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节生物学的探究方法

第三节生物学的探究方法


B. 巴斯德
C. 施莱登
D.
2. 巴斯德认为,肉汤变酸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并证明这些
微生物来自空气,他成功的关键是( B )
A. 运气好
B. 动脑设计了曲颈瓶
C. 观察时认真
D. 实验用具好看
3.下列属于对照实验中的一组对照的是( D )
A.低温和干燥
B.低温和潮湿
C.高温和干燥
D.低温和室温
4.探究过程中需要( D )
A.实验法
B.观察法
C.调查法和测量法
D.以上多种方法灵活运用
5.对实验结果认识正确的是( D ) A.实验结果不一定与假设一致,但实验结论一定支持假设 B.实验结果一定与假设一致,实验结论一定支持假设 C.有时实验没有结果 D.实验结果不一定与假设一致,实验结论也不一定支持假设
你来试试!
6、小明在地上发现了蚯蚓。请你与小明一起
探究的常用方法
甲 观察法
乙 实验法
丙 测量法
丁 调查法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生 物 学
1.探究的基本过程
制订计划 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
探 究
表达交流
方 法 2.探究的常用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
调查法等
1. 肉汤变酸是由微生物引起的,这些微生物来自于空气。
这一假设的成立是由( B )证明的
A. 达尔文
使鲜美的肉汤变质的微生物,是来 自于空气,还是来自于肉汤自身?
观点之一: 来自于肉汤自身。
×
观点之二: 来自于空气。

提出的问题:使肉汤变质的微生物来自于空气吗? 作出的假设:使肉汤变质的微生物来自于空气。
制定计划: 实施计划:
曲颈瓶的妙处是: 只进空气,不进微生物
得出结论:使肉汤变质的微生物来自于空气。
鲜美的肉汤放置久了,?会
使肉汤变酸。
微生物
体验探究过 程
肉汤里的微生物来自于哪里? (讨论探究方案的制提出问题)
观点之一:
观点之二:
来自于肉汤自身。 来自于空气。
伟大的“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 经过不懈探究,终于给出了圆满解释。
资料卡片:巴氏消毒法
低热消毒也称巴氏消毒,是利用低于100℃的温度 对物品进行消毒。能够杀死繁殖型微生物,包括常见 致病菌,而又最大限度保持食品结构及营养素,温度 范围为60℃~95℃。多用于鲜奶、啤酒、酱油、某些 饮料等的杀菌。包括63℃ 30分钟的传统巴氏消毒法和 72℃~95℃ 10秒~30秒的高温瞬间巴氏消毒法,后者 生产效率高,杀菌效果相同。
巴斯德的观点是:使鲜美的肉汤 变质的微生物来自于空气。(作出假设)
B A
煮沸:杀死其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
空气+微生物
只进空气,不进微生物
A
B
两个瓶口都是敞开的,与外界相通
几天后
A
(对照组)
出现了微生物, 肉汤浑浊变质
B
(实验组)
没有微生物 不变质
对照很重要!
空气+微生物
B
把B曲颈瓶的长颈打断,使瓶口能竖直 接触空气,不久,肉汤也浑浊变质了。
史上最伟大的100个发现之一 巴 斯 德 在 展 示 他 的 实 验
巴斯德怎样证明细菌存在于空气中?
学习目标: 1、分析和讨论“巴斯德实验”过程,概述
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和研究方法。 2、明确控制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3、体验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世
界的重要途径之一,并注重多种探究方法在 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A.a组为实验组,b组为对照组 B.向a、b中喷入等量敌草隆,再置于同一恒 温箱中培养相同时间 C.检测敌草隆消失的情况,预计a组敌草隆 含量不变,b组的全部消失 D.只用砂土,实验效果不如几种典型土壤混 合后的好
表达交流:

提出问题
前提

作出假设

制定计划
关键
基 本
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
填词
( 关键 )
( 前提 )
1 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 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是探究成功
的__前__提_____。
2 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则是探
究成功的_关_键_______ 。
变量
科学实验中,能够变化的条件或因素称为变 量。 1、在实验过程中,往往只选择一个变量进行研 究。 2、为验证这个变量对研究对象的影响,需要设 计对照 实验。 3、在对照实验中,除了已选择的变量外,其他 条件应完全相同。
探究一下,蚯蚓到底是喜欢明亮还是喜欢黑暗?
1 提出问题:
2 做出假设: 3 制定计划: 4 实施计划: 5 得出结论: 6 表达交流:
7、为掌握我市水产养殖的现状,某研究小组先 后到寿光、寒亭、昌邑等地,考察了解养殖场, 走访相关养殖人员。这种生物学研究方法是(C)
A.实验法 B.观察法 C.调查法 D.测量法 8、为了解土壤微生物是否能分解农药,并尽快 得出实验结论,有人用某农药进行实验。取等量 砂土分装于相同的两容器中,a组高压灭菌,b组 不灭菌,下列有关事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