水平,并通过写作,起到训练语言能力的作用”。

这个论断对于英语专业来说,似乎是有道理的。

因为英语专业学生英语一般都学了很多年,大四基本上是深化。

事实上,即使对于英语专业学生,语言仍然是一大障碍。

孙文杭针对英语专业学生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调查对象中有42. 2%的人认为英语表达能力有限是论文写作的主要困难之一。

文章还称:“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低下是写好毕业论文的一大障碍,也是产生抄袭动机的一大根源。

”英语专业尚如此,对于少数语种专业学生来说,语言就更成问题。

笔者认为,为真正确实地发挥毕业论文写作的功能,外语少数语种专业毕业论文应允许母语写作。

本文就笔者所在的德语专业为例来论证其可能性及必要性。

首先,大学四年的学习,语言能力是否真正能达到论文写作水平?国内大学本科少数语种专业一般都是从ABC开始学习。

大学4年,其实真正的学习时间只有3年半,因为一般毕业论文写作是在第八学期进行,而且大四开始学生就开始在外实习、找工作,或者准备考研。

3年半时间能学好一门外语,达到学术写作的水准吗?当然可以,只要用心,一年的时间也可以,马克思学外语就是榜样。

但是问题是今天的大学生有太多这样那样的没有时间学习的理由。

首先,大学里并不只是你要学的语言这一门课。

大一的时候,各种公共课加起来有时候甚至比专业课还要多。

而且还要选修第二专业,还有的学生要考各种证书,要考研——少数语种专业学生一般考其他专业,花在考研专业上的时间跟语言学习一样多,甚至更多。

此外还有形形色色的课外活动、社会活动要参加。

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诱惑让人“不可抗拒地”远离学习。

一个学生真正用在语言学习上的时间并不多。

“毕业论文是学生对本学科中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表述科学研究成果的文章,是学术研究的结晶,而不是一般的‘收获体会’;是对本学科领域的科学规律的揭示,而不是某些现象的直录、材料的罗列、事件经过的描述;是对真理的探求和发展,而不是他人研究成果的重复。

……它不仅具有议论文所共有的一般属性特征,即论点、论据、论证等文章的三大构成要素,而且还以逻辑思维的方式展开,并强调在事实的基础上,演绎严谨的推理过程,得出令人信服的科学结论。

”由此可见,毕业论文写作是一种学术性质的写作,仅从语言角度看就需要具有专业性、科学性、论述性、逻辑性、严肃性,语言表达是一种正式的书面语体,而不是日常交际或应用阅读所运用到的语言,因此对语言的能力要求很高。

而少数语种专业四年教学基本上是前两年为基础阶段学习,系统学习该门语言的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

平时学习以日常交际和口语为主。

进入大三才开始所谓的提高阶段,深化所学知识,扩充知识面,开始接触到较为复杂深奥的语言。

但是高年级一年半时间里对专业文献的阅读很少,量的积累根本达不到。

因此,很难保证学生毕业时语言能达到学术写作的水准。

《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德语本科教学大纲》培养目标是具有“扎实的德语语言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复合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良好的素质”的德语人才。

如果真正能实现这个培养目标,那4年学完,毕业时用德语写篇学术论文也并非不可想象的事情。

问题是要达到这个培养目标的前提是保证学习时间,还要学生认真学习,保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是一个理想的状态,在目前的大学教育现状和学生功利化趋向的背景下,也仅仅只是个理想。

其次,毕业论文外语写作是否真能起到语言训练的作用或者多大程度上起到这种作用?外语写作能起到语言训练的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对于少数语种专业学生来说,尤其是对于语言掌握程度不高的学生来说,它在多大程度上能起到这种作用还值得商酌。

正如上面所讨论的,3年半时间的语言学习,基本上还只是初级的语言学习,当然也不排除学习能力很强也很勤奋的学生,能达到教学目标和要求。

但是即使对于这样的学生,要求他们用外语进行学术写作也有困难。

更何况现在的大学已经不是曾经的精英教学,扩招后面向大众的教育,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

学生本身的基础和素质参差不齐,而且一个班多是20到30人左右的规模,教学上也无法保证每个人能达到教学目标。

对于语言学习效果不太理想的学生,语言就是第一道障碍。

外语写作对他们来说,弊端多多,比如要花费很多时间思考字词的用法及正确的表达方式,这无疑会影响论文进展,延长论文写作时间,甚至会影响论文构思和思想表达。

一些较深奥、较复杂的思想无法流畅地用外语表达出来,于是学生要么避重就轻,要么干脆舍弃、避而不谈,影响了文章的思想深度不说,更严重的是影响学生的思考兴趣。

因此结果可能就是学生无法自由表达内心思想,失去兴趣,产生畏难情绪,干脆抄袭或者拼凑,不仅起不到语言训练的作用,反而助长了学生的不良学风。

所以说,对于一般的学生来说,外语写作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正面。

再次,论文写作中外语语言训练重要还是能力训练重要?关于毕业论文的目的和意义,已经有过很多论证。

2004年颁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中指出: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

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

同时,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

孙洁主编的《毕业论文写作与规范》认为,毕业论文的意义可总结为:总结和考察总体的知识水平;检验和锻炼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和提高行文动笔、文字表达的功夫;掌握和完善信息检索与利用的综合能力。

姜辉主编的《毕业论文写作指导与管理》也认为,毕业论文的意义包括: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调查研究、文献检索和信息收集、整理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对学生论文的编写能力;独立工作能力;求实的科学作风以及刻苦钻研的精神;创新能力。

由这些表述我们可以看出,毕业论文的主要宗旨是一种能力和素质的训练。

当然它同时也是衡量教学水平,检验所学知识的重要依据。

外语专业教学和知识检验当然包括语音、语法、对象国文化等,包括语音技能:听、说、读、写的能力。

落实到论文写作中就包括词汇量的掌握、表达运用,语篇结构等写作能力。

而这些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和检验是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体现出来的,如高级写作课程。

要达到语言训练的目标有很多途径,要检测语言能力也有其他手段,比如为兼顾语言训练,要求学生用德文写作摘要或文献综述,用德文参与答辩。

1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要求用德文写成,也完全可以起到训练语言能力的作用。

而毕业论文写作的目的,除了语言知识的检验外,更重要的是另一个方面,即能力和素质训练。

这也是大学教育的旨归,是体现大学精神的重要方面。

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语言只是一种技能,一种工具,没有一个外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工作纯纯粹粹只涉及语言本身,而不涉及其他领域,不需要其他的能力。

他们更应该具备的是其他方面的能力,比如自主学习的能力,独立工作和学习的能力,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除非将来读硕士,继续科研的学生,用德语进行学术写作的机会相当少。

相比起来,他们将来要用中文进行写作(不单是普通的、应用性的,还是学术性的)的机会倒多得多。

因此,相比起来,毕业论文用中文写作,也是对中文表达和写作的一种训练。

实际上,现在很多外语专业学生的问题不在于外语学得好不好,而是自己的母语更需要训练,有些学生写出来的中文错字连篇,文句不通,表达逻辑混乱的情况非常常见。

因此中文写作对于外语专业学生尤其重要。

2010年7月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在讲到“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时强调了几个问题,包括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尤其值得我们反思的是“教育成效不应只看学生是否能准确填写标准答案,更要看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看他们是否掌握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