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民法总论
第一章导论
一、判断正误
1.作为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人”,即为该国之公民。
2.我国所有的民事法律规范,均适用于我国的一切领域。
3.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与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
4.“民法”一词最早源于古罗马的“万民法”。
5、民法调整的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都是等价有偿的。
6、《法国民法典》被称为“商品生产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颁布以前,我国没有民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对其实施以前发生的民事关系没有溯及既往的效力。
9.我国实行民法和商法分别立法的立法体系。
10.1803年到1804年颁布的《法国民法典》是以《德国民法典》为蓝本编纂的。
二、简答题
1.简述民法的渊源。
2.简述民法的功能。
三.论述题
试论民法的调整对象。
第二章民法的基本原则
一.判断正误
1.《德国民法典》在世界上首次将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由债权债务关系扩充到一般的权利义务关系。
2.近代民法的三大基本原则是绝对私有权原则、契约自由原则与过失责任原则。
3.民法的基本原则是司法机关在没有具体法律规定时,据以裁判民事案件的法律依据。
4.诚实信用原则被称为现代民法的“帝王规则”。
5.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平等、公平、诚实作用、意思自治、过失责任等原则。
6.意思自治原则是民法的最高指导原则,它强调民事主体行为享有绝对的自由。
7.《民法通则》中规定的两个具有弹性的原则是指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
二.简答题
1.什么是诚实信用原则?
2.简述意思自治原则。
三.论述题
什么是民法的基本原则?它具有什么样的功能?
第三章民事法律关系
一.判断正误
1.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特定的当事人。
2.张某将李某打伤。
张某的打人行为是一种民事法律事实。
3.人民法院的判决或裁定能够引起一定的民事法律后果,因而也是法律事实。
4.根据权利的作用可以把民事权利划分为绝对权和相对权。
5.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根据法律的有关规定就能够产生。
6.民事法律关系的三要素是指主体、客体与标的。
7.法律事实可分为事件和行为两类。
8.事实行为与法律行为不同,其属于中性行为,并无合法与不合法之分。
9.行使形成权的形为一般都是单方民事行为。
10.民事法律关系的权利主体与义务主体都可以是不特定的。
二.简答题
1.简述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
2.简述民事法律事实的含义及内容。
三.论述题
2
民事权利、民事义务以及民事责任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试举例说明。
第四章自然人
一.判断正误
1.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
2.公民的民事权利是可以放弃、转让的。
因此,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也是可以放弃、转让的。
3.我国《继承法》规定遗产分割时应当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
因此,胎儿具有限制的民事权利能力。
4.我国法律根据公民的年龄、智力、健康状况把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划分成三种。
5.李某,17岁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后参加工作。
因此,可将其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6.精神病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7.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民事活动只能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
因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接受奖励、赠与、报酬的行为无效。
8.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的顺序是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
9.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当事人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10.监护人将监护职责部分或全部委托他人的,因被监护人的侵权行为需要承担民事责任的,由监护人和被委托人承担连带责任。
二.简答题
1.简述监护人的职责。
2.简述宣告死亡的条件。
三.论述题
试述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第五章法人
一.判断正误
1.法人以其办事机构所在地为住所。
2.企业法人经上级机关或审批部门批准,便告成立,成立后应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办理开业登记,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始能营业。
3.社会团体法人成立后,可以依法从事经营活动。
4.法人的分立和合并都必须向成立时的核准登记机关登记并办理公告。
5.法人的有限责任是指法人对其债务的清偿是有限制的。
6.法人与法人之间的民事权利能力是不同的,因此,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一种特殊的民事权利能力。
7.我国法律根据法人的设立是否以营利为目的把法人分成企业法人和机关、事业单位法人两大类。
8.企业法人分立和合并后,它的权利和义务由变更后的法人享有和承担。
9.事业单位依法可以成为联营的主体,因此,工会、共青团、文联、各种协会、学会均可作为联营主体与企业法人进行联营。
10.企业法人法定代表人的民事活动都应视为法人的经营活动。
二.简答题
1.简述法人的概念和特征。
2.法人的成立应具备哪些条件。
三.论述题
试论述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有何区别。
第六章民事法律行为
一.判断正误
1.双方的民事法律行为都是有偿的民事法律行为。
2.区分诺成民事法律行为和实践民事法律行为的法律意义在于二者的成立和生效的时间不同。
3.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没有经得法定代理人同意的情况下,实施与其年龄、智力和精神健康不相适应的民事行为,其法定代理人可以请求撤销该行为。
4.乘人之危的民事行为是可以变更和撤销的民事行为。
4
5.实践的民事法律行为必须以标的物的交付为成立要件。
6.诺成的民事法律行为,一律从当事人承诺时起生效。
7.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是无效的民事行为。
8.凡是要式的民事法律行为都是双方的民事法律行为。
9.不作为的默示只有在法律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双方有约定的情况下,才可以视为意思表示。
10.附条件的民事行为,如果所附的条件是违背法律规定的,应当认定部分无效。
二.简答题
1.简述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
2.无效的民事行为和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有何区别?
三.论述题
试述民事行为被确认无效或被撤销后的财产处理。
第七章代理
一.判断正误
1.委托合同是委托代理产生的原因和基础,因此,委托代理人的代理权限来源于委托合同。
2.在紧急情况下,委托代理人可以不经被代理人同意,为了被代理人的利益,将委托事项转托他人。
3.被代理人知道他人以被代理人名义实施民事行为不作否认表示的,视为同意。
4.被代理人死亡后,委托代理自然终止。
5.委托代理人转托他人代理,因委托代理人转托不明,给第三人造成损失的,由被代理人和委托代理人承担连带责任。
6.依照双方的约定必须由本人亲自实施的民事行为,本人未亲自实施的,应当认定该行为无效。
7.意思表示由第三人义务转达,而第三人由于过失转达错误或没有转达使他人造成损失的,由第三人负赔偿责任。
8.被代理人为数人时,其中一人或数人未经其他被代理人同意而提出解除代理
关系,因此造成损害的,由提出解除代理关系的被代理人承担。
9.甲、乙两人受单位委托去水泥厂购买1号水泥,甲未与乙商量就决定购买2号水泥,由此给单位造成损失,这一损失责任应由甲承担。
10.委托代理的被代理人死亡,代理人不知道这一消息实施了代理行为,该代理行为应视为无效。
二.简答题
1.简述代理权的滥用。
2.简述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
三.论述题
试论无权代理及其法律后果
第八章诉讼时效与期限
一.判断正误
1.诉讼时效期间届满,权利人仍不行使其民事权利的,其民事权利即归于消灭。
2.《民法通则》规定的20年诉讼时效期间,可以适用《民法通则》关于诉讼时间中止、中断和延长的规定。
3.诉讼时效因权利人主张权利而中断后,权利人在新的诉讼时效期间内,再次主张权利的,可以认定为诉讼时效再次中断。
4.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
5.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6.诉讼时效的中断是指诉讼时效期间暂停计算。
7.《民法通则》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间从权利人知道其权利被侵害时起算。
8.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定事由,不论发生在诉讼时效期间的任何时间,均可发生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律效力。
9.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保护其民事权利的,人民法院不予立案受理。
10.权利人放弃权利是诉讼时效中断的由之一。
6
二.简答题
1.诉讼时效和除斥期间有何区别?2.诉讼时效的中止和中断有何不同?三.论述题
试论述诉讼时效完成后的法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