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中的意外意外中的收获
——课堂生成资源开发例谈
面对课堂中的意外,教师常见的反应有三:置之不理、束手无策、懊恼不已。
在这部分教师眼里,课堂意外就意味着教学效果不好,教学设计不到位。
为了减少意外的发生,他们千方百计地把课“做”得又圆又满,不容许学生有出错的余地。
其实,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非预设性教学”已成为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的特征。
新理念下的课堂是鲜活的,随机生成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是真实的生活经历。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不应该有花架子,不应该有装腔作势,不应该有矫情表演,有的是学生实实在在地学,教师真真实实地教。
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固然好,意料不到的课堂意外也是正常的。
当面对无法回避的课堂意外时,我们应该对它有正确的认识,把产生的意外及时纳入预设的教学当中,及时抓住学生的质疑,捕捉课堂生成资源,从而使课堂上的意外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和财富。
本文围绕物理课程生成性资源的捕捉与开发,从不同的课例中选了几个案例,试图在操作层面上作一些探索。
片段一灵感,在“意外”中迸发
《磁铁》教学片段:
师磁铁有几个磁极?
生有南北两个磁极。
师磁极间有怎样的相互作用规律?
生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老师拿出一根没有标明磁极的磁铁)
师用今天的知识你能帮助老师判断这块磁铁的磁极吗?
(坐在后排的小张同学不等老师“点将”就自告奋勇地冲了上去。
)
(老师把手中的磁铁递给他,但是老师放手太快了,他没有拿住,磁铁掉在地上,断了。
说来也凑巧,刚好从红蓝中间断开。
)
生1 (爱起哄):老师,你的磁铁南北极分家了,一块只有南极,一块只有北极。
生哈哈……(其他同学一听这话也哄堂大笑起来。
)
师(举起两块磁铁):磁铁断了以后,真的是南北分家吗?
(有的孩子点头,有的孩子摇头,还有的不知所措。
) 师我们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做实验!
师好,请小张同学用刚才的规律来辨别断的磁铁的南北极!
(只见他将断的磁铁的一端(红色的)与完好无缺的磁铁(标明磁极)的南极接近,吸在一起,又与北极接近却不能相吸。
)
生这块红磁铁断的那端变成了南极。
师你再用蓝磁铁(同学们认为只有南极)试一试。
(小张继续实验,发现蓝磁铁断的一端是北极。
)
生(议论纷纷)奇怪,这磁铁摔断后居然能长出南北极。
生2 我不相信,再用别的方法实验。
师给你一根细线,你来做实验。
(他兴高采烈地走上讲台,用线系在断磁铁的中间,等它静止后,果然又指南北了。
)
生2 真的呀,有点像蚯蚓,断了头长头,断了尾能长尾!
师多么形象的比喻呀,老师为你们的发言而喝彩。
(就在老师点头的同时,又有学生举手)
生3如果把磁铁再连接在一起,南极会变吗?
(老师真的没有想到学生如此善于思考,兴奋地邀请他来为大家演示。
他小心地将断开处接近。
)
生3 老师,它们又吸在一起了。
(同学们睁大眼睛看着,他又将注明南北极的磁铁的一端接近断磁铁的两端)
生哈,断磁铁合在一起,南北极不变。
这是个典型的课堂意外,教师教学设计中根本就没有预料到这样事情的发生,但上课老师抓住了这个课堂动态生成的资源,凭借自己的教学机智捕捉到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金钥匙”,及时进行课堂调控,“生成”出了令老师意外又惊喜的见解,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主动积极的实验探索中得到培养。
片段二认知,在“意外”中深化
《温度计》的教学片段:
师前面我们学过了温度计的使用,今天学习用温度计来测量热水的温度。
(学生们十分高兴,各组纷纷实验)
(不一会儿,有位学生喊起来)
生不对了,不对了,水银柱下降了,水银柱下降了!
(这一喊也惊动了其他组的同学。
此时,我没发表任何见解)
师大家继续观察。
(过了一会儿,刚才那位同学又喊起来)
生降下去的水银柱又缓缓地上升了!
(此时我没有急忙讲明原因,特意安排时间让学生分析刚才实验中的意外情况。
)
师怎样解释实验中出现的现象?
(学生议论纷纷)
生当温度计刚浸入热水时,可能外层的玻璃首先受热膨胀而增大玻璃管的容积,所以水银柱下降;过一会儿,等玻璃管内的水银也受热膨胀,
液柱才又上升。
生如果将温度计浸入冷水中又会怎样呢?
师问得好!
生老师,你再提供点冷水,让我们做做看!
(老师提供了冷水,学生纷纷实验)
(不一会儿,有学生喊起来)
生水银柱上升了,水银柱上升了!
(又有学生喊起来)
生水银柱又下降了,又下降了!
(顿时间教室里一片欢腾,各自都为自己的发现而高兴)
师你们的观察很仔细,分析很准确!
通过对这意外问题的讨论,学生对物体的热胀冷缩的认识内容更加丰富了,不但没影响教学效果,还让学生得到了意外的收获。
课堂意外的发生总是具有偶然性。
教师提醒学生留意意外情况,捕捉课堂意外的发生,发现其中的奥秘,挖掘探究的深度,往往能使学生获得独特的感悟。
教师应抓住无意课堂中产生的动态生成的资源,推进课堂向更深层发展。
总之,“动态生成”是指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即时生成的资源,面对“活”起来的课堂,怎样有效地开发课堂生成的资源,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捕捉、判断、选择、组织的意识与能力;是运用和提升教育智慧的体现。
对于学生所呈现的动态生成资源的可能性,我们也无法估计,也没有一定的解决方法可套用,但我想,我们只有以放开的心态,不断学习,不断尝试,不断反思,理智地对待每一个课堂生成的资源,才能推进和促进教学的“过程生成”。
课堂教学应该是真实自然的,不必刻意去求顺、求纯、求完美。
一旦出现意外,我们应该以坦然的心态去对待,积极思考对策,合理解决和利用,只有这样,课堂才是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教学活动才是最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