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


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 Ta
力求成功 的意向Ts
避免失败 的意向Tf
成功动机 成功可能性 成功诱因值 失败动机 失败可能性 失败刺激值 Ms Ps Is Tf Pf If
阿特金森的理论公式
Ts=Ms×Ps×Is (1) Tf = Mf×Pf×If (2) Is=1-Ps Ps+Pf=1 (3) Ta=Ts-Tf (4) = Ms×Ps×Is - Mf×Pf×If =Ms×Ps×(1-Ps) - Mf×(1-Ps )× Ps =(Ms - Mf) × Ps (1-Ps) 注释:这一理论的特定假设是Is=1-Ps 即成功的诱因值和对成功
自我价值理论的教育应用
一、教师对学生学习动机判断的误差:
成绩好的学生未必有强烈的、建设性的学习动机;成 绩差的学生未必没有学习动机,实质上是“自我价值保护” 这一内在动机的加强。
二、要以学生自身的提高为标准来进行评价,而 不是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 三、引导学生进行努力归因和方法归因:
失败
失败
努力归因
成就动机理论
假设情景实验
假设有人让你在一个无人的屋子里独自一个人玩套圈 的游戏,你可以自由选择起点的位置,你是选择距离目标很 近的位置,百发百中?还是选择距离目标很远的位置,鲜有 套中者?还是选择距离目标适中的位置,约有一半次数套 中目标? 结果分析 :1.选择前两种,说明你是一个成就动机较低 的人,做事是为了避免失败带来的负面情绪. 2.选择最后一种,说明你是一个成就水平高的 人
就动机理论的研究历程
亨利.默里(H.A.Murry) —— “成就需要” 成就需要: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快尽好的 解决某一难题。 麦克利兰(D.C.Mcclelland) ——社会成就动机理 论(宏观角度) 阿特金森(J.W.AtKinson) ——期望-价值理论(微 观角度)
成就动机的概念及特征
的期待之间具有互补关系。
例题:
假定某人个体动机倾向(M)为1,如果任务的困难度,即完 成的可能性(P)是0.9,这是的满足感(I)为0.1,那么动机强度(T) 等于0.09,即T=1×0.9×0.1=0.09 如果P=0.8 I=0.2 则 T=0.8×0.2=0.16 以此类推P =0.5 I=0.5 T=1×0.5×0.5=0.25 由此可以看出,当题目的难度为中等(0.5)时,人的成就动 机强度最大。 由公式4即Ta =(Ms - Mf) × Ps (1-Ps)可知当Ms﹥ Mf 时 Ta是正值,合成动机高,表现为趋向成就活动; 当 Ms﹤ Mf 时Ta是负值,合成动机低,表现为逃避成就活动。但 这种演绎出的结论与现实中的事例有时不相一致,遭到了很多 人的指责有鉴于此,阿特金森又提出了成就行为多种决定因素 的公式:成就行为= Ta+外部的动机力量 注意:
自我价值理论的基本观点:
1、自我价值是人们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 2、区别对待成功与失败,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以维护 自我价值感。 3、学生对能力与努力的归因,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年级 的升高而变化。
影响学生自我价值感的因素
一、学生自身的能力观。
学生自身的能力观就是学生对自身的能力所持的一种 观点。美国心理学家德韦克通过研究发现了两种不同的能 力观。一种是能力的实体观,即认为能力是一种不变的实 体,不会通过努力得以改变,多努力是低能力的体现;另 一种是能力的增长观,即认为能力是可以改变的,通过努 力就能增加能力,脑子越用越灵活。 二:学校的评价制度。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所有的考试与评价都是一种 相对的评价,即是一种与别人相互比较的评价。
成 绩 水 平
55 53 51 49 47 45 1/20 1/4 1/2 3/4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成功可能性 适中的两个组成绩最好,成功概 太高或太低时成绩下降。
获胜的希望(概率)
自我价值理论的提出及基本观点
自我价值理论的提出:
自我价值理论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卡芬顿 (M.V.Covington,1984)提出的,主要从学习动机的负 面着手,试图探讨“有些学生为什么不肯努力学习”的问 题。
成就动机的概念:
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激励个 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 功的一种内在内驱力。
成就动机的特征: 1、阿特金森的实验对中等难度的任务有挑战性,并
全力以赴的获取成功。 2、对达到的目的明确,并抱有成功的期望。 3、精力充沛,探新求异,具有开拓精神。 4、选择工作伙伴以高能力为条件,而不是以交往的亲疏 关系为前提。
对教育现象的独特解释力
一、对努力的态度:
自我价值理论认为聪明的、有才华的、有能力的学生才 更可能可能成功,才更具有价值。在自我价值理论中努力 变成了一把“双刃剑”。
二、学习动机随年龄而降低:
自我价值理论用“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看待努力的态度 不同”观点来解释这一现象。
三、对考试的抱怨:
自我价值理论认为,对考试的抱怨经常是学生抵御挫 败感的一种方法:防御。
不足:
一:更多的注重动机的内部因素,未能充分考虑到外部社 会生活条件对人的动机作用。 二:试图把动机的情感和认知结合起来,这种思路是正确 的,值的借鉴的,但他对认知作用的分析是模糊的,不具 体的。 三:该理论对影响成就和行为的内部因素的分析也是不完 善的。
阿特金森的实验
在实验中,阿特金森把80名大学生分成四组,每组20人给他们一 项同样的任务,对第一组学生说,只有成绩最好者(Ps=1/20) 能得到奖励;对第二组学生说,成绩前五名将会得到奖励;对第 三组学生说,只有前10名者可以得到奖励;对第四组学生说,成 绩前15名者都能得到奖励,结果如图所示:
在阿特金森的理论中,任务的选择是判断成就动机的主要内容,对于 Ms﹥ Mf 的人来说, Ps =0.5时即任务处于中等难度水平时,成就动机值 最大;对于Ms﹤ Mf 的人来说, Ps 处于中等难度水平时,动机的阻碍最 大。
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的评价
优点:
一:把动机的情感和认知统一起来,并用数学模型表述出 来,对更完整的动机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对教育实践来说,有着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方法归因
参考文献
教育心理学[美]Robert J Sternberg Wendy M Williams著 张厚粲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教育心理学Jeanne Ellis Ormrod著 彭运石 彭舜 等译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当代教育心理学 陈琦 刘儒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刘儒德等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 教育心理学 莫雷主编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高等教育心理学 姚本先主编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 社 200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