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总需求与总供给(精)

第六章总需求与总供给(精)


6、货币工资的刚性
凯恩斯认为:货币工资具有刚性。 1)工人会对工资的下降进行抵抗,工资只能 上升,不能下降。 2)工人具有货币幻觉,只注意货币的面值, 不注意实际购买力。 工人会抵抗价格水平不变下的货币工资的下 降。但是不会抵抗货币工资不变下价格水平 的提高。虽然两种情况都会造成实际工资的 下降。
长期总供给:每个企业都实现产量最大化、平均成 本最小化,整个社会实现最优资源配置、充分就业 的情况下的总供给。 长期总供给主要取决于总的资源配置情况,因而不 取决于一般物价水平。 在长期中,会使实际工资调整到使劳动市场达到均 衡的水平。就业水平,不随着价格的变化而变动, 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状态。经济的产量水平也将位于 潜在产量、或者充分就业的水平上,不会受到价格 变动的影响。 长期总供给曲线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但一般来 说,这条垂线的准确位置是难以找到的,是不确定 的。如图所示:
5、货币量与GDP成正比
在人们的消费基金不足,而供过于求的 情况下,增发货币,增加人们的工资有 利于刺激需求,但超过限度,将引发通 货膨胀。
6、财政与总需求同方向变动
1)税收不变与市场供过于求的情况下,政 府增加购买,会刺激市场需求。但一旦过度, 政府的购买导致物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 挤占居民与企业的消费。 2)税收与总需求反方向变动。这里主要税 率、征税起征点的变化直接影响个人与企业 的收入。 3)政府转移支付与总需求同方向变动。
宏观经济学解决的根本问题是要保证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因而总需求 与总供给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问题。 总需求与总供给分析的基本框架或宏 观经济学分析的基本框架如下:
影响 总需 求的 各种 因素
总需求
货币与 通因素
失业 与充 分就 业 经济 增长 与经 济周 期
三、总供给
1、总供给 2、宏观生产函数 3、潜在(充分)就业量 4、劳动市场 5、长期总供给 6、货币工资的刚性 7、古典模型的劳动供给和需求曲线 8、凯恩斯总供给曲线 9、凯恩斯总供给曲线的特点 10、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推导 11、简化的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
1、总供给
一般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 者和政府向国内和国外提供的,供最 终消费用的产品和劳务的总和。总供 给也就是总收入,也就是GDP。 总供给主要由劳动力、生产性资本存 量和技术决定。
3、潜在(充分)就业量
潜在(充分)就业量:一个社会在现有激励 机制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参加生产时所 达到的就业量。
潜在产量,即充分就业时的产量,是现有资 本和技术水平下,经济社会的潜在就业量所 能生产的产量。
4、劳动市场
1)需求。设名义工资是W,实际工资 是W/P。劳动需求函数是:
W Nd Nd ( ) P
9、凯恩斯总供给曲线的特点
凯恩斯模型的总供给曲线,是短期总供给, 是在整个社会没有实现最大产量和充分就业 时,随着一般物价水平的提高,总供给不断 增加。存在正向变化的关系。 短期总供给与一般物价水平有关,随着一般 物价水平的提高,产量也增加,短期总供给 最终将变为长期总供给。AS曲线反映: 价格水平→实际工资供给→就业水平→投资 水平→产出水平或收入水平。
3、价格的效应
1)利率效应: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利 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 平反方向变动的现象。 2)实际余额效应:价格水平上升,使 得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及其他以货币固 定价值衡量的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 人们会变动相对贫穷,消费水平相应 减少的现象。
4.汇率与总需求反方向变动
汇率是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交换的比率,或 本国货币购买外国货币的价格,一般用直接 标价法,即与一般商品的标价相同的标价, 所以外汇市场也可以理解为特殊商品市场。 汇率下降等于本国货币升值,外币贬值,等 于外国物品与劳务降价,因而刺激国内对国 外产品的增加,即总需求的增加,反之则减 少。 所以,汇率上升,总需求下降,汇率下降, 总需求上升。
1)AD曲线是一条描述总需求达到宏观均衡 即IS=LM时,一个国家总产出水平与价格水 平之间关系的曲线。 2)AD曲线表明总产出y与价格水平P之间存 在着反向变化关系。 3)AD曲线反映了价格水平影响实际货币供 给,实际货币供给影响利率水平,利率水平 影响投资水平,投资水平影响产出水平或收 入水平这样一个复杂而迂回的传导机制。
7、总需求曲线的变动
1)沿着需求曲线的变动。假设其他因素不变, 而只有价格变动导致GDP沿着需求曲线移动; 2)AD曲线的水平移动。如果价格水平不变, 由其他原因导致总产出水平的变化,可以看 作是 AD 曲线在坐标内的水平移动。主要原因 是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3)AD曲线的旋转移动。涉及AD曲线的斜率, 表示总产出对价格水平变动的敏感程度。斜 率(绝对值)越大,总产出对价格水平变动 的反应越迟钝。反之,则越敏感。影响AD曲 线斜率的主要因素是d、k、h、b等参数。
第六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
一、总需求 二、影响总需求变动的因素 三、总供给 四、总供给的变动
一、总需求
1、鸟瞰宏观总量分析 2、总需求的定义 3、总需求曲线的简单推导 4、总需求曲线图示 5、总需求函数(AD)曲线的推导 6、AD曲线的经济含义 7、总需求曲线的变动 8、扩张性财政政策对AD的影响
1、鸟瞰宏观总量分析
2、宏观生产函数
1)宏观生产函数是指总量生产函数,是整 个国民经济的生产函数,表示总量投入和总 产出之间的关系。 2)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使用总量意义的 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 y = f ( N, K) N为整个经济的就业水平,就业量。K为整个 社会的资本存量。
3)进一步分析
由于资本存量很大,新投资流量在短期内对 于资本存量的影响很有限,在分析宏观经济 波动问题时,可以把资本存量作为外生变量 处理,将K作为常数处理: y = f ( N, K) 该函数表明:一定技术水平和资本存量下, 经济社会的产出取决于就业量。 该函数的特点:总产出随着就业量的增加而 增加,但是随着总就业量的增加,总产出按 照递减的比率增加。下图。
四、总供给的变动
1、凯恩斯主义对经济波动的解释 2、影响总供给的因素 3、AS曲线的变动 4、总供给曲线的三种情况 5、宏观经济均衡的三种含义 6、宏观经济均衡的三种情况 7、短期总供给变动的影响 8、常规总供给曲线下总需求的移动 9、总供给曲线移动的效应
7、国外收入与本国总需求同方向变动
主要可以增加本国的出口以及旅游、教 育等需求。 中国是一个大国,目前人均GNP是800美 元,如果增加到2000美元,将大大刺激 周边国家的经济。
8、预期的未来利润与GDP成正比 投资增加,而投资中大约三分之一是 用于发放工资的,因而消费基金增加, 总需求增加。 人口与总需求同方向变动。
货币量是居民与企业所持有的通货、银 行存款和在其他金融机构存款的总量。 实际货币量是建立在货币的实际购买力 基础上的货币量: 实际货币量=名义货币量(1-通货膨胀 率 )。 物价与实际货币量成反比,物价与总需 求成反比,因而实际货币量与总需求成 正比。
2.利率与总需求反方向变动
低利率→储蓄↓ → 消费需求↑ 。 高利率则相反。 低利率→企业增加贷款,投资需求↑。 高利率则相反。
3、总需求曲线的简单推导
1)价格总水平为P0时,均衡的总支出 =总收入=y0,这样首先确定一个总 需求点A。 2)价格水平变动,如从P0上升到P1。 假设其他要素不变,价格上升导致消 费支出、投资支出下降,总支出下降 =总收入=y1,是新的均衡收入B点。 3)两点连线。得到总需求曲线。
AE
450 线
8、凯恩斯总供给曲线
1)如果均衡的实际工资和充分就业已知。只 要低于实际工资,如物价水平下降,劳动供 给必然小于充分就业均衡点。 2)当物价水平逐渐上升时,就业量随之增加, 直到充分就业均衡为止。 3)物价水平下降,就业也在下降。不同的物 价水平有不同的就业量。不同的就业量,对 应着不同的国民收入水平。因为:y=f(N, K)。对此作图,得到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如 下图。
2)利用生产函数图,就业量和国民收入的关 系。
总产出 y = f (N) ( y’﹥0 )
3)利用450线,将国民收入由横轴变为纵轴。 4)找到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的关系。
总产出 y = f ( P,w,N ) ( dY/dP﹥0 ).如图所示。
11、简化的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
1)进一步简化。把该曲线的向左下方倾斜的 部分当作一条水平线。作为倾斜部分的近似 值。由垂直好水平线组成的“反L”曲线。 2)意义:在到达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以前, 经济社会大致能够以不变的价格水平,提供 任何数量的国民收入,而在达到最大国民收 入y0之后,不论价格水平被提高到何种程度, 该社会的国民收入不会增长,可能出现通货 膨胀。 3)主要是在萧条时,存在大量闲置不用的劳 动力好资本设备。国民收入增长时,劳动力 货币工资和物价水平保持不变。下图。
A
B
y1 P
y0
y
P1 P0
B A
y1
y0
y
总需求曲线的简单推导
4、总需求曲线图示
总需求曲线与微观意义的需求曲线基 本相同。 总需求与一般物价水平反方向变动。 曲线形状如下:
P
Y=AD=GNP
5. 总需求函数(AD)曲线的推导
1)IS r=(a+e)/d - (1-b)y/d 2)LM r=ky/h - m/h 以前假定物价水平P=1,即M=m;若P≠1,则 M=Pm,或m=M/P;LM曲线为: 3) r= ky /h - M/(Ph)代入:
7、古典模型的劳动供给和需求
1)劳动供求的均衡点是N0、W/P0(实际劳动供给和实际 工资)。假设货币工资不变,是W。 2)价格水平上涨到P1时。实际工资下降到W/P1。此时的 劳动供求状况是:工资水平太低,需求>供给,差额 是E1F1。厂商会提高工资获得更多的劳动。而劳动者 不会拒绝。所以货币工资迅速上升到原来的实际工资 水平W/P0。之后,不再上涨,就业量为N0。所以物价水 平上涨,不影响劳动供求的均衡,总是N0 。 3)假设价格水平下降到P2。实际工资上涨到W/P2。劳动 供给>需求,差额E2F2为失业者数量。由于实际工资太 高,厂商只能雇佣N2数量的劳动。此时货币工资不可 能降低,以实现就业均衡。所以实际工资只能上升到 W/P2。导致就业不均衡。图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