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周作人后期散文的风格

浅析周作人后期散文的风格

浅析周作人后期散文的风格
[摘要]:周作人的散文风格多变,前期浮躁凌厉,后期冲淡平和。

本文抓住周作人后期散文冲淡平和的特点,具体赏析其四篇散文,旨在体会周作人苦中作乐的审美情趣,物我无间、回归自然的精神追求以及闲适隐逸、淡泊恬适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周作人,现代文学,散文,赏析
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的《导言》中说过:“现代中国散文成绩,以鲁迅、周作人的为最丰富伟大。

”尽管鲁迅和周作人在文学方面成就相当,但是,相比于鲁迅,周作人是一个富有争议性的人物。

周作人博学多识、文学成就颇高,同时,他也是一名文化汉奸,受人匪议。

激愤—消沉—堕落,正因为他的复杂人生,他的作品就更吸引我去推敲品读。

周作人的作品有批判死鬼精神的,有抨击国民性弱点的,还有宣扬隐逸的士大夫情趣的……我最爱读周作人的散文,尤其喜欢读他后期的散文——冲淡平和之中有着醇厚的意味,亦不乏“炎炎之火仍在冷灰底下燃烧”,给人以深深的思考。

一、《金鱼》——寄情于物,见人生
周作人许多散文的取材都是极其平常之物,有些甚至根本不登大雅之堂,如《苋菜梗》、《故乡的野菜》等,他却都能写入文中,化俗为雅,显示出了他深厚的学识和才情。

周作人的散文别有一番趣味,《看云集》中就有诸多描写大自然草木虫鱼的散文,使我们领悟到了大千世界的现实美、自然美与和谐美,同时,也极大地满足了他苦中
作乐的审美情趣。

我特别喜欢其中的《金鱼》——平淡中不乏生动。

金鱼乃是平常之物,周作人却突破了一般的状物文,向我们展示了《金鱼》原来还可以这样写,从中可以感受到他那艺术化、精致化了的生活雅趣。

他的文人雅趣绝不是庸俗的,反而具有针砭时事,讽刺现实的效果。

《金鱼》中“我每见金鱼一团肥红的身体,突出两只眼睛,转动不灵地在水中游泳,总会联想到中国的新嫁娘,身穿红布袄裤,扎着裤腿,拐着一对小脚伶俜地走路”便冷嘲热讽地把“金鱼的残疾”和中国封建恶俗联系在了一起,抨击了旧社会的野蛮与无知,显示了当时女性社会地位的低微,可怜而又可悲,将国民性的弱点赤裸裸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周作人认为叭儿狗,金鱼,鹦鹉以及裹小脚的女性都是不自然的,是他所不喜欢的。

在描述他平常不大喜欢的耸鼻子人的表情时,字里行间流露出诙谐、风趣、幽默的风致,简单而又真实。

从周作人对金鱼、鲫鱼和鲤鱼率真的叙述中,我能明显地感受到他崇尚自然、朴实而又通达的审美趣味,这正是我欣赏他的地方。

二、《苦雨》——苦中带涩,显人生
《苦雨》是周作人的一篇别具一格的书信体小品文。

还未读此文时,我首先就为其文题所吸引。

“苦”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更是周作人刻意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

“雨”则是一种客观景象,是周作人作品中常出现的一种意象。

周作人写《苦雨》时已经步入中年,可以说,《苦雨》传达了他的中年心态的心绪之涩:落寞、颓废,伴着些淡淡的惆怅。

通篇围绕“苦雨”,周作人写出了因为雨而悬想友人旅行有行路之苦;因为雨而围墙坍塌有“梁上君子”光顾之惊;因为雨而常常夜不能寐有难言之苦;因为雨而水浸书斋却臭气满屋不可久留;因为雨而推想乡下的穷朋友很有可能遭逢不幸而感慨万千……如果只写以上几种苦雨,未免显得单调死板,缺乏鉴赏性。

然而,周作人作品中的苦味却苦得不同凡响——苦中有趣,趣中含涩。

在写因为雨而可能造成行路之难之苦时,他回忆了自己在乌篷船内冒雨前行的水乡风趣,“危险极也愉快极了”便是他发自肺腑的感叹!在设想友人在骡车中过沙漠路遇雨而叫苦连天时,他又设想友人在大漠之上,大雨之下,喝着四打之内的汽水,不亦快哉的情景,多么悠然自在呀!在描写“梁上君子”光顾时,虽令他感到惶恐和不安,但并未失窃什么财物,“梁上君子”反而为平淡无味的生活增添了一份情趣。

在描写水浸书斋使得臭气满屋、不可久留之时,书籍并没有浸湿而化为纸糕,倚炕写信岂不是颇有趣味吗?在描写唯恐乡下的穷朋友很有可能因为雨而遭逢不幸之时,这之中包含的苦和涩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心酸之感,而他又故意补充“但是我不曾亲见,单靠想象是不中用的,所以我不去虚伪地代为悲叹了”,使人倍感安慰。

文中围绕雨,周作人又引出有两种人“最是喜欢”的话题来。

最喜欢雨的两种人,一种是小孩们,另一种则为蛤蟆。

把蛤蟆等同于人并不是周作人的笔误。

蛤蟆天生喜雨,写小孩也喜欢雨,表现了周作人对自然的崇尚,希望人们能回归自然的本性。

《苦雨》是想象中的“喜雨”和现实中的“苦雨”的交融,苦中有
趣,趣中带涩,最后,升华为“物我无间”的个体生命体“喜”,这便是周作人的精神追求之所在。

三、《乌篷船》——游山玩水,悟人生
周作人的故乡是浙江有名的水乡——绍兴。

生长在水乡的人总是对水、船情有独钟。

鲁迅的《在酒楼上》中“我”和“吕韦甫”的对话是鲁迅内心深处两个“自我”的对白。

《乌篷船》与《在酒楼上》类似,周作人把自我的两个侧面外化为收信人“子荣”与写信人“岂明”,与想象中的友人闲谈,实现了两个有着不同的意趣与追求的“自我”的心灵对白。

思乡是情感丰富的“五四”散文的主题之一,但周作人的表达方式却与众不同。

我特喜欢《乌篷船》开头的周氏风格,既亲切又朴实。

“老实说,我的故乡,真正觉得可怀恋的地方,并不是那里”表面上看似周作人有意拉开自己和故乡的距离,实质这是周作人有意识的克制和淡化,使情感显得更为深沉,反而使情感得到升华。

《故乡的野菜》的开头也是用的这样的表现情感的手法——“欲近先远,愈远愈近”。

在散文的主体部分,周作人用了洒脱的笔调、平淡的语言详细介绍了船的种类、形状、材料、结构和用途。

这需要我们用舒徐自在的节奏去品读这篇散文,从琐碎、平凡中读懂周作人的心声。

由于他饱览群书,涉猎极广,深厚的文化功底使他的介绍别有一番风致,不仅知识性很强,而且引人深思。

介绍时,周作人还用了“有趣”、“风趣”、“趣味”等这样的词来作描述。

仔细思考,你便会发现他“醉翁之意不
在酒,在乎船中之‘趣’也”。

他要向我们介绍的不仅仅是船,更是中国传统的文化底蕴。

在谈到游历家乡景色时,周作人特别强调要耐着性子,万不可着急。

“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最可以概括周作人的理想行乐法了。

在文末,周作人还提到“庙戏”,这是对他儿时经历的一种追忆。

从周作人所谈的游山玩水之中,透露出了他闲适隐逸、淡泊恬适的情思,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四、《水里的东西》——返璞归真,思人生
文人天性爱谈鬼,这是毋庸置疑的。

鲁迅《女吊》中的女吊总是想着“讨替代”,但她同时也是一个复仇者的形象。

周作人也写了许多关于鬼的文章,如《鬼的生长》、《说鬼》等等,皆寄予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尤其喜欢读《水里的东西》,他在这篇文中谈到了一种连他也不知道究竟是死的还是活的的奇怪的东西——河水鬼。

我之所以偏爱河水鬼,是因为他与其他普通的鬼不一样。

在人们印象中,鬼通常不是凶神恶煞的,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周作人笔下的河水鬼却打破了鬼的常规形态,显得讨人喜爱了。

“样子也很有些爱娇”,“无论老的少的村的俊的,一掉进水里去就都变成一个样子,据说是身体矮小,很像是一个小孩子,平常三五成群,在岸上柳树下’顿铜钱’,正如街头的野孩子一样,一被惊动便跳下水去,有如一群青蛙,只有这个不同,青蛙跳时’不东’的有水响,有波纹,它们没有。

”这便是周作人对河水鬼的直接描写。

人类的原始状态与儿童状态内在相通,因此,人死后一律回归儿童状态。

周作人把河水鬼描述成孩子
的模样,无论老的少的丑的美的,溺水死后都化为爱娇的孩子,这不正表现了他对人性本原状态的生命追求吗?周作人在后文用了很大
的篇幅写了河水鬼的日本同类——河童。

“它与河水鬼相同要拉人下水,但也喜欢拉马”表明了周作人认为不仅是人死后要回归本原,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在死后都要回到生命的本原状态。

在末段,由“河水鬼大可不谈,但是河水鬼的信仰以及有这信仰的人却是值得注意的”可见,周作人谈“鬼”最终还是为了说“人”,河水鬼的信仰是拉人下水,回归自然本原状态。

人也需要回到本原状态,做自然的“人”。

周作人关注的中心,始终没有脱离他五四时所提出与关注的中心——“人的研究”。

周作人在特殊的年代里通过文学创作苦中作乐,散文风格浮躁凌厉也好,冲淡平和也罢,其取材皆十分平凡琐碎,话题轻松随便,他用一种有艺术意味的闲谈谈出自己的情感志趣。

如今,昔人已去,周作人给我们留下的诸多文学作品却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参考文献:
[1]丁帆,朱晓进.中国现当代文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江锡铨,曹金林.中国现代文学实用教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