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选修1课时作业7: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高中历史选修1课时作业7: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单元检测(四)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梦溪笔谈》记载:“皇祐(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

是时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A.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B.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C.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D.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2.“市易之法,听人赊货县官财货,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出息十分之二,过期不输,息外每月更加罚钱百分之二。

”材料所述王安石的措施有助于()A.杜绝高利贷盘剥B.抑制土地兼并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减轻农民负担3.(2017·泉州高二检测)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相同之处是()①以整顿吏治为中心②遭到保守派官僚的反对③缓和了社会矛盾④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秩序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4.(2016·银川高二检测)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之急”,他“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调整封建国家与地主、农民之间的关系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5.“煕宁(宋神宗年号)青苗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配)之弊。

”这段话反映的是()A.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B.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C.官府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D.新法打击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6.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似之处有()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②限制官僚地主的利益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第7题18分,第8题20分,第9题20分,第10题18分,共76分)7.(2016·龙岩高二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列营京畿,以备藩卫……其边防要郡须兵屯守,即遣自京师诸镇之兵,亦皆戍更。

……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虽有暴戾恣睢,无所厝(安置)於其间,是以天下晏然(安定),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材料二宋代养兵之多,为历代罕见。

而养兵之费大致占宋代财政支出的十之八九。

兵制上的严重缺陷,使军队管理涣散,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进而北宋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接连失败,并因此向辽和西夏进行巨额的贡纳,“积弱”的局面日趋加剧。

——摘编自《探讨王安石军事改革中的利弊》(1)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初期军事改革的主要特点,并指出其改革动机。

(6分)(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初期军事制度的利弊。

为解决材料二中“积弱”的局面,王安石采取了哪些相关措施?(12分)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司马光《家传集》材料二光曰:“……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

”——《宋史》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

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梁启超《王安石评传》(1)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12分)(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中“非大坏则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

(8分)9.(2017·南京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北宋中期的财政状况——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材料二一人立标,万人射之,强者嫌其近,弱者恶其远。

岂标有远近哉,亦射者之力不同耳。

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特急于见功,知有己而不知有人,知有利而不知有害,故其为法也,即无不善,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宁有不为害者乎,况乎其未能尽善也。

——『清』张彦士《读史辩疑》(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北宋中期的财政状况。

由此王安石提出了怎样的理财观?(8分)(2)材料二肯定了变法中的王安石有哪些长处?在作者看来,哪些因素制约了王安石变法的实际效果?(12分)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夫民之所以有贫富者,由其材性智愚不同。

富者智识差长,忧深思远,宁劳筋骨,恶衣菲食,终不肯取债于人。

故其家常有赢余,而不至狼狈也。

贫者……一醉日富,无复赢余,急则取债于人,积不能偿,至于鬻妻卖子,冻馁填沟壑,而不知自悔。

是以富者常借贷贫民以自饶,而贫民常假贷富民以自存,虽苦乐不均,然犹彼此相贵以保其生也。

——《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材料二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

——《廿二史札记》请回答:(1)材料一认为造成当时贫富不均的原因是什么?当时实际原因是什么?(6分)(2)结合史实简要分析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

(12分)『答案』精析1.C『题干材料中范仲淹采取的是救济(发粟及募民存饷)与“以工代赈”(大兴土木)相结合的措施,故选C。

』2.C『根据材料中的“赊贷县官财货”,可知是政府进行贷款,根据“出息十分之二”,可知利息比较高,由此可知这一措施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答案』选C。

其他三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均可排除。

』3.B『王安石变法以富国(理财)为中心,故①说法错误。

两次变法皆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了守旧派的反对,②说法正确;两次变法皆针对时弊,起到了一定的缓和社会矛盾的效果,③说法正确;④说法正确。

』4.A『解答本题需要理解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

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有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等,其综合调整封建国家与地主、农民之间的关系,促进了生产资源的合理调配。

』5.B『从材料中“青苗取息二分”可知是王安石改革中“青苗法”的内容。

“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抑配之弊”,反映出变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弊端,由于有利可图,提举使对各郡定额强制分配,把它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

故选B。

』6.D『题干中的法令主要是富国之法,没有涉及对人民的人身控制。

故①④错误。

③是法令的目的和作用,②是实现目的的手段。

结合以上分析可知,本题选D。

』7.(1)特点:“强干弱枝”“兵将分离”“内外相制”。

动机:吸取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教训,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2)利弊:一方面,兵权的集中有利于宋王朝统治的巩固;但另一方面,军队数量庞大导致财政支出困难,分化军事管理权导致军令不畅,兵将不知则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措施:整编禁军、实行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设军器监等。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主要特点,依据材料一中“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等信息概括即可。

第二小问动机,材料一中北宋初期军事改革“惩累朝藩镇跋扈”,加强了中央集权。

第(2)问第一小问利弊,北宋初期军事制度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导致材料二中“养兵之费大致占宋代财政支出的十之八九”“军队管理涣散,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第二小问措施,依据教材内容回答王安石变法减少军费,提高军队战斗力的军事改革措施。

8.(1)士:改革科举制度;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商:市易法,均输法。

(2)“非大坏则不更造”指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适应于时代”指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

『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回答即可。

第(2)问的回答要结合司马光和梁启超的阶级立场进行分析,前者站在地主阶级保守派的立场,反对变法;而后者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借用王安石变法来阐述自己的变法思想。

9.(1)状况:入不敷出。

理财观:“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2)长处:力排异议,变法意志坚定,才华和勇气超人。

因素:急于求成,不听取他人意见;变法手段简单粗暴;未看到变法措施不利和不完善的一面。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北宋中期年财政收入是6 300~6 800万缗,但是其支出却高达7 000多万缗,由此可知北宋财政状况是入不敷出;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提出的理财观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可知,作者肯定了变法中的王安石力排异议,变法意志坚定,才华和勇气超人;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特急于见功”“知有利而不知有害”“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可知,制约王安石变法措施效果的因素有急于求成,不听取他人意见;未看到变法措施不利和不完善的一面,变法手段简单粗暴。

10.(1)“材性智愚不同”。

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农民负担沉重。

(2)王安石变法是进步的,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的社会危机。

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统治腐朽,把北宋灭亡的原因归于王安石变法是错误的。

『解析』第(1)问第一个原因可直接引用材料有关内容,第二个原因要结合北宋当时的社会背景来回答;第(2)问要从王安石变法的进步性和北宋灭亡的原因两方面来分析回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