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嫁娶礼仪
篇一:古代礼仪
古代礼仪
关于筹办婚姻嫁娶喜事用事帖式的总说明
1、凡单帖、小帖不须写“顿首”,只写“拜”字。
全帖、大帖或给长辈写帖,必须写“熏沐顿首叩拜”。
有事请客写“候光”,酒席请客写“候叙”,晚辈请长辈写“候教”。
有喜事请客写“洁具喜筵”,“恭候”、“台光”。
2、正月请客写“新正春扈”,或“春茗”。
清明请客写“敬气新火”,“蒲具小酌”。
重阳请客写“敬涤萸触”。
端午节请客写“洁治蒲触”。
冬腊月请客写“新成淑杯”。
有公事用公款请客写“丑酌”。
3、关于“称呼”在帖式应用时,是一个重要关键,决不能乱写、乱用。
尤其是在婚姻嫁娶中的“下聘帖”、“过庚帖”、“定亲帖”、“日子帖”及“婚书”中所用的称呼,是非常讲究的,切不可乱写。
①大称呼类:是长辈的应该称:大德望、大乡望、大有道、大硕德、大姻望。
是平辈的称:大英畏。
是幼辈的称:大时彦、大茂才、大时杰。
工匠
称大经师、大工师。
称女亲眷为:大闺范、大淑德。
对一般的称呼:称姻亲。
无亲戚关系称:世弟、世兄。
自称“愚弟”或愚世弟。
同窗称硕兄、仁兄,自称“如弟”、“世弟”。
舅与甥,甥自称“愚外甥”。
岳父对婿写侍生,内弟对姐夫自称“眷弟”。
内侄与姑父自称“眷侄”。
学生对先生自称“门人、门生”,门生之子自称“晚生”。
世谊称世弟。
世侄也可写愚侄。
②词解:“顿首拜——顿是头叩地也。
首,是头。
拜是两手下地。
嵇——头至地也。
泣血嵇首——是指居服丧。
技泪嵇首——期服丧。
——备也。
端肃——用于新亲。
喜书格式要求精华知识
精华知识
问问推荐的网友答案
立写“婚书单”:“婚书单”是根据出嫁人“八字”拟定的。
一般在请“阴阳”先生“看日子”的同时,'就推究明白,抄写出来,作为男女完婚当天的“指南”,有关行动都要按“婚书单”上的规定施行。
附:旧“婚书单”样式(红纸一张分条开列)
婚书单
一论上头某时某刻面向某方大吉
一论冠戴某时某刻面向某方大吉
一论上轿面向某方大吉忌三相
一论下轿面向某方大吉忌三相
注:
①上头:即打开发辫、盘上纂的时刻;
②冠戴:戴上凤冠,穿上“迎衣”(“迎”这里俗读为“宁”)的时刻;
③忌三相:凡一个相属在有关年份都要忌相冲克的三相,民间旧俗,凡新人上下轿或抬嫁妆时,所忌的属相人就得回避,否则,对双方都不利。
一般戒规是:申子辰年蛇鸡牛,巳酉丑年虎马狗,寅午戌年猪兔羊,亥卯未年龙鼠猴。
知道后要自觉避开。
5.送好日子:男家将婚期择定之后,要选吉
日送到女家,俗叫“送好日子”。
过去都是以,“换帖”形式进行的,表示双方首肯,再无异议,就可以分头准备,如期嫁娶了。
这种形式早已废止,后来只是口头告知女方,同意即可。
现在,当地民间婚嫁“看日子”的习俗仍然传承,但迷信复杂的清规戒律多已被破除。
许多人都在“五一”、国庆、元旦等重大节日里完婚。
按指节纹查:太岁门前一五九
正端月,二花月,三桐月,四梅月,五蒲月,六荷月,七瓜月
八桂月,九菊月,十阳月,十一薇月,十二嘉平月
初一为朔,十五为望
八卦所属方位
乾为西北,坎为正北,艮为东北,震为正东
巽为东南,离为正南,坤为(:古代嫁娶礼仪)西南,兑为正西
古代按八卦各卦性质而配以方位,所配方位顺序,分伏羲方位和文王方位两说。
前者称先天学,所列方位称先天图;后者称后天学,所列方位称后天图◇世以八卦定方位多用后天图。
即乾,西北;坎,北方;艮,东北;震,东方;巽,东南;离,南方;坤,西南;兑,西方。
参阅宋朱熹《周易本义·图目》、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八卦方位》。
后天(文王)八卦方位图
篇二:古代婚礼习俗
中国古代婚礼习俗婚礼属于嘉礼之一,嘉礼以亲万民。
周制婚礼是后世婚礼的范本,后世的婚礼在各种异族文化的交流中有所发展,也融合了不少新的习俗,不过从纳采至亲迎、合卺而入洞房,即使内涵风韵数易其容,但基本仪制的结构没有明显变化。
1.古代婚礼基本流程:
主要分为婚前礼和正婚礼。
婚前礼:
1.说媒
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强调“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
男女双方一般都要经人从中说合,才能“结丝罗”,“谐秦晋”,“结连理”,“通二姓之好”。
这种说合,就叫“说媒”。
建国之后,“说媒”曾改称为“做介绍”,做这种说合工作的人,被人们雅称为“月老”,俗称为“媒人”,后来改称为“介绍人”。
媒人还被称为“红娘”。
2.看亲
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闺人未识,是妍是媸无人知晓”。
经媒人说合后,男方往往提出看一看的要求。
这种由男方在媒人的副食下到女家作初次访问的,称之为“看亲”。
雅称“相亲”。
3.过礼
“看亲”、“看当’、之后,要履行订婚手续,俗称“过礼”。
“过礼”的第一步合八字,是由媒人把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女方的生辰八送到男方,有些迷信的父母,自认为是对儿女的婚事负责,往往在接到红帖之后要请算命先生推算一下,看双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合婚事就要重新考虑。
好在现代人多半不相信这一套了,所以即使交换红帖,往往也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有的甚至连换帖的形式都免了。
“换帖”、“合八字”之后,媒人要选个好日子,带男方去“过礼”订婚。
“过礼”是大事,一般嫁娶的主动者(无论男女要向另一方送一笔重礼,礼物至少要包括猪肘子一个,酒一对,鸡鸭各一,给对方父母的衣料各一套。
鞋袜各一双,包封一个,给姑娘的东西若干。
包封里封多少钱、给姑娘一些什订婚礼物,一般都在事先由媒人同双方分别协商好,不能由男方(或女方)给多少算多少。
当然,男方或女方父母也应该尽量替对方着想,力求节俭一些。
正婚礼:
中国古代讲究三书六礼
三书六礼
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
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
纳征(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
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今称“提亲”。
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曰时辰,以1、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
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
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
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
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择日”。
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
安床:择定良辰吉日,在婚礼前数天由好命佬将新床搬至适当位置。
然后,在婚礼之前,再由好命婆负责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铺在床上,并撒上各式喜果,如红枣、桂圆、荔枝干、红绿豆及红包。
安床后任何人皆不得进入新房及触碰新床,直至结婚当晚新人进房为止。
结婚流程:
婚礼前准备:
一、祭拜
男方家在婚礼前一天要祭拜天地、祖先告知有婚事将举行
二、安庆礼
依八字、房屋座向拜床母。
婚礼基本流程:
花轿:
亮轿:花轿停在新郎家门口。
向四邻昭示。
发轿:新郎来到新娘家,迎娶新娘上轿。
起轿:轿夫起轿,两面开道锣鼓喧天,前往新郎家。
中途颠轿:意在挡煞。
娘下轿:地铺红毡,新娘鞋不能沾地。
三箭定乾坤:
射天,祈求上天的祝福:射地,代表天长地久:射向远方,祝愿末来和生美满幸福。
过火盆:象征日子红红火火。
跨马鞍:马鞍上放苹果,寓意平平安安。
拜堂: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
掀盖头:用秤杆挑下新娘的盖头。
喝交杯酒:象征一对新人自此合二为一。
敬茶改口:怍称对方父母为“爸妈
进入洞房:上枣和栗子,寓意“早立子”传统中式婚礼用品
我国传统的婚礼仪式,是喜悦的寓典礼,所以称为庆典。
结婚礼全部使用体现吉祥的婚礼物品来装饰。
如张贴大红喜字,给新娘遮上红盖头,穿上大红袄,新郎胸前佩上大红绸等等。
这些
红钯的吉祥物品不但给婚礼带来喜庆的气氛,同时也暗示着新婚夫妇婚后的日子会越过越火。
一些传统婚礼元素:
花轿。
旗锣伞扇:鞭炮:凤冠霞帔:盖头:马鞍:火盆:秤秆:花烛:天地桌:
婚服的演变
唐朝婚礼服饰:梁冠礼服——钗钿礼衣
唐朝婚礼服饰融合了先前的庄重神圣和后世的热烈喜庆;唐制是男服绯红,女服青绿,所谓红男绿女是也。
【钗钿礼服】晚唐时期宫廷命妇的礼服,在花钗大袖襦裙或连裳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