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格式规范

德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格式规范

德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格式规范(纸型16K,上、下、左右页边距2厘米,页眉:1.5厘米,页脚1.75厘米,装订线:0.5厘米)1. 德文封页(纸型16K,上、下、左右页边距2厘米,页眉:1.5厘米,页脚1.75厘米,装订线:0.5厘米)封面(以教务处规定模式为准):专业名称填“德语”。

后加括号,内填写专业方向:“语言文学”,或“翻译”,或“经贸德语”,请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如德语(语言文学)。

论文题目为德文。

如果是翻译实践,论文题目写翻译体会论文的题目。

专题可填写“德语文学”、“德语语言学(含教学法、语言文化比较、语言理论、语用研究等)”、翻译理论/实践,商务德语。

2. 标题页1)第一行:论文标题。

标题距打印纸顶端的距离为打印纸全长的三分之一。

2)第二行:仅von一字。

用小四加黑, 该行与上行距离为5cm。

3)第三、四、五行:依次写明作者姓名、导师姓名和日期。

字体为小四加黑。

导师姓名前要加上职称头衔(教授Prof.,副教授außerordentlicher Prof.,讲师Herr/Frau. Carl Park)。

在导师职称、姓名前注明:Betreuer:(加冒号)。

第二、三、四、五行均隔行(即当中空一行)打印,为单倍行距。

4)论文题目为单行的,使用三号字。

如有副标题,则副标题为四号字;论文题目为双行的,使用四号字。

如有副标题,则副标题用小四号字。

5)标题页所有文字居中。

所有字体为加黑。

3. 中德文摘要和关键词1)第一行: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为单行的,使用三号字。

如有副标题,则副标题为四号字;论文题目为双行的,使用四号字。

如有副标题,则副标题用小四号字。

所有字体为加黑,居中。

此行与打印纸顶端距离为4cm。

2)第二行:标题行。

距离第一行1.5 cm。

居中。

德文标题(Times New Roman16号字,居中,填写内容加粗)。

中文论文标题(Times New Roman15号字,填写内容加粗)3)摘要正文:德文内容,在250~350字之间,中文摘要。

内容与德文摘要相同与标题行(Abstract)的距离为1.5 cm。

正文各行为单倍行距, 摘要每段首字母左对齐。

中德文摘要分页打印,4)关键词行:德文关键词3-5个,中文关键词3-5个。

该行与摘要首行平齐,写明Schlüsselwörter,加冒号,列出三到五个关键词。

此行与摘要正文距离为1.5 cm。

如:如:Schlüsselwörter: Kul tur, Unterschiede, Kommunikation 。

关键词如需转行,需与上行所列第一关键词平齐。

5)中德文摘要分页打印,德文页在前,中文页在后。

摘要内容要能概述全文,提出主要论点、揭示论文的研究成果、简要叙述全文的框架结构,具有独立性和内涵性,即不阅读论文的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4. 目次(Inhaltsverzeichnis)(Times New Roman 16号字)Inhaltsverzeichnis 左看齐,此行与打印纸顶端距离为4cm,字体小四加黑。

目录页“Inhaltsverzeichnis”内不包含封面,标题页,摘要,声明页和致谢页。

主标题应加黑,次标题不加黑;主次标题及页码都用阿拉伯数字表注,次标题向右略微缩进。

主标题与次标题,主标题之间为1.5倍行距。

主次标题均采用5号字体。

示例:Inhaltsverzeichnis1.Einleitung ................................................................................................................................2.Regressionsanalyse .................................................................................................................2.1.Das lineare Standardregressionsmodell ......................................... ...........................2.2.Der Kleinste-Quadrate-Schätzer .........................................................................2.3.Der verallgemeinerte KQ-Schätzer ............................................................................2.4.Der stationäre AR (1 )-Störgrößenprozess . . . ...............................................3. Relative Effizienz des KQ-Schätzers .................................................................................3.1.Problemstellung ..........................................................................................................3.2.Literaturüberblick ., ........................................................................ .........................3.3.Theorem ......................................................................................................................2.1.Beweis cies Theorems ................................................................................................4. Simulationsstudie .....................................................................................................................4.1.Alternative Schatzverfahren .............................................................................4.2.Hard- und Software ............................................. ............................ .........................4.3.Erläuterungen zum Programmaufbau ........................................................................4.4.Ergebnisse .......................................................... >............................................5. Schlusswort ...............................................................................................................................Anhang A: Matrixalgebra ...................................................................................................... Anhang B: SAS-Programm ............................................................................................................. Symbolverzeichnis .......................................................................................................................... Literaturverzeichnis.......................................................................................................................5. 本体部分(不少于4000字)本体部分一般由以下部分构成:1) 引言部分Einleitung综述前人的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理论依据以及拟采取的方法和步骤。

2) 主体部分Hauptteil,分析问题,提供有关论据。

3)结语部分Schlusswort,结论应是本论部分阐述的必然结果,其作用在于简明扼要地重申论文的论点,归纳、总结全文,并比较前人的研究情况与自己的研究结果,提出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倾向性意见。

具体如下:1)正文第一页的规范格式为:先打印上论文题目,居中。

此行与打印纸顶端距离为4cm。

论文题目为单行的,使用三号字。

如有副标题,则副标题为四号字;论文题目为双行的,使用四号字。

如有副标题,则副标题用小四号字。

字体均为加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