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荷塘月色_两个英译本的对比赏析

_荷塘月色_两个英译本的对比赏析


收稿日期: 2010 - 10 - 18 作者简介: 朱燕萍,女,浙江杭州人,硕士生,研究方向为专门用途英语研究。
·122·
朱燕萍: 《荷塘月色》两个英译本的对比赏析
构完全一致,并且表意清晰,而朱译成“I like a serene and peaceful life,as much as a busy and active one: I like being in a solitude,as much as in company. ”则显得句子冗长且句式相对不那么工整。
此外,对于《荷塘月色》的名句“但热闹是它们 的,我什么也没有”,朱纯深译为“But the liveliness is theirs,I have nothing. ”,这里的蛙和蝉声表现的 是它们的生气,作者借以表现自己的心情落寞与之 对比。而王椒升却译为“their noise”,有贬义之嫌, 也没有很好 地 理 解 朱 自 清 的 意 图 所 在,随 后 的“I had nothing to it. ”也与原文有出入。
非彼“数”,并非真正地要去“数数”。王椒升译为 “Now the spot was at its noisiest,if you count the chirping of cicadas in the trees and the croaking of frogs in the water. ”非常不恰当。不如直接如朱纯 深那样将理解后的意思译出来,反而不会让人曲解 原文意思。朱译为“The most lively creatures here, for the moment,must be the cicadas in the trees and the frogs in the pond. ”则非常恰当。
需要指出的是王椒升在翻译时由于刻意追求 字字达意,反而犯了歪曲原文意思的错误。原文中 “这时候 最 热 闹 的,要 数 树 上 的 蝉 声 与 水 里 的 蛙 声。”中国人要理解这些词句并不难,因为此“数”
·123·
第6 期
郑 州 航 空 工 业 管 理 学 院 学 报( 社会科学版)
第 29 卷
在文章的结尾,朱自清引用了梁元帝的《采莲 赋》和《西洲曲》,这给译者的翻译也造成了一定的 难度。王椒升的翻译从格式上看就具有一定的美 感,而且对原文本身的理解也很到位。朱纯深的理 解当然也到位,但是他选择了用普通的文本排列, 就破坏了《采莲赋》和《西洲曲》本身作为诗歌或者 歌谣的形式美。虽然它不影响我们的理解,但是从 一定的意义上来说,朱的译本使朗朗上口的《采莲 赋》失去了其文学韵味。
《荷塘月色》两个英译本的对比赏析
朱燕萍
( 浙江工商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8)
摘 要: 文章研究了经典散文《荷塘月色》的两个英译本,即王椒升译本与朱纯深译本各自的
优点与不足,指出王译本做到了忠实原文但过于机械,朱译本做到了灵活变通,但在有
些地方有些脱离原文意思。最后指出,在翻译时,译者应做到既忠实于原文,又不能机
械照搬; 既灵活变通,又不能脱离原文。
关键词:《荷塘月色》; 王椒升译本; 朱纯深译本
中图分类号: I0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1750( 2010) 06 - 0122 - 03
一、《荷塘月色》的背景及其两种译本
二、双种译本的比较
《荷塘月色》作 为 中 国 现 代 经 典 散 文 传 世 之 作,从初中开始就被学生所熟知。经过认真阅读两 个不同的译本,并和原文对照,本人认为这两个译 本各有千秋。具体说来,文章的首尾两部分王椒升 的版本较好,而散文的主题部分,也就是朱自清先 生花了大量笔墨描写的荷塘月色的情景,朱纯深的 译本更侧重美感,较之王的版本,更为出色。
《荷塘月色》写于 1927 年 7 月的北京清华园。 此时的中国正值蒋介石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 后不久。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 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悲愤而又不满,陷入对现 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怀着这种孤独苦 闷的心情,他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散文——— 《荷塘月 色 》。 通 过 对 月 下 荷 塘 的 描 写,抒 写 作 者 在政治形势剧变之后,严酷现实重压下的苦闷、彷 徨和寂寞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以 及对未来美好自由的向往。从翻译对比的文化角 度来看,译文必须始终抓住文章的写作背景和文章 基调。两位译者都做到了这一点,尽管在选词方面 略尽不同,但都抓住了这个写作基调。
王椒升在翻译“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一句 时译成“stretch of land and sky that spread out before me seemed to belong to me”,显得过于牵强,不如朱 译成“the bit of universe seems in my possession now”更能为人接受。
谈到荷塘月色,就不得不提朱自清对比喻和拟 人手法的熟练运用,其中的语句有很多是句式工整 的平行结构。仔细品味朱纯深的译文,我们可以发 现他在运用这些修辞手法的同时,也运用了大量的 头 韵 和 尾 韵,如“here and there”,“tiny thrill ”, “leaves and lilies”,“liquid light”,“sketchy silhouette”。在平 行 结 构 方 面,原 文 中“层 层 的 叶 子 中 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 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的星 星,又如 刚 出 浴 的 美 人。”朱 将 其 译 为“Here and there,layers of leaves are dotted with white lotus blossoms,some in demure bloom,others in shy bud, like scattering pearls,or twinkling stars,or beauties just out of the bath. ”自然要比“Amid the layers of leaves white blossoms adorned the vista,some beguilingly open and others bashfully holding their petals in. Just like a string of bright pearls or stats in a blue sky,or like lovely maidens just emerging from their bath. ”更加符合英语表达习惯,且句式工整,形象 生动,韵律感十足。还有朱译版本中的“a profound sleep”和“a snatched doze”相互对应,对比“酣眠” 和“小睡”,简约达意,匀称的平衡结构增加了译文 的均衡美。
2. 中间部分翻译的比较 散文一般具有语言精练,以少胜多,思想缜密, 刻画入微,隽永含蓄,深沉有味,朴实无华,清新自 然等特点,最 显 著 特 色 是“体 物 写 志,形 散 神 聚 ”。 本文的主体部分也是最能体现散文特点的部分,通 过对荷塘月色之色、之动、之静的精辟描写,作者由 远及近、由上而下,从茂密的荷叶到多姿的荷花,由 缕缕荷香到那叶花颤动,更到那流水声声,作者独 到的描写引人入胜。文章动静结合,将花、叶、流水 赋予人格化,情景交融,如此传神的佳作,对译者来 说,文字基本功和语言能力成为考量的重要标准。 我们在翻译中不仅要追求“信、达”,更 要 侧 重 于 “雅”,也就是美感。在这点上,王椒升的译本太刻 意于追求前者,翻译过于机械化,使得译文不仅生 硬牵强,而 且 完 全 让 人 体 会 不 到 朱 自 清 的 文 学 造 诣。而朱纯深的译本读起来朗朗上口,巧妙而淋漓 尽致,不仅达意鲜明,而且生动地展现了荷塘的风 姿绰约。 原文中 运 用 了 大 量 的 叠 词,如“曲 曲 折 折 ”、 “田田”、“亭 亭”、“层 层”、“脉 脉”、“静 静”、“薄 薄”等; 还 有 大 量 的 迭 声 词,如“袅 娜”、“仿 佛”、 “渺茫”、“斑驳”等; 还有许多双声叠韵词,如“零 星”、“宛然”、“酣眠”、“均匀”等,它们的交错使用 使原文在形象美的基础上具备了音乐美和意境美。 在英文的翻译中,我们无法直接用单词或词组来表 达这些丰富的内涵,但可以用其他方式体现这样的
美感。比如朱纯深对“曲曲折折的荷塘上,弥望的 是田田的叶子”的翻译,或许我们本身都无法用言 语来解释“田 田 ”一 词 妙 在 何 处,但 通 过 他 的 翻 译 “All over this winding stretch of water,what meets the eye is a silken field of leaves. ”,我们顿觉“silken field”是如此的恰当; 而王椒升的“On the surface of the winding and twisting lotus pound floated an immense field of leaves. ”只用“immense”来修饰就没 有表达出“田田”的内涵成分。又如“荷塘的四面, 远远近近,高 高 低 低 都 是 树,而 杨 柳 最 多 ”。 朱 译 成“Around the pond,far and nest of them are willows. ”,简简单单平白 的翻 译 没 有 华 丽 的 词 汇,却 表 意 到 位,“far and near,high and low”与“远远近近,高高低低”一一 吻合。而王的译本在应该追求一一对应的翻译时 却没有做到,译文显得冗长累赘,“On all sides of lotus pond,far and near,on high ground and low, there are trees,most of them willow. ”
第 29 卷第 6 期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 年 12 月 Journal of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 Social Science Edition)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