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药集团中诺药业(石家庄)有限公司302车间三楼隧道烘箱性能确认方案ZNYY/JB/YZ/F3/342/E00起草人:起草日期:验证领导小组组长:批准日期:目录一引言 (3)1 概述 (3)2 目的 (3)二验证准备 (4)1 验证人员及职责 (4)2 引用文件 (4)3 培训 (5)4 仪器、仪表及其校验 (5)三验证实施 (5)1 相关条件的确认 (5)2 验证步骤 (6)3 验证合格标准 (11)四偏差分析及变更 (11)五验证结论及评价 (11)六附录及附表 (12)302车间三楼隧道烘箱性能确认方案一引言1 概述:302车间为青霉素类粉针剂生产车间,三楼现有C线和D线两条生产线,洗瓶岗位各安装一台隧道烘箱,分别是由济宁高新区康达自动化设备厂生产的KDSD-Ⅱ型隧道烘箱(设备编号为30207017)和上海华东制药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H-GMS-A型隧道烘箱(设备编号为30207018),用于清洁后的西林瓶的干燥、灭菌和冷却。
这两条生产线可以适应多种规格西林瓶的干燥灭菌,包括7ml模制瓶、7ml管制瓶、10ml管制瓶、10ml模制瓶、12ml 模制瓶(仅D线有)、15ml模制瓶(仅D线有)、18ml模制瓶、20ml模制瓶等几种西林瓶的生产,高度从40.8毫米至58毫米。
本设备采用远红外石英加热管作为热源,连续进行干燥灭菌,不锈钢网带连续传送。
具体分布情况见示意图如下,其中干燥灭菌部分分为预热段—灭菌段Ⅰ、灭菌段Ⅱ—保温三个加热段,均为上加热,加热管均匀分布,C线预热段12根、灭菌段Ⅰ20根、灭菌段Ⅱ18根、保温段12根,共62根加热管; D线预热段9根、灭菌段Ⅰ18根、灭菌段Ⅱ15根、保温段6根,共48根加热管。
冷却段部分由耐高温百级层流高效过滤器将空气净化后对西林瓶进行冷却。
热辐射隧道烘箱干燥灭菌整台设备安装在生产线洗瓶十万级洁净区内,其前端与洗瓶机相连,后端设在万级洁净室内。
西林瓶从洗涤洁净至进入烘箱、从烘箱出口至万级洁净室内接瓶转盘均在100级层流保护下进行,保证清洁灭菌后的西林瓶没有再次污染的可能。
同时设备运行状态能在触摸屏上动态显示,直观了解机组运行情况,并有自动记录和打印各主要运行参数的功能。
此设备验证为周期性再验证。
2 目的:2.1 确认隧道烘箱和无菌室之间气流平衡,箱体内部空气洁净度达到百级标准。
2.2 确认烘箱运行正常,热分布均一性以及灭菌除热原性都能满足粉针生产需要。
2.3 通过西林瓶水分、出口温度等参数测试,确认烘箱对西林瓶烘干和冷却性能可信。
二验证准备:1 验证人员及职责1.1 车间技术人员负责起草验证方案,以及验证方案具体实施及结果记录。
1.2 质量管理部负责监督车间严格按照验证方案和所依据文件规定的方法和标准实施验证程序的执行。
1.3 设备技改部计量部门和车间点检员负责相关仪器、仪表的校验。
1.4 车间组织操作人员进行验证项目的具体实施,验证完毕,对最终结果进行评价。
1.5 验证小组成员及分工:2 引用文件3 培训验证方案编写完毕,由相关部门负责人审核,方案批准后由起草人或副组长对验证实施过程中涉及到的操作人员进行验证方案的培训,以保证验证的顺利进行。
三验证实施1 相关条件的确认:1.1 确认空调系统、超声波洗瓶机正常运转,各仪器、仪表在有效期内。
确认人/日期:确认人/日期:2 验证步骤2.1 设备性能确认:(PQ)2.1.1 箱体内尘埃粒子、风速的检测按照《洁净室高效过滤器风速和换气次数测试操作标准》和《洁净室尘埃粒子数、沉降菌检测操作标准》规定的方法测试箱体内部冷却段尘埃粒子数和层流风速,必须达到100级标准,测试结果记录在附表1《尘埃粒子测试记录》及附表2《风速测试记录》。
标准:结论:测试人/日期:2.1.2 箱体内部气流平衡的确认隧道烘箱风机正常运转,送、回风风机运行频率及排风阀开度,使万级洁净室相对于箱体内部呈相对正压,以防止隧道烘箱停止运行时空气倒灌污染万级洁净室,但压差不能太大,以不影响隧道烘箱灭菌段温度稳定为准(温度显示没有大幅度下降);箱体内部相对于外部环境呈相对正压,以保证灭菌和冷却段均不出现污染空气从房间倒灌进入箱体内部污染西林瓶。
调式方法:调节进风风机的频率和排风风阀。
测试方法:用长丝线悬挂的方法进行测试,丝线偏向风压小的方向,同时记录各段风压表数值。
标准:万级洁净室相对于隧道烘箱箱体内部呈相对正压,箱体内部相对于外部环境呈相对正压。
确认人/日期:2.1.3 隧道烘箱内部洁净度的确定操作人员按照《隧道烘箱的清洁规程》中规定的方法和程序,用绸布丝光毛巾和纯化水擦拭隧道烘箱和加热管及箱体内部,用超声波发生器和纯化水清洗网带,清洗完毕,风机正常运转30分钟以后,质检人员按照《隧道烘箱可见异物检测操作标准》加倍取甘油双碟4个,编号1~4,在澄明度检测仪下检查洁净度,无毛色点后横向均匀放在隧道烘箱网带上,上盖倒扣放在下盖一边,以低于正常生产的网带速度开启隧道烘箱(不能加热),在出瓶间内将甘油碟扣好,在澄明度检测仪下检查甘油双碟洁净度,此过程重复三次。
标准:隧道烘箱内部洁净度合格标准:金属屑、玻璃屑、长度或最大粒径超过2mm的纤毛或块状物等明显外来可见异物不得检出,其它可见异物≤2个/皿。
否则继续进行清洁,直至检测结果合格。
检测结果记入附表3《隧道烘箱洁净度检测结果记录》。
结论:测试人/日期:2.1.4 满载热分布验证满载热分布验证采用生产使用的7ml最小西林瓶规格和最大20ml西林瓶规格,以确认隧道烘箱最小和最大西林瓶规格情况下的干燥灭菌效果及工艺条件。
2.1.4.1 7ml西林瓶的满载热分布验证方法:用3个Pt—100铂电阻作为测温探头,操作人员按照《洗瓶岗位操作标准》规定的程序和工艺用水洗涤7ml西林瓶,以最大装载量在网带上装满,以规定的隧道烘箱运行工艺条件进行实际温度测试,每隔30s记录1次温度。
在网带左、中、右三个位置连续测定3次,最边上探头位置距离链条挡板5cm。
如果测试结果不符合标准则对风系统、铂电阻位置、加热段温度设定等相关条件进行调整,重新进行验证,直至符合工艺要求,并确定烘箱内最冷点位置。
测试结果记录在附表4《隧道烘箱温度试验记录》。
探头分布位置如图下所示::探头分布:网带走向隧道烘箱技术参数设定范围:2.1.4.2 20ml西林瓶的满载热分布验证方法:操作人员按照《洗瓶岗位操作标准》规定的程序和工艺用水洗涤20ml西林瓶,以最大装载量在网带上装满,进行隧道烘箱满载温度测试,测试方法和探头分布图同2.1.4.1,记录测试温度。
此测试重复三次。
标准:(1)各测试点的温度大于320℃,持续时间不小于5分钟;(2)灭菌段各点温度均匀度在±15℃之内。
结论:评价人/日期:2.1.5 微生物致死和细菌内毒素挑战性实验 2.1.5.1 微生物致死实验:方法:将黑色变种枯草芽孢杆菌菌片装入洁净干燥的西林瓶内,压上铝盖(注意不扣胶塞),在铝盖上编号A n1—A n5每次用5支,均匀分布在网带的同一水平位置上,其中一支位于隧道烘箱的最冷点(由满载热分布测试结果确定),工艺条件分别随7ml 西林瓶和20ml 西林瓶干燥灭菌后,在无菌条件下取出放入专用红色枯黑培养基中,于37℃培养48小时后观察结果,不得有菌生长,然后继续培养至7天后,观察培养结果,不得有菌产生表示灭菌完全,同时做阳性及空白对照。
以上过程重复三次,必须全部合格。
培养结果记录在附表5《生物指示剂挑战性试验记录》。
生物指示剂情况:灭菌后枯草黑色变种芽孢杆菌菌片无菌检验报告附后。
标准:枯草芽孢杆菌菌片经隧道烘箱灭菌后菌片完全无菌;枯黑培养基继续保持澄清红色为阴性记录为“-”,变黄色混浊为阳性记录为“+” 结论:评价人/日期:2.1.5.2 细菌内毒素实验:方法:细菌内毒素指示剂玻璃瓶放在培养皿内,每皿1支,每次用5支,在培养皿上编号B n1—B n5,对照B 0,放在培养皿内,均匀分布在网带的同一水平位置上,其中一支位于隧道烘箱的最冷点(由满载热分布测试结果确定),和2.1.5.1实验同时进行,取出后由质控部做细菌内毒素实验并出具结果。
以上过程重复三次,必须全部合格。
如有不合格,则必须查找原因再进行测试,直至合格。
生物指示剂情况:检测报告附验证报告中标准:细菌内毒素经隧道烘箱灭菌后测定 其含量与实验前下降3个对数单位以上。
结论:评价人/日期:2.1.6 灭菌后西林瓶无菌检查:此验证实验和2.1.5实验同时进行。
2.1.6.1 无菌检查所需培养基的制备:实验前质检人员按照配方进行液体培养基的制备:配方:蛋白胨:10g;氯化钠:5g;牛肉膏:3g。
配制:加纯化水1000ml溶解过滤,灌装在试管内,盖上橡胶塞,于121℃、30min灭菌后,放在30~35℃的培养箱中培养48小时后,不显浑浊可以使用。
配制操作人:配制时间:2.1.6.2 无菌检查:将灭菌后的西林瓶分前(A)、中(B)、后(C)三个时间段,操作人员在隧道烘箱出口随机用灭菌后的镊子夹取灭菌后7ml西林瓶,放在液体培养基中,盖上塞子,在30~35℃的温度下进行培养,检查西林瓶的灭菌效果。
每次取5支,编号Bn1—Bn5,重复三次,记录检查结果。
同时做镊子的无菌检查。
检查20ml西林瓶时,用镊子夹取西林瓶,将液体培养基倒入西林瓶内,扣上灭菌后的胶塞,压盖后进行培养,同时做胶塞的无菌检查。
取出四支,两支接种10~100个/ml的金黄色葡萄球菌1ml做为该批实验用培养基的阳性对照,两支做为空白对照。
标准:培养基变浑浊为长菌记为“+”,培养基试管保持清亮为未长菌记为“-”。
注意:阳性未长菌或阴性长菌整个实验无效。
结果记录见附表6《灭菌后西林瓶无菌检查》。
结论:评价人/日期:2.1.7 西林瓶干燥效果确认:对同一网带西林瓶分别取前(A)、中(B)、后(C)三个时间西林瓶水分测试,每次两组,测试方法依据《灭菌后西林瓶、胶塞、铝盖质量检测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此过程重复三次。
具体方法为:从隧道烘箱出口处取样,每个位置每次取数支西林瓶(7ml西林瓶取12支、20ml西林瓶取6支)分为两组,每个西林瓶规格重复三次,置于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称重(W1),恒温干燥箱中180℃、30min干燥后,取出置于干燥器中冷却30分钟,称重(W2),则每支西林瓶水分重:西林瓶水分(mg/支)= W1—W2nn=6(7ml西林瓶)、3(20ml西林瓶)ZNYY/JB/YZ/F3/342/E00 10/12结果记录见附表7《小瓶水份测定原始记录》。
标准:西林瓶干燥后水分≤0.8mg/支(7ml)、≤1.6mg/支(20ml)。
结论:评价人/日期:2.1.8 西林瓶可见异物的检查:方法:由岗位质监员在隧道烘箱出口处夹取灭菌后西林瓶,每网带分别取前(A)、中(B)、后(C)三个时间段灭菌后西林瓶各12支,编号Cn1—Cn12,共计36支,按照《灭菌后西林瓶、胶塞、铝盖质量检测操作规程》在澄明度检测仪下对西林瓶可见异物进行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