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湖北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2011-2015年》和《湖北省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意见》的通知各市、州、县卫生局,发展改革委(局),财政局:为了推进我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省级人民政府制定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组织编制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医疗机构的数量、规模、布局和功能”的要求,省卫生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财政厅共同组织制定了《湖北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2011-2015年)》和《湖北省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意见》,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地认真贯彻执行,抓紧编制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各市州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于2011年4月前报省审批后实施。
附件:1、湖北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2011—2015年)2、湖北省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意见二0一一年一月五日湖北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2011—2015年)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政策依据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和《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为了进一步推进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卫生资源配置的宏观管理,特制订《湖北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2011-2015年)》(以下简称《标准》)。
第二条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从湖北实际出发,借鉴国内先进经验,科学制定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加强卫生行业管理,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促进全省卫生事业科学发展。
第三条基本原则(一)坚持公平与效率统一,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
强化政府在卫生资源配置与准入方面的规划和监管职责,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促进公平公正。
同时,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民营资本举办医疗卫生事业,促进有序竞争,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
(二)坚持实施属地化与全行业管理。
所有医疗卫生机构,不论所有制、投资主体、隶属关系和经营性质,均由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
(三)坚持统筹规划与区别发展。
从全局出发,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的要求,统筹规划全省医疗卫生资源配置。
同时,对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实施不同的配置政策,新增卫生资源重点投向农村和社区卫生等薄弱环节。
(四)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卫生资源配置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加快发展步伐,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中部地区领先。
同时,对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医疗机构逐步整合,严格控制大型医用设备配置,鼓励共建共享,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
第四条卫生资源的界定根据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构成要素,卫生资源包括机构、床位、人力、设备、经费和科研技术等。
(一)卫生机构:包括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疗养院、护理院(站)、门诊部、诊所(医务室、卫生所)、村卫生室、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妇幼保健院(所、站)、临床检验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局(所)和其他卫生机构。
(二)医院病床:指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设置的正规床、简易床、监护床、超过半年加床、正在消毒和修理床位、因扩建或大修而停用床位。
不包括产科新生儿床、接产室待产床、库存床、观察床、临时加床和病人家属陪侍床。
门诊部(所)、专科防治院(所)不得设病床,可设少量观察床。
(三)卫生人力:包括卫生技术人员(含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药师、检验及影像技师等)、其他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勤技能人员。
(四)医疗设备:指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日常业务工作所必须的常规医用设备和大型医用设备。
(五)卫生经费:指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安排的卫生事业经费和卫生基本建设投资,以及医疗卫生机构的各种业务收入。
(六)科研技术:指医疗卫生机构的科学研究、医疗技术、重点学科等。
第五条适用范围本《标准》是指导各地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监督和评价各地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依据。
适用于全省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第六条适用期限本《标准》适用期限为:2011-2015年。
第二章卫生机构设置标准第七条总体要求(一)应考虑区域范围、人口密度、健康水平、疾病谱分布等因素,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趋势,按照各自的功能,设置各类卫生机构,形成规模适宜、分工明确、定位准确、各司其职、功能互补的卫生服务体系。
(二)根据实际需要,充分体现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和效率效益原则。
在结构和布局上突出预防保健、社区卫生、农村卫生、中西医并重的战略重点,保持适度规模,避免重复设置。
(三)积极稳妥地把部分公立医院转制为民营医疗机构,鼓励民营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发挥民营医疗机构在资金、设备、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营造区域内不同所有制医疗机构协调合作、良性竞争的格局。
(四)加强卫生机构内涵建设,重点提高和改进现有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第八条医院设置医院主要由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包括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专科医院组成。
其发展重点是提高服务能力、辐射能力和疑难病的诊治能力,适度控制规模。
(一)综合医院。
到2015年,全省规划设置政府举办的三级综合医院60-70家。
一般县(市、区)设1所政府举办的二级综合医院,人口超过80万的县(市、区)可设2所。
原则上不再在各市(州)中心城区增设政府举办的综合医院。
三级综合医院主要承担辖区内疑难病症的诊断治疗和医学科研、教学工作;二级综合医院承担基本医疗、急救、保健及基层卫生技术培训等工作。
(二)中医医院:省和市(州)设政府举办的三级中医医院1所(武汉市可设2所);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市辖区和县(市)设政府举办的二级中医(民族医、中西医结合)医院1所。
(三)专科医院:各地可根据当地疾病谱等,设置一定数量的专科医院,具体数量由各市(州)确定。
到2015年,全省规划设置三级专科医院50-60家。
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民营医疗机构,特别支持举办500张床位以上大型综合性民营医院和100张床位以上的专科医院。
民营医疗机构设置数量由各市(州)确定。
加快发展中间性医疗服务。
大力发展医院内康复医学科、社区康复、家庭病床、护理院、护理站、老年病和慢性病医院。
第九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补充,坚持以政府主导为主、以调整现有卫生资源为主。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区的市原则上按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或覆盖3-10万居住人口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人口规模大于10万的街道办事处,可增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口规模小于3万人口的街道办事处,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设置由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确定。
县级市原则上按每个街道办事处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口规模小于3万人口的街道办事处不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县政府所在地的城关镇原则上只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口规模大于10万的可增设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社区卫生服务站:按0.5-1万人口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个数原则上不超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数的4-6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的服务人口不重叠。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主要功能: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社区内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重点,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
(二)乡镇卫生院每个建制乡镇必须设置1所政府办的乡镇卫生院。
乡镇卫生院的主要功能:承担基本医疗、预防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指导、健康教育和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行政监督执法等综合性卫生工作,并对村卫生室进行业务管理、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推行“乡村一体化”管理模式。
(三)村卫生室每个行政村原则上设1个卫生室。
居民居住分散,步行1小时才能到达村卫生室的自然村,或3000人口以上的行政村,可增设1个卫生室。
人口较少或交通便利的村,可联合设置村卫生室。
乡镇卫生院所在的行政村不再设村卫生室。
村卫生室的主要功能:承担农村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工作。
为村组群众提供预防保健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初级诊治和传染病的报告及转诊工作。
第十条公共卫生机构设置(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市州、县各设置1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市辖区可设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也可不设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其功能由市(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
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成疾病预防控制的基层网络。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主要功能:负责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疫情报告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实验室检测分析与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术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等工作。
(二)卫生监督执法机构省、市州、县(市、区)各设置1所卫生监督局。
县(市、区)以下组建卫生监督派出机构。
卫生监督执法机构的主要功能:依法监督管理餐饮消费安全、化妆品、消毒产品、生活饮用水及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依法监督管理公共场所、职业、放射、学校卫生等工作;依法监督传染病防治工作;依法监督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业人员的执业活动,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市场,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行为;承担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三)妇幼保健机构省、市(州)、县各设置妇幼保健机构1所。
除武汉市外,其他市(州)所在地原则上不设区级妇幼保健机构(8个参照县级管理的农村区已设置妇幼保健机构的,予以保留),其功能由市(州)妇幼保健机构承担。
妇幼保健机构的主要功能:提供妇女保健、儿童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以及与妇女儿童健康密切相关的基本医疗服务,开展妇幼保健技术培训、业务指导、检查考核、健康教育、信息管理、科学研究、适宜技术推广、教学等工作。
(四)医疗紧急救援机构全省以湖北省医疗紧急救援中心(简称急救中心)为龙头,以市(州)、县(市)级急救中心为主干,以各级医疗机构急诊科为支撑,建成比较完善的三级急救网络。
省级急救中心设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各市(州)设1所市(州)级急救中心,根据区域地理位置,在急救中心下可设若干基层急救站;各个县(市)设1所县级急救中心,县级急救中心可独立设置或在县(市)级医院附设。
医疗紧急救援中心的主要功能:负责市区内日常院前急救或指挥调度辖区内的院前急救工作;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指挥调度辖区内医疗急救资源,开展紧急救援;对市区内急救站、医院急诊科以及辖区各县市进行业务技术培训。
(五)采供血机构全省设血站16所。
武汉市设1所血液中心,每个市(州)设1所中心血站,天门、潜江、仙桃参照中心血站设置标准各设1所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