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 人教版 选修一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作业

最新 人教版 选修一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作业

人教版选修一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含C、H、O、N的大分子有机化合物可以作为( )A.异养微生物的氮源、能源B.异养微生物的碳源、能源C.自养微生物的碳源、氮源、能源D.异养微生物的碳源、氮源、能源解析:含C、H、O、N的大分子有机化合物可给异养微生物提供碳源、氮源、能源。

答案:D2下列有关培养基配制原则的叙述,错误的是( )A.异养微生物的培养基至少要有一种有机物B.任何培养基都必须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及特殊营养物质C.配制培养基时,要注意各种营养物质的浓度和比例D.微生物的生长除受营养因素影响外,还受到pH、氧、渗透压的影响解析:不同微生物的营养需求不同,如自生固氮菌能以空气中的N2为氮源,因此培养自生固氮菌的培养基中不需添加氮源。

答案:B3高温灭菌的原理是( )A.每种微生物生长的最适温度是一定的B.微生物对高温环境不适应C.高温破坏了细胞内蛋白质、核酸的结构,使其丧失活性D.高温降低了环境中氧的浓度解析:相对于动植物来说,微生物的耐高温能力是很强的。

灭菌即杀死各种微生物及其他生命形态(如芽孢),所以要采用更高温度以破坏微生物体内蛋白质、核酸的结构,使其丧失活性。

答案:C4下列属于菌落特征的是( )①菌落的形状②菌落的大小③菌落的多少④菌落的隆起程度⑤菌落的颜色⑥有无荚膜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②③④⑥D.①②③④⑤⑥解析:菌落的特征包括菌落的形状、大小、隆起程度和颜色等方面。

答案:B5秸秆处理是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关键措施,以下做法没有直接涉及微生物作用的是( )A.秸秆还田B.加工为青饲料饲喂牛羊,被其消化利用C.投入沼气池生产沼气D.粉碎后与纤维素酶混合加工作为生产生物能源的原料解析:秸秆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其还田的过程是纤维素分解菌等各种异养微生物将其分解为无机物的过程;牛羊的肠胃中生活着与牛羊共生的微生物,其中某些种类的微生物能将青饲料中的纤维素分解为葡萄糖供牛羊吸收利用;沼气池生产沼气的过程是一些异养厌氧微生物发酵的过程;纤维素酶的合成与分泌是纤维素分解菌的作用,但纤维素酶处理秸秆的过程没有直接涉及纤维素分解菌等微生物的作用。

答案:D6在做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实验时,A同学从对应106培养基上筛选出大约150个菌落,而其他同学只选择出大约50个菌落。

A同学的结果产生的原因不可能是 ( )A.土样不同B.培养基污染C.操作失误D.没有设置对照解析:实验结论是否正确与是否设置对照有直接关系,但实验结果与是否设计对照无关。

答案:D7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微生物培养中的一种常用的接种方法。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操作中需要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B.需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固体培养基表面C.不同浓度的菌液均可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的菌落D.操作过程中培养基和涂布器等均需进行严格灭菌处理解析:在稀释度足够高的菌液里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才能被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能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的菌落。

答案:C8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纯化大肠杆菌时 ( )①可以用相同的培养基②都需要使用接种环进行接种③都需要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接种④都可以用来计数活菌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都使用固体培养基;平板划线法采用接种环操作,而稀释涂布平板法采用涂布器操作;纯化时,要进行无菌操作,需要在火焰旁接种,避免空气中的微生物混入培养基;平板划线法一般用于分离而不能用于计数。

答案:C9下图是研究人员从红棕壤中筛选高效分解尿素的细菌的过程示意图。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在配制步骤②③的培养基时,应先调pH后高压蒸汽灭菌B.步骤③纯化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原理是将聚集的细菌分散,以获得单细胞菌落C.步骤③采用涂布平板法接种,并需向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加入尿素D.步骤④挑取③中不同种的菌落分别接种,比较细菌分解尿素的能力解析:要筛选出能高效分解尿素的细菌,所选用的培养基要以尿素为唯一氮源,但牛肉膏和蛋白胨中都含有氮源,因此步骤③所用的培养基中不能含有牛肉膏、蛋白胨。

答案:C10下列关于灭菌和消毒的理解,错误的是( )A.灭菌是指杀灭环境中的一切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B.消毒和灭菌实质上是相同的C.接种环用灼烧法灭菌D.常用的灭菌和消毒方法有加热煮沸法、过滤法、紫外线照射法、化学药品法解析:消毒是指用温和的理化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部分微生物,不包括芽孢和孢子;灭菌则是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答案:B11下列关于选择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可以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B.可以减少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C.所用培养基是固体培养基D.选择培养不可以省略,但可以重复操作解析:选择培养是为了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所用培养基是液体培养基,以便于下一步的稀释操作。

选择培养这一步可以省略,但培养出的分解菌少。

答案:A12要从多种细菌中分离某种细菌,培养基要用( )A.加入青霉素的培养基B.加入高浓度食盐的培养基C.固体培养基D.液体培养基解析:固体培养基主要用于微生物分离、鉴定等。

液体培养基常用于工业生产。

加入青霉素的选择培养基能抑制细菌和放线菌的生长,从而分离酵母菌和霉菌。

加入高浓度食盐的培养基可抑制多种细菌生长,可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本题没有说明分离哪种细菌,故应用固体培养基。

答案:C13不同的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要各不相同。

下列有关一种以CO2为唯一碳源的自养微生物的描述,错误的是( )A.氮源物质为该微生物提供必要的氮素B.碳源物质也是该微生物的能源物质C.无机盐是该微生物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D.水是该微生物的营养要素之一解析:CO2是无机碳源,不能作为该微生物的能源物质。

答案:B14纤维素酶能催化纤维素的水解,在植物细胞工程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从下列哪种生物中提取纤维素酶比较合理?( )A.酿酒酵母B.高等植物细胞C.人体内的大肠杆菌D.在腐木上生长的霉菌解析:酿酒酵母不能分解纤维素,A项错误;高等植物细胞能够合成纤维素,但是活细胞内纤维素酶很少,B项错误;人体内的大肠杆菌无分解纤维素的能力,C项错误;腐木的成分主要是纤维素,在腐木上生长的霉菌主要通过分解纤维素生活,因此其细胞合成纤维素酶的能力强,D项正确。

答案:D15通过选择培养基可以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含大肠杆菌、霉菌、放线菌和固氮细菌)中分离出所需的微生物。

在缺乏氮源的培养基上大部分微生物无法生长;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可以抑制细菌和放线菌;在培养基中加入10%的酚可以抑制细菌和霉菌。

利用上述方法能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别分离出( )①大肠杆菌②霉菌③放线菌④固氮细菌A.④③②B.④②③C.④①②D.④②①解析:根据题意,固氮细菌的生长不需要从培养基上获得氮源,可在缺乏氮源的培养基上正常生长;加入青霉素的培养基上细菌和放线菌不能生长,霉菌可正常生长;加入酚的培养基使细菌和霉菌不能正常生长,而放线菌却能正常生长。

答案:B16发酵工程的第一个重要工作是选择优良的单一纯种菌。

消灭杂菌,获得纯种菌的方法不包括( )A.根据微生物对碳源需要的差别,使用含有不同碳源的培养基B.根据微生物需要的特殊营养物质的种类,在培养基中增减不同的特殊营养物质C.根据微生物遗传组成的差异,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比例的核酸D.根据微生物对抗生素敏感性的差异,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的抗生素解析:由于不同的微生物对碳源、氮源、无机盐、特殊营养物质的需求不同,可以根据微生物的生长需求来配制特殊的培养基以获得单一纯种菌,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加入不同的抗生素来获得单一纯种菌。

答案:C17下列所述环境条件下的微生物,能正常生长繁殖的是 ( )A.在缺乏生长素的无氮培养基中的圆褐固氮菌B.在人体表皮擦伤部位的破伤风杆菌C.在新配制的植物矿质营养液中的酵母菌D.在灭菌后的动物细胞培养液中的禽流感病毒解析:圆褐固氮菌为自生固氮菌,能独立固氮,可以在无氮培养基中生长,生长素并不是微生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破伤风杆菌是厌氧型细菌,由于人体表皮擦伤部位含有大量氧气,所以其在人体表皮擦伤部位无法生存;植物矿质营养液中缺乏有机物,不适合培养酵母菌;禽流感病毒需要用活体培养,一般是用鸡胚进行培养,而用灭菌后的动物细胞培养液无法培养。

答案:A18下列关于细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A.硝化细菌能以NH3为氮源和能源物质B.某些细菌可以利用光能固定CO2合成有机物C.某些细菌生长过程中需要额外补充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维生素等D.含伊红和美蓝试剂的培养基不能用来鉴别牛奶中的大肠杆菌解析:常用的伊红美蓝乳糖培养基,可用来鉴别饮用水和乳制品中是否存在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能强烈分解乳糖并产生大量的混合酸,菌体带H+,故菌落被染成深紫色,从菌落表面的反射光中还可以看到金属光泽。

答案:D19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的实验过程中,下列操作有误的是 ( )A.经选择培养后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B.选择培养这一步可省略,但培养出的纤维素分解菌少C.经稀释培养后,用刚果红染色D.对照组可用同样量的培养液涂布到不含纤维素的培养基上解析:选择培养后,还需稀释,然后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才能得到单个菌落。

答案:A20下图为从污水处理池中筛选能够高效分解有机污染物A的菌种的实验流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初选过程①中不能利用有机污染物A的微生物不能形成菌落B.过程③应选择有机污染物A含量最低的培养瓶中的微生物进一步接种C.接种过程④的目的是分离和纯化能够分解有机污染物A的菌种D.过程⑤重复多次的目的是提高菌种分解有机污染物A的能力解析:初选过程①使用的是以有机污染物A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其中不能利用有机污染物A的微生物不能形成菌落;过程③是培养一段时间后再进行的接种,有机污染物A含量低,说明里面的微生物分解有机污染物A的能力强,所以,应选择有机污染物A含量最低的培养瓶中的微生物进一步接种;过程④接种的是选择培养基中的菌液,接种的目的是分离和纯化能够分解有机污染物A的菌种;过程⑤重复多次的目的是进一步筛选、分离和纯化能够分解有机污染物A的菌种,并不能提高菌种分解有机污染物A的能力。

答案:D二、非选择题(共60分)21(10分)空气中的微生物在重力等作用下,可以一定程度地沉降。

某研究小组欲用平板收集教室空气中的微生物,以了解教室内不同高度空气中微生物的分布情况。

实验步骤如下:①配制培养基(成分:牛肉膏、蛋白胨、NaCl、X、H2O);②制作无菌平板;③设置空白对照组和若干实验组,进行相关操作;④将各组平板置于37 ℃恒温箱中培养一段时间,统计各组平板上菌落的平均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