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启蒙文学是指盛行于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

启蒙文学是指盛行于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

启蒙文学是指盛行于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启蒙文学”并不是如浪漫主义文学或自然主义文学一样的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流派,而是席卷整个欧洲的启蒙思想在文学上的延伸和体现。

启蒙文学并没有独立的纲领,在文学史上对这一流派的界定也存在很多争议,但通常认为奥古斯都时期的英国文学、大革命之前的法国文学以及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都可以算作启蒙文学范畴。

从纵向上看,启蒙文学选择性继承了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某些特性,但是却已经具备了近代文学的诸多元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尽管没有形成统一的纲领,各国发展的状况也存在差距,但仍取得了相当辉煌的成就。

欧洲诸国中以法国成就最高,英国和德国次之,在俄国和意大利等国也有相应的发展。

[hr]笛卡尔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是保守的封建势力和新兴的资产阶级价值观之间的一次巨大的冲撞。

英国经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并于18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革命。

残存的封建势力和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之间矛盾冲突不断,经验主义哲学盛行。

路易十四死后,一度是欧洲最强大国家的法国开始陷入无休止的社会矛盾之中;稍晚于英国到来的工业革命极大的激化了资产阶级反对君主专制的决心,启蒙思想较英国更为激进,并最终催生了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

德国在17世纪“三十年战争”的影响下,仍分裂为数以百计的小邦国,经济远远落后于英法,德国的知识分子则深受法国、英国知识界影响,致力于传播启蒙思想,吁请国家统一与民族自强。

在这样的社会与历史背景下,启蒙运动催生并得以迅速扩散,在整个欧洲形成一股强大的洪流。

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经验主义哲学和法国哲学家笛卡儿的唯理主义哲学是启蒙运动的两大理论来源。

作为启蒙运动一部分的启蒙文学,在思想上以“理性崇拜”为核心,主张崇拜“自然理性”,反对君主王权。

体现在文学上,基本都表现出崇尚个人自由、崇尚回归自然、宣传开明君主制或君主立宪制、主张发展工商业、自由的经济竞争等等。

17世纪的法国式古典主义文学在启蒙运动中仍占有一定地位,但并未产生伟大的作品。

尽管许多文学家仍借用古典主义的形式进行创作,但在思想内涵上却远远超越了古典主义的范畴整体上看,启蒙文学中的反王权、反教会思想和文艺复兴文学有些相似,但更加激进。

由于根植于启蒙运动的土壤之中,启蒙文学具有更加强烈的哲学思辨特征和政治经济学底蕴。

启蒙文学不追求崇高的风格,多半以来自市民阶层的平民为主要人物,在体裁上也不仅仅局限于诗歌和戏剧,而是广泛采用各种体裁,其中尤以小说最为发达,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繁荣奠定良好的基础。

可以说,欧洲文学的“诗体时代”向“散文体时代”的过渡就是在启蒙文学阶段完成的。

第五章十八世纪文学第一节、概述18世纪欧洲正值社会转型时期,新旧文化和政治力量的碰撞冲突极为激烈。

随着资产阶级的日益壮大,他们要为夺取政权作舆论准备,启蒙思想和启蒙文学便应运而生。

启蒙文学的思想特征是:1.以理性作为思想武器,衡量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传统观念,将其当作不合理的东西加以批判,并且提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设想或乌托邦的蓝图;2.启蒙作家以自然神或无神论去批判宗教、教会,达到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3.有的启蒙作家以唯物论或机械唯物论去观察和理解世界,掌握了丰富的科学和文化知识,融会贯通,再写入文学作品中;4.有的启蒙作家掌握了辩证法思想,并且在作品中体现出来,形成了新的思想特色。

启蒙文学的艺术特征是:1.以通俗的语言表达深奥的哲理,哲理与文学水乳交融,这种哲理小说既有别寓言式的作品,又不同于哲学著作。

书信体小说也得到发展和广泛应用;2.提出了“含泪的剧”或市民剧的理论,并写出了这类戏剧,为后来的话剧开了先河;3.诗剧取得了最突出的成就,在歌德手里,诗剧有很大发展,它具有深刻的哲理性、生动的形象性,结构和气势宏大,向后来的诗体长篇小说迈出了一步;4.这一时期出现的感伤主义小说以及以卢梭为代表的注重感情抒发的小说,为浪漫主义小说开辟了道路;1.启蒙作家在文艺理论上也很有建树,尤其是美学思想,在唯物论的指导下,有不少突破,为19世纪文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启蒙主义文学除了在法国、英国、德国得到充分发展以外,在欧洲其他国家也有表现。

意大利的哥尔多尼(1707—1793)的喜剧贬斥贵族,赞美普通民众,既善于刻画性格,又不乏生动广阔的社会画面,是意大利现实主义戏剧的基石。

第二节、英国启蒙主义文学英国的启蒙文学十分繁荣。

一、但尼尔·笛福(1661—1731)在《鲁滨逊漂流记》(1719)中塑造了一个具有坚毅品质和实干精神的新兴资产阶级形象。

二、江奈生·斯威夫特(1661—1745)在《格列佛游记》(1726)中讽刺和抨击了英国社会秩序和资本主义文明,以多样化的喜剧手法表现出高度的想象力和洞察力。

三、撒缪尔·理查生(1689—1761),感伤主义代表作家,关注婚姻、道德问题,擅长描绘在日常生活氛围中的人物心理情感的细腻变化,并开创了家庭小说的结构形式。

第一部书信体小说《帕米拉》。

感伤主义小说代表作《克拉丽莎》。

四、亨利·菲尔丁(1707—1754)是18世纪英国杰出的小说家和戏剧家。

早年创作笑剧和滑稽剧,因内容多讥弹时政,在政府通过戏剧审查法后被迫搁笔从政。

菲尔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是由他的四部长篇小说奠定的。

1.《约瑟·安德鲁传》(1742)广泛反映了当时英国乡村的社会状况,并以亚当斯牧师的形象来揭示基督教理想与它在当时英国社会中的实践之间的巨大差异。

2.《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1743)以强盗首领魏尔德的生平事迹,影射和抨击了资产阶级政客,指出所谓的政府首脑与强盗别无二致的贪婪邪恶。

3.《阿米莉亚》(1751)着重谴责了英国的司法制度,具有很强的批判性和感伤成分。

他还就小说的一系列问题发表了看法。

4.代表作《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1749),以弃儿汤姆·琼斯与乡绅女儿索菲亚的恋爱故事为主线,全方位地展示了18世纪中叶英国的社会生活,从资产阶级人性论出发,批判伪善行径和等级观念,赞美坦诚勇敢、慷慨助人的品质,并把道德批判与社会批判结合起来,深化了作品主题。

小说《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体现了菲尔丁独特的艺术才华:1.结构曲折而自然,庞大而精致,具有“古典匀称美”。

2.作者将论说与旁白穿插在各章节中,造成一种距离感,促使读者作理性思考;3.人物形像栩栩如生,人物对话极富个性,讽刺调侃随处可见,极有分寸感,是一部真正的“散文体滑稽史诗”。

五、劳伦斯·斯特恩(1713—1768),感伤主义代表作家,感伤主义之名即来自他的小说《感伤旅行》(1768)。

六、布莱克(1757—1827),诗人,诗歌创作意象奇特,意蕴丰厚,极富暗示性,是欧洲象征主义诗歌的渊源之一。

七、彭斯(1759—1796)的诗作最具个性,以歌颂自然和爱情之美见长,多用民歌形式,是浪漫主义诗歌的滥觞。

18世纪后期,在英国还出现了感伤主义文学,其特征为:贬仰理性、夸大感情作用,强调主观感受,突出人生的痛苦与不幸,表现出浓郁的哀怨忧伤情调。

第三节、法国启蒙主义文学法国启蒙文学是在专制王权盛极而衰,资产阶级积极酝酿革命的背景下诞生的,极富批判精神和战斗性。

一、阿兰·勒内·勒萨日(1668——1747)以他的写实性的暴露小说,揭开了启蒙文学的序幕。

二、孟德斯鸠(1689—1755)的《波斯人信扎》(1721)是第一部获得广泛影响的启蒙文学作品。

三、伏尔泰(1694—1778)是启蒙文学的巨擘之一,在悲剧、史诗和哲理小说等领域多有建树,而以哲理小说最为出色,其中代表作《老实人》(1759)嘲弄了粉饰现实的“一切皆善”哲学,表现出高度的讽刺技巧,并抒发了乌托邦理想,是哲理小说的典范之作。

四、德尼·狄德罗(1713—1784)是著名的“百科全书派”的领导者,他提出了美是客观的、美在关系和真善美相统一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并初步确立了启蒙戏剧—正剧的美学纲领。

他的哲理小说《拉摩的侄子》(1761—1821)是“辩证法的杰作”。

五、若望-雅克·卢梭(1712—1778)18世纪法国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是最激进、对后世最有影响的启蒙作家。

15岁起外出谋生,自学成才。

成名作《论科学与艺术》(1749)否定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近代文明和当时社会的意识形态,向往原始人类的自然状态。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1755)进一步深刻阐述了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抨击专制政体,论证以暴力推翻暴力的必要性。

《民约论》(1762)提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民主共和政体的社会理想,对资产阶级革命和制度的建立影响极大。

卢梭的文学史地位是由他的三部小说奠定的。

1.《新爱洛伊丝》(1761)通过贵族小姐朱丽和平民教师圣普乐的爱情悲剧,表现了以自然感情为基础的婚姻理想和以门第等级观念为基础的封建婚姻观念的尖锐对立,控诉了扼杀人性人情的“社会道德”,张扬了个性解放的时代要求。

2.《爱弥儿》(1762)是一部讲教育问题的哲理小说,提出“顺乎天性”的教育原则,让人的本性远离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自由发展。

3.《忏悔录》(1778)是一部自传体小说,记载了作者五十多年的人生经历,对封建社会的种种罪恶作了鞭辟入里的批判,也坦率地承认了自己的人格缺陷,突出地宣扬了个性解放、人格独立的思想,是一部极为坦率的真正的自传。

卢梭的作品强烈地表达了个性解放的时代要求,突出主体感情,主张“返回自然”,这使他突破了启蒙文学的“理性”框架,成为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前驱。

六、博马舍(1732—1799)是最杰出的启蒙戏剧作家,他的代表作“费加罗三部曲”中《费加罗的婚姻》(1778)喻示了贵族阶级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在法国大革命前夜产生了巨大的宣传效应。

第四节、德国启蒙主义文学由于政治经济的落后和资产阶级的软弱,德国启蒙文学未能形成法国那样的政治声势,但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德国启蒙文学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民族文学,以反对封建割据、促进民族统一为宗旨,并突出个人反抗社会的叛逆精神。

一、莱辛(1729—1781)是德国启蒙文学的奠基者。

他的《拉奥孔》(1766)和《汉堡剧评》(1769)是启蒙时期最杰出的文艺论著,也是西方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石之一,他的市民悲剧《爱米丽雅·伽洛蒂》(1772)既谴责了封建暴政的罪恶,也显示了市民意识的觉醒。

二、赫尔德(1744—1803)。

启蒙文学在“狂飚突进运动”中得到长足发展,赫尔德是这一运动的精神领袖。

他反对古典主义模仿原则,强调文学的人民性和民族性,对一大批文学青年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德国启蒙文学进入“古典文学”阶段后臻于完美,歌德和席勒的一系列创作和论著,形成了18世纪欧洲文学的高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