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一)A组—基础巩固一、化学实验安全1.下列化学药品与警示标志对应正确的是()①酒精——剧毒品②浓硫酸——腐蚀品③汽油——易燃品④烧碱——剧毒品⑤氯酸钾——氧化剂⑥硝酸铵——爆炸品A.①②③⑥B.①②⑤C.①④⑤D.②③⑤⑥解析①酒精属于易燃品,错误;④烧碱属于腐蚀品,错误。
答案 D2.下列操作正确的是()A.汽油着火时,应立即用沙子扑灭B.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应插入试管底部C.实验结束后,将废液倒入下水道排出实验室,以免污染实验室D.配制稀硫酸时,先在量筒内放好水,再缓缓地加入一定量的浓硫酸解析汽油着火时,应该用沙子扑灭,正确;排水法收集气体,导管应放在试管口。
答案 A二、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及基本操作3.(2018·山东济南历城第二中学期中考试)下列基本实验操作正确的是()解析A项,溶解固体时,应用玻璃棒搅拌来加速溶解;C项,铁钉直接垂直放入试管,会使试管破损;D项,不能用手拿正在加热的蒸发皿。
答案 B4.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正确的是()解析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盏酒精灯,否则可能引起火灾,A项错误;托盘天平只能准确到0.1 g,不能用于称量10.05 g固体,B项错误;量取液体时应用略大于该体积的量筒去量取,否则会引起较大误差,D项错误。
答案 C5.下列各图所示装置的气密性检查中,漏气的是()解析B项中液面高度不变和C项中导管内上升一段水柱均说明气密性良好;D项中没有出现液面差,说明漏气。
答案 D三、过滤和蒸发6.下列实验操作中:①过滤②蒸发③溶解④取液体试剂⑤取固体试剂。
一定要用到玻璃棒的是()A.①②③B.④⑤C.①④D.①③⑤解析过滤时要用玻璃棒引流;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溶液防止液体受热飞溅;溶解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促进物质的溶解;取液体试剂用滴管;取固体试剂用药匙和镊子。
答案 A7.实验室进行NaCl溶液蒸发结晶时,一般有以下操作过程:①固定铁圈位置②放置酒精灯③放上石棉网④放上蒸发皿⑤加热搅拌⑥停止加热、余热蒸干,其正确的操作顺序为()A.①②③④⑤⑥B.②①③④⑤⑥C.②①④⑤⑥D.②①③④⑤解析蒸发皿加热时不需要垫石棉网。
答案 C四、粗盐的提纯8.(2018·抚顺期末)粗盐中含有较多的杂质,有不溶性的泥沙,还有可溶性的CaCl2、MgCl2、Na2SO4等杂质,通过如下几个实验步骤,可制得纯净的食盐水,其中错误的是()A.可以先加入稍过量的BaCl2溶液,以便除去Na2SO4B.Na2CO3溶液必须在BaCl2溶液之后加入,且稍过量一些C.加入的NaOH溶液的顺序没有要求,只要稍过量就可以了D.在上述步骤完成后,不需要任何操作,直接加入稀盐酸至无气泡产生,即可达到目的解析A项,BaCl2可与Na2SO4反应,生成BaSO4沉淀,可除去硫酸根离子,正确;B项,Na2CO3溶液必须在BaCl2溶液之后加入,且稍过量一些,可保证除去钙离子以及过量的钡离子,正确;C项,加入NaOH仅用于除去镁离子,加入的顺序没有要求,只要稍过量就可以,正确;D项,为了不使产生的沉淀溶解,一定要在过滤后再加盐酸,错误。
故选D 项。
答案 D五、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9.从氯化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中回收二氧化锰的操作顺序正确的是()A.溶解、过滤、蒸发、干燥B.溶解、过滤、洗涤、干燥C.溶解、蒸发、洗涤、过滤D.溶解、洗涤、过滤、干燥解析氯化钾易溶于水,二氧化锰不溶于水,可用先溶解,后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为了除去二氧化锰沉淀上附着的氯化钾,应将过滤后的二氧化锰进行洗涤,然后加热烘干除去水分。
答案 B10.(2019·湖北荆州月考)提纯含有少量硝酸钡杂质的硝酸钾溶液,可以使用的方法为() A.加入过量碳酸钠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B.加入过量硫酸钾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C.加入过量硫酸钠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D.加入过量碳酸钾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答案 D六、离子的检验11.用可溶性钡盐检验SO42-离子的存在时,先在待测溶液中加入盐酸,其作用是() A.形成较多的白色沉淀B.形成沉淀纯度更高C.排除SO42-以外的其他阴离子干扰及Ag+的干扰D.排除Ba2+以外的其他阳离子干扰答案 C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产生了无色气体,证明该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盐B.某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证明一定含有SO42-C.某无色溶液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红色,该溶液一定显碱性D.验证某溶液中是否含有Cl-,先加稀硝酸,再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证明含Cl-解析A项中固体可能是亚硫酸盐或碳酸酸式盐,或亚硫酸酸式盐;B项中白色沉淀可能是为碳酸根、亚硫酸根或银离子产生;C项中的溶液呈酸性,结论错误;D项中加稀硝酸排除OH-等离子的干扰,再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时,证明含Cl-,结论正确。
答案 DB组—能力提升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点燃氢气前要检验氢气的纯度,以免发生爆炸②CO有毒,处理CO尾气时可将其点燃,转化为无毒的CO2③在盛有O2的集气瓶中进行铁丝燃烧实验时,事先在集气瓶底部铺一层沙子④用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加热再通入氢气,以免浪费氢气⑤实验剩余的钠、钾等金属要及时放入废液缸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⑤解析氢气易燃、易爆,点燃前必须检验其纯度,①正确;CO有毒、易燃,可用点燃法处理CO尾气,CO燃烧生成无毒的CO2,②正确;铁在O2中燃烧生成的Fe3O4温度很高,直接落到集气瓶底部,会导致集气瓶炸裂,③正确;用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应先通入氢气,赶走装置中的空气,防止爆炸,④错误;一般地,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试剂瓶,以防污染试剂,但实验剩余的钠、钾应放回原试剂瓶,不能放入废液缸,⑤错误。
答案 B14.下列各组中物质只用水不能鉴别开来的是()A.CuSO4、Na2SO4、BaSO4三种粉末B.CuSO4、(NH4)2SO4、Na2SO4三种粉末C.汽油、乙醇、四氯化碳(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大)三种液体D.浓硫酸、稀硫酸、高锰酸钾溶液三种液体解析A项,加水后,CuSO4溶液呈蓝色,BaSO4不溶于水,Na2SO4溶液为无色,可以区别。
B项,(NH4)2SO4、Na2SO4溶于水均为无色溶液,无法区别。
C项,汽油不溶于水且密度小于水,加水后,油层在上,水层在下;CCl4不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大,加水后,四氯化碳层在下,水层在上;乙醇与水互溶,不分层,可以区别。
D项,高锰酸钾溶液呈紫色,浓硫酸、稀硫酸为无色,稀释后,用手触摸器壁,温度显著升高的是浓硫酸,温度变化不大的是稀硫酸,可以区别。
答案 BC组—高分突破15.(2016·上海卷)实验室提纯含少量氯化钠杂质的硝酸钾的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操作Ⅰ是过滤,将固体分离除去B.操作Ⅱ是加热浓缩,趁热过滤,除去杂质氯化钠C.操作Ⅲ是过滤、洗涤,将硝酸钾晶体从溶液中分离出来D.操作Ⅰ~Ⅲ总共需两次过滤解析KNO3中混有NaCl欲提纯KNO3,应将它们都溶于热水中,再降温结晶。
因为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且变化幅度很大,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基本无明显变化,则操作Ⅰ是在烧杯中加水溶解,操作Ⅱ是蒸发浓缩,得到较高温度下的KNO3饱和溶液,操作Ⅲ为冷却结晶,利用溶解度差异使KNO3结晶析出,过滤,洗涤,干燥即得KNO3晶体。
故选C项。
答案 C16.实验室里需要纯净的氯化钠溶液,但手边只有混有硫酸钠的氯化钠。
某学生设计了如下方案:如果此方案正确,那么:(1)操作①是否可改为加硝酸钡溶液?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进行操作①后,如何判断SO42-已除尽,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操作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为什么不先过滤后再加碳酸钠溶液?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实质上是考查如何除去NaCl溶液中混有的硫酸钠,解题关键是牢记物质提纯的原则:不增、不减、易分离、易复原。
NaCl、Na2SO4均为易溶于水的物质,要制取纯净的氯化钠溶液,可向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除去SO42-,但此过程中引入了Ba2+,故需在后续过程中把Ba2+除去,可加入Na2CO3,即除去了Ba2+。
其中操作①不能改为硝酸钡溶液,因硝酸盐均为易溶于水的物质,在后续过程中无法除去NO3-。
检验SO42-是否除尽可用以下方法:取滤液的上层清液加入BaCl2溶液,若无沉淀说明SO42-已除尽。
BaSO4、BaCO3均为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可在这两种物质沉淀完全后进行一次过滤即可。
答案(1)否,因为改用Ba(NO3)2会使溶液中引入新的杂质NO3-,以后操作中无法除去。
(2)取上层清液加入BaCl2溶液,若无沉淀说明SO42-己除尽(3)除去过量的Ba2+减少一次过滤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