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学习重点:启蒙主义文学是18世纪欧洲文学的主流。
启蒙主义文学也和古典主义文学一样强调理性精神,但启蒙文学的“理性”在肯定笛卡尔的理性精神外,又从自然法则的高度,强调人与人之间平等自由的社会法则,肯定人的自我情感的天然合理性。
启蒙作家大多都把个性与情感自由强调到了高于理性与秩序的程度。
学习本章,应了解启蒙主义文学的总体特征;各国启蒙主义文学的发展状况。
本章的重点作家是歌德。
关于歌德,我们应掌握歌德的思想发展及其对创作的影响;其代表作诗剧《浮士德》的思想意义、浮士德形象及其表现的时代精神、靡菲斯特的“作恶造善之一体”的辩证特征、诗剧的艺术特色等。
第一节概述一、历史背景18世纪,自然科学的各学科已经基本形成,科学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特别是牛顿(1642—1727)三大力学理论和万有引力理论的提出,使人们对宇宙世界的看法发生了巨大改变。
瓦特(1736—1819)高热效率蒸汽机的发明并应用于生产,大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也使国际贸易的范围逐渐扩大,欧洲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人们的视野大开,并进一步认识到了人类自身所具有的巨大力量,人的价值被进一步地肯定了。
上个世纪英国革命的发生,使人们看到一线光亮。
但是,当时的欧洲各国仍处于王权的强力统治之下,教会仍然左右着人们的思想,人的个性仍处于王权和教权的阴影之下。
下层人民生活艰辛,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为铲除社会上的王权主义、教权主义和愚昧主义,以法国为中心,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的领导者和思想家试图以文化知识为工具,开启大众愚昧的思想,使之摆脱王权与教权的控制。
他们崇尚理性,认为人类现在的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上接受审判,理性是裁定一切的标准。
但这种理性与17世纪的古典主义理性是不同的,17世纪古典主义强调的是崇尚王权,维护王权和国家利益,为专制制度服务的理性,而18世纪启蒙思想家崇尚理性是因为他们认为“凭借理性人能够解决一切重大难题、确立生活的基本准则;同时坚信,运用理性必将迅速地驱散迷信、偏见及野蛮带来的社会黑暗,使人解脱对权威的单纯依赖和对传统观念的盲从,在世界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王国”。
狄德罗在《百科全书》中对理性进行了意义的界定,认为理性就是指人的精神不靠信仰的光亮的帮助就能够自然达到一系列真理的能力。
他们高扬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认为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所以他们宣传以自由、平等和博爱为核心的人道主义,以此来抵制不合理的现实,以消除现实与人生的自由原则的对立。
由此可见,启蒙运动时期,自由的、人道的思想已经开始取得了对专制、愚昧的思想的胜利,人类已经从幼年状态中解放了出来,进入了成熟阶段,这种成熟的标志是人类具有了“独立思考的决心和勇气”(康德语)。
二、启蒙文学的特点文学是启蒙思想家的重要武器。
18世纪的重要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和拥护者几乎都运用了这一武器。
如法国的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卢梭、博马舍等,英国的笛福、斯威夫特、费尔丁等,德国的莱辛、歌德和席勒等。
启蒙文学的特点非常明显。
首先,内容上的反教权反王权。
启蒙主义文学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的继承和延伸。
是对文艺复兴后的新的教权主义和古典主义理性的反驳。
作家们高举自由、平等、博爱、“天赋人权”等大旗,猛烈的抨击教会和王权统治以及丑恶的社会现实。
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通过两个波斯青年的眼睛,揭示了法国社会的腐朽,向法国的现存制度发起了进攻。
英国小说家约拿德•斯威夫特则通过主人公格列佛在小人国、大人国、飞鸟国和智子国等几个幻想式国家游历时的遭遇和见闻,辛辣的批判了英国社会现实的各个方面。
从这些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启蒙文学所具有的强烈的政治性和革命性。
其次是鲜明的哲理性和政论性。
启蒙主义文学家的目的在启蒙,而文学则是他们手中的利器。
启蒙文学作品往往从一定的哲理出发,以此为中心,以一种文学的方式讨论哲理。
伏尔泰的《老实人》讽刺了盲目乐观主义、悲观主义。
而狄德罗的《拉摩的侄儿》更是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辩证法的杰作”。
可见其哲学意味之浓。
另外,启蒙文学是为启蒙运动的斗争服务的,是宣扬政治观点的工具,卢梭的《爱弥尔》围绕教育问题,对政治、宗教、哲学和爱情婚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再次是人物的中下层化和取材的日常生活化。
启蒙文学与古典文学以描写国王贵族等上层人物为主不同,它多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并将这些下层人物或普通人作为正面人物。
被称为英国小说之父的菲尔丁,其代表作《汤姆•琼斯》的主人公汤姆是一个弃儿,故事主要描写的是他与苏菲亚爱情婚姻坎坷经历以及主人公流浪时的遭遇和冒险。
博马舍的剧作《费加罗的婚礼》更歌颂了理发师费加罗这个法国社会第三等级的代表。
此外,18世纪后半期还兴起了一股市民剧的浪潮。
这些剧作都是以下层人民的日常生活为题材的。
最后是文体的多样性。
启蒙文学扬弃了古典主义关于体裁有高下之分的观点,使诗歌、戏剧、小说、散文等文学体裁都平等的并列于殿堂之内。
小说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如书信体(如《波斯人信札》)、自白体(如《修女》)、对话体(如《拉摩的侄儿》)、自传体(如《忏悔录》)等。
菲尔丁将古典主义所鄙视的散文提高到了与史诗同等的高度,称自己的小说为“散文滑稽史诗”。
在戏剧方面,出现了除喜剧和悲剧之外的正剧或严肃剧,即市剧。
而这一时期,诗歌这原来一直被尊崇的体裁却被大多数的启蒙文学家呼视了,尤其是在法国,并没有许多出色的诗作出现,有人说,这一时期的法国是真正诗歌的沙漠。
三、启蒙文学在欧洲的发展(一)法国文学法国的启蒙文学开始于17世纪的80年代,但真正成为一个文学潮流却是在18世纪20年代。
作为这个潮流的先导,查理•路易•德•瑟贡达•孟德斯鸠(1689—1775)功不可没。
虽然他的主要成就在理论(主要是政治理论,他的《论法的精神》也的确是一部伟大的关于国家学说的著作)主面,但他的书信体小说《波斯人信札》也确实开了一代风气。
这部小说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启蒙小说。
小说的主人公是乌斯彼克和里卡。
两个人在法国游历,通过他们与朋友和家人的通信,揭示了法国社会的腐朽现实,对现有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这部小说与其他启蒙小说一样,主要是作为宣传启蒙思想的载体,而非小说本身。
有人说,19世纪是伏尔泰(原名弗兰索瓦—马利•阿鲁埃1694—1778)的世纪,这主要指的是伏尔泰作为启蒙运动的领袖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但是作为文学家的伏尔泰却是一个思想、内容上的启蒙主义者,形式上的古典主义者。
他推崇古典主义大师,并希望成为他们的继承者。
他的戏剧创作遵守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他创作的这类戏剧有《俄底浦斯王》(1818)、《扎伊尔》(1732)和《高利特》(1778)等。
一般认为,他的这些戏剧的内容被古典主义的形式扼杀了,其艺术魅力远远无法与他的小说相提并论。
伏尔泰在进行小说创作时往往信手写来,很少受到古典主义教条的束缚。
他比较出色的作品有《如此世界》(1746)、《查第格及其命运》(1747)、《天真汉》(1764)、《巴比伦公主》(1769)等。
另外一篇可算是伏尔泰哲理小说代表作的是《老实人》(1759)。
这部小说通过一位诚实正直但又目光短浅的主人公的经历讽刺了盲目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哲学。
小说最终使我们感到一种在现实与理想、无可奈何与积极进取之间的必然摇摆。
德尼•狄德罗(1713—1784)是继孟德斯鸠和伏尔泰之后出现的又一个启蒙文学的巨匠,他是一位戏剧理论家,他不仅大力提倡“一种介乎喜剧和悲剧之间”的戏剧即市民剧,并亲身进行了创作实践,他的《私生子》(1757)和《一家之长》(1758)便是在这方面的尝试。
这两个剧作并不成功,只靠他的影响才获得成功。
但是他的这些理论和创作尝试都为现代话剧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真正能代表他文学创作才能的是他的小说,如自传体小说《修女》(1760)、对话体小说《拉摩的侄儿》(1764)和哲理小说《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1713)。
《拉摩的侄儿》是他的代表作,小说塑造了“拉摩的侄儿“这个玩世不恭的人物形象,他的性格充满矛盾,既高傲又卑劣,既蔑视当时的社会又不能不屈从于它。
狄德罗通过这部小说,探讨了教育、道德、幸福、艺术和天才等诸多问题。
让—雅克•卢梭(1712—1778)是启蒙运动中的激进派,他“不断避免向现存政权作任何即使表面的妥协”。
他的思想理论著作,如《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1755)、《社会契约论》(1762)等,充满了强烈的战斗精神和强烈的向往自由平等的热情。
作为文学家的卢梭是成功的,这点他与其他启蒙思想家不同。
他的代表作教育小说《爱弥儿》(1762)是人道主义教育的经典著作,作品中的“新人”形象影响深远,后世塑造新人形象的教育小说即滥觞于此。
卢梭的信札体小说《新爱洛伊丝》(1761),由63份书信组成,主要记述了贵族姑娘朱莉和她的家庭教师普乐之间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
这部小说赞美了出自自然人性的爱情,同时也批判了世俗、等级、偏见对美好人性的扼杀。
这部小说另有浓重的感情情调,有浪漫主义色彩,勃兰兑斯称这部小说是浪漫主义小说的先导。
他的《忏悔录》(1770)是一部真正坦诚的自传,以极大的勇气真诚地披露了自己思想性格,生活状态,并揭露了自己的各种丑行,“不管末日审判的号角什么时候吹响,我都敢拿着这本书走到至高无上的审判者面前,果敢地在声说:‘请看,这就是我所做过的,这就是我所想过的,我当时就是那样的人。
无论善恶,我都同样坦率地写了出来。
……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当时我是卑鄙龌龊的,就写我的卑鄙龌龊;当时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写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卢梭不仅进行了这些大胆的“忏悔”,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自己的忏悔,控诉了丑恶现实对自己自然人性的戕害。
十八世纪法国的戏剧大多是不成功的,皮埃尔—奥古斯特•加隆•德•博马舍(1732—1799)算是一个较好的剧评家和剧作家。
他继狄德罗之后,大力宣传“市民剧”。
他的代表作是《塞维勒的理发师》(1775)和《费加罗的婚礼》(1792)。
这两部喜剧大胆地触及了当时社会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这是当时法国社会的根本弊端。
所以国王下令禁演了《费加罗的婚姻》,害怕它会“毁掉巴士底狱”。
博马舍的戏剧代表了十八世纪法国戏剧的最高成就。
总体来说,这一时期法国文学的文学价值并不高,这与其负载了启蒙这样的重大任务有关。
文学成了启蒙文学家宣传启蒙思想的工具,文学失去了其自身的根本性质。
(二)英国文学18世纪初期,古典主义仍然统治着英国文坛。
直到20年代,启蒙文学才开始兴起。
丹尼尔•笛福(1661—1731)以其代表作《鲁宾逊飘流记》登上文坛,并一举成名。
《鲁宾逊飘流记》从正面塑造了商人鲁滨逊这个艺术形象,作品通过记叙他的海上冒险和滞留荒岛的经历,体现了他身上所具有的积极进取和奋发创业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