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工业化进程特征与发展建议一.工业化发展阶段判别:《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1995~2010)》根据经典工业化理论,具体选择人均GDP、一二三产业产值比、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部门增加值的比重、人口城市化率和第一产业就业占比为基本指标,进一步根据实现工业化国家的国际经验,确定了上述各项指标在各个工业化阶段的标准值,选择阶段阈值法进行指标的无量纲化,在此基础上,用加权合成法来构造计算反映一国或者地区工业化水平和进程的综合指数(权重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根据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可以划分相应的工业化阶段。
工业化阶段可以被划分为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前期、工业化中期和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其中工业化前期、中期、后期又具体划分为前半阶段和后半阶段,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具体对应为0为前工业化时期,其中,工业化前期、中期、后期又具体划分为前半阶段和后半阶段,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具体对应为0为前工业化时期,1-16为工业化前期的前半阶段,17-33为工业化前期后半阶段,34-50为工业化中期的前半阶段,51到66为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67-83为工业化后期的前半阶段,84到99工业化后期的后半阶段,100为后工业化时期。
表一工业化不同阶段的标志值基本指标前工业化阶段(1)工业化初期(2)工业化实现阶段工业化初期(3)工业化后期(4)后工业化阶段(5)人均GDP(2010年美元)(经济发展水平)827—1654 1654-3308 3308-6615 6615-12398 12398以上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产业结构,其中A代表一次产业,I代表二次产业,S代表三次产业)A>I A>20% A<I A<20% I>S A<10% I>S A<10% I<S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比重(工业结构)20%以下20%—40% 40%-50% 50%-60% 60%以上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就业结构)60%以上45%—60% 30%—45% 10%—30% 10%以下从省级区域看,到2010年,北京、上海两个直辖市处于后工业化阶段,天津、江苏、浙江、广东处于工业化后期的后半阶段,这几个省市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工业化水平也处于全国前列。
辽宁、福建、山东、重庆、内蒙古处于工业化后期的前半阶段,与全国的工业化平均水平相当。
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地区数量最多,其中湖北、河北、青海、宁夏、江西、湖南、河南、安徽、陕西、四川、黑龙江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而广西、山西、甘肃、云南、贵州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前半阶段。
海南、西藏、新疆等三个边疆省区的工业化水平最低,仍然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后半阶段。
表二:2010年中国的工业化阶段阶段区域全国四大板块七大区域31省市区后工业化阶段(五)北京.上海工业化后期(四)后半阶段长三角(89)天津(95)江苏(87)浙江(87)广东(84)前半阶段全国(66)东部(82)东北(71)珠三角(81)环渤海(77)内蒙古(67)辽宁(81)吉林(66)福建(79)山东(75)东三省(71)重庆(69)工业化中期(三)后半阶段中部(58)西部(50)中部六省(58)大西南(51)河北(62)黑龙江(50)安徽(55)江西(57)河南(56)湖北(63)湖南(57)四川(51)陕西(54)青海(58)宁夏(58)前半阶段大西北(49)山西(47)广西(49)贵州(34)云南(41)甘肃(43)工业化前期(二)后半阶段海南(29)西藏(27)新疆(32)前半阶段前工业化阶段(一)辽宁省的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为81,67—83为工业化后期前半阶段,从指数可以看出辽宁省工业化水平即将步入工业化后期后半阶段,逐步迈向后工业化阶段。
二.中国总体工业化进程的特征:如果把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放到世界工业化史中去分析,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有什么样的特征呢?我们可以概括地讲,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化进程,是一个13亿人口大国的快速工业化,是人类历史前所未有的伟大的现代化进程。
具体而言,中国工业化进程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特征:1,中国的工业化是一个具有十几亿人口大国的工业化,中国的人口超过了所有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总和。
2.中国的工业化是一个长期,快速推进的工业化,世界上还很少有国家能够长期保持如此高的工业化速度。
3.中国的工业化是一个低成本的出口导向的工业化,几乎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能找到价廉物美的中国制造产品。
4.,中国的工业化是一个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的工业化,中国各地区工业化进程差异之大在工业史上实属罕见。
三.沈阳处于工业化后期的前半阶段的主要特征1.工业化进程进入到工业后期前半阶段,第二产业为主导,比重上升趋于放缓,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大总体上看,人均GDP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随着人均GDP的提高,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而且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近于平行增长,在工业化后期,第二产业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第二产业比重上升趋于放缓;第三产业比重波动较小,平稳发展,未来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很大的空间。
表三:沈阳市GDP及三次产业增加值比较表四:GDP增速及三产增速比较2.工业化进程进入到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沈阳大力发展新型工业。
2002年末召开的十六大提出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谓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
真正的新型工业是在信息工业基础发展起来的智能工业,一种以人脑智慧、电脑网络和物理设备为基本要素的新型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社会形态。
同时,新型工业化还倡导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新型工业化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城镇化发展,并注重人才的培养。
2011年,协同创新进入国家战略层面,引导沈阳的工业企业向产学研合作发展,高校科研机构、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产业区以及科技园的参与,通过工业科技创新平台形成了产业集群技术协同创新等新的科技创新形式。
通过对工业技术创新各要素的整合利用,加强创新系统内部各主体间的合作与联系,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工业技术创新效率,缩短研发周期,增强企业市场反应速度,提高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
3.工业化进程进入到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大量消费时代即将开启工业化水平是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及其所处阶段的重要指标,主要表现为工业产值在工农业产值中的比重以及工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同时农业产值的比重及农业人口的比重不断下降的过程!根据钱纳里当人均GDP 超过8160 美元时,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判断标准,沈阳市2010年人均GDP达到9211 美元,一方面说明沈阳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处于中上等收入发展阶段,另一方面说明沈阳市工业化水平已经进入到工业化后期的发展阶段.根据产业结构为表征的工业化进程,自2000 年以来,沈阳市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一直低于10%,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呈现波动性地上升发展并由2000 年的39%升至50.4%,,同时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由2000 54%不断下降到2010 年44..7%,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明显高于第三产业比重;就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而言,沈阳市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由2005年的21.29%降至2010年的18.55%,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由2005年的29.31%缓慢回落至2010年的28.19%,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从49.4%迅速升至2010 年的53.25%,据此可以判断出沈阳市的工业化发展进程已经进入到工业化后期的发展阶段。
根据罗斯托大众消费阶段的理论,大众消费阶段的前兆是社会关注力与资源配置会发生由偏重生产向偏重消费的历史性转折,社会的主要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和大众化服务的普及。
由于沈阳居民消费快速扩张,服务业迅速崛起,消费主导和服务推动的组合经逐渐成为新的增长动力。
以上分析表明,进入到上中等收入阶段的沈阳工业化进程已演进到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沈阳经济增长进入到了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转型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经济增长将从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驱动为主向依靠消费"投资与出口协调拉动转型!结合罗斯托的大众消费理阶段理论,沈阳将迎来居民大量消费时代,沈阳经济增长模式将进入消费需求扩张"消费能力释放的发展阶段。
4工业化进程进入到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居民生活相对富裕,发展性消费和享受型消费日益凸显沈阳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行为经历了量的消费阶段"质的消费阶段和感性消费阶段的更替演进!自2001 年以来,沈阳居民已经从温饱型到富裕型并即将过渡到享受型的发展阶段,沈阳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2001 年的0.37 波动性地降到了2010 年的0.32(如表五所示),居民消费总体上从重视生活水平的提高向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转变;从追求物质消费向追求精神消费和服务消费转变;从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向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转变。
目前,沈阳城镇居民感性消费行为日益显现,居民用于发展性消费和享受性消费支出比例不断增加,扩大消费需求已成为沈阳市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立足点。
表五:沈阳市2001-2010 年相关经济发展指标年份2001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城镇恩格尔系数0.370.370.38 0.38 0.37 0.39 0.35 0.38 0.35 0.32 人均GDP(美元/ 人)1964 2206 2485 2919 3429 4 187**** **** 7814 9211 最终消费率(%)55.855.455.846.2 44.142.1 41.1 40.439.339.9居民消费率(%)44.8145.3247.1529.5727.47 25.5525.2425.6524.76 24.1居民消费构成(%)80.3 81.884.5 64.0 62.3 60.761.463.563.060.4城镇化率(%)69.98 70.970.870.970.071.071.171.371.471.6城镇服务性消费支出比重(%)33.530.632.8 32.231.528.828.428.029.3 29.2生活消费支出占GDP 的比重46.243.942.839.739.0 36.436.939.739.135.8(%)5.工业化进程进入到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超前于工业化水平和就业结构的调整,落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
城镇化发展水平也是消费水平的体现,较高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将促进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和消费能力的提高!根据诺姆瑟城镇化的”S”规律,城镇化进程表现出阶段性发展规律,全过程呈一条被稍微拉平的“S”型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