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朴三物汤厚朴三物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厚朴20—24g 枳实15g 大黄12g上3味,以水1200ml,先煮二味,取500ml,再下大黄,煮取300m1,温服lOOml,大便泄即停服。
(功效]行气除满。
(主治)主证:腹胀满疼痛,大便不通,无矢气,舌红苔黄,脉滑有力,或沉实.副证:心烦尿赤。
(临证加减)1.伴有胁肋疼痛明显者,加川楝子、延胡索,以增其疏肝止痛行气之力。
2.腹窜痛,攻冲不定,加木香、乌药、沉香、郁金,以助理气止痛之功。
3。
腹胀痛而引少腹睾丸者,加橘核、荔枝核、小茴香等,以温化少腹之气。
4.腹痛而肠鸣者,加陈皮、香附、大腹皮,以行气止痛。
5.本方治疗肠梗阻:本组患者临床表现均以腹痛、腹胀、呕吐、便秘四大症状为主。
药用厚朴35g,枳实30g,生大黄30g。
肠腑气滞加莱菔子30g;气滞血瘀加桃仁8g,丹参15g,赤芍工0g;热结阳明加芒硝30g;寒凝肠腑加附片9g,细辛3g;蛔虫梗阻肠道加槟榔lOg,川楝子12g,花椒3g;食滞胃肠,加山楂9g,麦芽lOg,莱菔子20g。
[湖北中医杂志,1984,cl,:2+]6。
本方加味治疗小儿中毒性肠麻痹;药用厚朴、桃仁各5—8g,枳实4—6g,生大黄4—8g(后下),丹参3~lOg,红花3"---6g。
气虚加党参、黄芪;阴虚津亏加玄参、麦冬、生地;大便次数增多去大黄。
此为6一12个月小儿剂量。
每日工剂,水煎分3—6次口服或鼻饲,一般2—3剂即可奏效。
[浙江中医杂志,1988,clO,:446]7.试谈张仲景对大黄的运用:张仲景在《伤寒》、<<金匮》中,用大黄的方剂达30首之多。
可归纳为:和血祛瘀,如桃核承气汤等;攻下热结,如三承气汤;消气止痛,如厚朴三物汤;和解散痞,如大黄黄连泻心汤;清热退黄,如茵陈蒿汤等;降气止呕,如大黄甘草汤;温通寒积,如大黄附子细辛汤;消饮逐水,如大陷胸汤;荡实止利,如大承气汤;泻火凉血,如泻心汤。
《本经》论述大黄的作用是下血破症,荡涤肠胃,调中化食,而张仲景认为,大黄走血分祛瘀,行气分消胀;下肠胃之宿食,利肝胆之湿热;止血热之吐衄,化无形之痞满;上可止呕,下可止利;可缓可峻,能温能清,超过了《本经》运用范围.同时,由于配伍的差异,剂量的大小,煎煮方法之不同,大黄也有不同的作用。
[浙江中医杂志,1980,11《12,:5603(原文} 痛而闭。
者,厚朴三物汤主之.(11) 厚朴三物汤方:、厚朴八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以利为度.(词语注解] ①闭:此处指大便不通。
(经义阐释] 本条论述胀重于积的腹满证治。
“痛而闭”,指腹部胀满疼痛且大便秘结不通。
《脉经>>中本条作“腹满痛”,可知本方证以腹部胀满疼痛为主。
其病机当为实热内结,气滞不行,而且气滞重于积滞,临床上常见脉沉实有力,舌苔黄厚.治疗以厚朴三物汤行气通下。
本方与厚朴七物汤均以厚朴为君,可见二方证都有气机壅滞,腹部胀满的主要表现。
但厚朴七物汤证见腹满发热脉浮数,表里同病且以里证为急,故用桂枝去芍药合厚朴三物汤以行气通里兼和营卫。
本方证因无表邪,仅以腹满胀痛便闭为主证,故治疗也较单纯,用厚朴三物汤通腑泄满。
(方药评析) 本方以厚朴为君,重用厚朴和枳实以行气除满止痛,用大黄通便以畅通腑气。
本方与小承气汤药味相同,但用量不同,主治也就有差别。
本方重用厚朴,由小承气汤证三两加至八两,枳实由三枚加至五枚,可知其治疗重点在于行气。
小承气汤重用大黄,重在通便行滞,尤在泾所说:“承气意在荡实,故君大黄;三物意在行气,故君厚朴。
”可谓要言不繁。
但是,厚朴三物汤中并未减轻大黄用量。
可知本方通便泻下之力也不轻,据本方的煮服法,大黄后下,且药后“以利为度”,通腑有助于行气。
此如陈灵石在《金匮方歌括》中指出的:“必先通便,便通则肠胃畅而腑脏气通,通则不痛也。
”厚朴三物汤与小承气汤比较表┏━━━━━━━━━┳━━━━━━━━━━━━━━━━━━┳━━━━━━━━━━━━━━━━━━┓┃ 药物组成与用量┃厚朴八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厚朴二两大黄四两枳实三枚┃┣━━━━━━━━━╋━━━━━━━━━━━━━━━━━━╋━━━━━━━━━━━━━━━━━━┫┃ ┃腹部胀痛,部位偏于中上,大便不通,┃便秘,腹胀满,潮热,谵语,或下利,┃┃ 适应症┃脉沉实有力,舌苔黄厚┃苔黄,脉实┃┃ ┃实热内结,气滞不通┃实热内结,腑气不行┃┣━━━━━━━━━╋━━━━━━━━━━━━━━━━━━╋━━━━━━━━━━━━━━━━━━┫┃ 功效┃行气除满止痛┃泄热导滞通便┃┗━━━━━━━━━┻━━━━━━━━━━━━━━━━━━┻━━━━━━━━━━━━━━━━━━┛(文献选录} 周禹载(扬俊):此又言痛之实证也。
闭者,气已滞也,塞也。
经曰:通因塞用,此之谓也。
于是以小承气通之,乃易其名为三物汤者,盖小承气君大黄以一倍,三物汤君厚朴以一倍者,知承气之行,行在中下也;三物之行,因其闭在中上也。
绎此可启悟于无穷矣。
(《金匮玉函经二注》)陈修园(念祖):以上厚朴七物汤,以其发热,尚有表邪也;今腹痛而不发热,止是大便闭者,为内实气滞之证也。
通则不痛,以厚朴三物汤主之。
(《金匮要略浅注》)高汉峙(学山):此及下条,当从上文作一节。
盖腹中寒气之证治,上文已完。
此又因上文之证,旁及风寒入腹而化热者,与下卷十六篇吐衄门病人面无血色一条同例。
金匮之省笔,多用此法,细读前后三条之文气自见。
言下利里虚,固宜大温大补如彼。
若雷鸣等症全具,其人痛而便闭者,则又以气不下通,而实热之邪势由上逆,故见种种急切之候也。
厚朴降气,枳实泻气,大黄下气,则闭者下通,而诸症自息,岂止痛止云乎哉。
(《高注金匮要略》) .(临床应用) (1)治疗肠梗阻有报道用厚朴三物汤加减治疗肠梗阻130例,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全部住院治疗。
其中女性57例,男性73例;年龄最大53岁,最小16岁,发病最长6年,最短1天;单纯性肠梗阻104例,占80%,绞窄性26例,占20%;其中低位性肠梗阻64例,占49.2%,高位性肠梗阻66例,占50.7%;完全性肠梗阻55例,占43。
3%,不完全性肠梗阻75例,占57.6%;粘连性肠梗阻76例,占58.4%,扭转及其它54例,占41。
5%,周围白细胞总数及中性增高97例,占74。
6%,正常33例,占25.4%。
诊断依据:临床见腹痛、腹胀、呕吐及便闭四大症状。
检查,腹部可见蠕动波或肠型,肠鸣音亢进或减弱。
脉弦紧或滑,舌苔白薄或黄燥,舌质红绛或光亮。
X线显示肠腔内气体,主位或侧位可见多个液平面及气腰肠袢;见空肠粘膜环皱襞显示,鱼骨刺状,或见结肠显示袋状型.方药组成与用法:组成:采用《金匮》厚朴三物汤。
药用:厚朴35g,枳实30g,生大黄20g。
1. 肠腑气滞加莱菔子30g,2.气滞血瘀加桃仁8g,丹参15g,赤芍lOg;3.热结阳明加芒硝30g,4.寒凝肠腑加附片9g,细辛3g;5.蛔虫梗阻肠道加槟榔lOg,川楝子12g,花椒3g;6.食滞胃肠加山楂9g,麦芽lOg,莱菔子20g。
用法:每剂加水500ml,煎成200ml,2次分服。
为防止呕吐,一次量在一小时内分次口服,成人日服2—3剂。
高位性肠梗阻呕吐频繁,可置胃管抽空胃内容物,然后将药液由胃管注入。
.疗效观察疗效标准:①临床治愈:排气排便,呕吐停止,腹胀腹痛消失。
②显效:排气排便,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但遇其他因素诱发(粘连性肠梗阻)。
⑧无效:服药后24小时不能排气排便。
治疗结果:临床治愈98例(占75。
3%),显效13例(占10%),无效19例(占14.6%),总有效率为85.3%。
..从上表可见,狭窄性高位性肠梗阻疗效欠佳,粘连性肠梗阻复发率高。
典型病例:陈××,男,18岁。
住院号:80一1042.腹痛两天未有排便,今晨起腹痛加剧,频繁呕吐褐色液体,急诊收治入院。
查体温:38.9~C,脉率92次/分,血压lOO/70mmHg,痛苦面容,被动体位,扪按腹部可见痛性包块,腹膜刺激征明显,有移动性浊音,腹胀不对称,右侧腹痛较左侧为剧,肠鸣音消失,舌质绛,脉细涩。
实验室检查;Hbll.5克,白血球13800/mm。
,中性85%,淋巴20%。
X线提示:空肠(粘膜皱壁呈鱼刺状排列)移至右下腹,回肠(呈管状)移至左上腹。
肠管广泛积气,有多个气液平面.诊断为绞窄性肠梗阻(完全性)。
证属瘀血阻滞肠腑,治拟化瘀通下:厚朴35克,枳实25克,大黄18克,桃仁1O克,莱菔子25克,赤芍12克,芒硝9克(冲)。
煎服两剂,四小时后已转气,六小时后排咖啡色黑便两次,腹痛减轻,能转动起立。
继用原方去桃仁、芒硝加丹参续服两剂,诸症悉除,痊愈出院。
(2)治疗肠麻痹,据报导以厚朴三物汤加味治疗小儿中毒性肠麻痹28例,取得了较好疗效.(附23例对照组)临床资料:治疗组:28例中,男17例,女11例。
年龄:7天一19个月,其中新生儿13例,小于6个月的幼婴占9例。
喂养史:母乳5例,混合u例,人工12例。
原发病:新生儿肺炎8例,支气管肺炎1l例,脐炎6例,肠炎4例,菌痢和化脓性脑膜炎各l例,败血症7例,Ⅱ一Ⅲ度营养不良8例。
对照组:23例中,男13例,女10例。
年龄:8天一16个月,其中新生儿儿例,小于6个月的幼婴占8例。
喂养史:母乳4例,混合8例,人工11例。
原发病:新生儿肺炎7例,支气管肺炎9例,脐炎6例,肠炎3例,化脓性脑膜炎2例,败血症7例,Ⅱ一Ⅲ度营养不良7例。
全部病例均在原发病的基础上,出现迅速发生的显著腹胀,肠鸣音明显减弱或消失,X线检查可见全部肠道均匀胀气,37/51例(所占病例数/两组病例总数,下同)肠腔内见有多个不典型液平面。
同时有不同程度非喷射性呕吐,32/51例吐出大便样物,大便次数明显减少或闭止,精神萎靡不振,吃奶明显减少或拒乳。
治疗方法治疗组。
用厚朴三物汤加味为基本方,药用厚朴、桃仁各5—8g,枳实4—6g,生大黄4—8g(后下),丹参6—10g,红花3—6g。
1.气虚者加党参4—6g,黄芪6~10g;2.阴虚津亏者,加玄参、麦冬各4—6g,生地3—5g。
3.大便次数增多后,去生大黄.以上剂量适用于6一12个月小儿。
临床可按年龄及体质情况作适当增减。
每日一剂,水煎分3—6次口服或鼻饲,一般2—3剂即可奏效。
对照组:采用禁食、胃肠减压、肛管排气以及血管活性药物酚妥拉明0。
5一lmg/(kg。
次),日2—4次,静滴或静推;新斯的明0.05-0。
06mg /(kg.次),肌注;少量肥皂水(20.4)或盐水(3%)灌肠。
治疗结果:治疗组:24例痊愈(经治3天内呕吐腹胀消失,精神明显好转,肠鸣音恢复正常,X线检查示肠胀气明显减轻,液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