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一轮复习全球气候变化同步测试题

高考一轮复习全球气候变化同步测试题

高考一轮复习全球气候变化同步测试题
一、选择题
商丘位于河南东部,地处黄淮平原腹地,介于114°49′E~116°39′E、33°43′N~34°52′N之间。

下图为商丘地区1971~2019年气温、降水量和日照变化统计图。

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区1971~2019年气候
A.趋向于暖湿化 B.趋向于冷湿化
C.趋向于暖干化 D.趋向于冷干化
2.该地区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农作物是
A.玉米 B.水稻 C.甜菜 D.甘蔗
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报告中指出,1880年至2019年期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了0.85摄氏度。

1901年至2019年期间平均海平面升高19厘米,图1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据此完成3~4题。

3.根据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判断地表平均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
A.B增强 B.E增强 C.G增强 D.K增强
4.为解决材料中所述问题,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A.夏季调低空调的温度 B.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C.开发可再生能源 D.保护并扩大雨林面积
2019年11月23日华沙气候大会达成协议后闭幕,碳排放仍是本次大会的主议题。

据此回答5~6题。

5.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相关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阻挡了地面长波辐射 B.二氧化碳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C.二氧化碳强烈反射地面短波辐射 D.二氧化碳强烈吸收太阳短波辐射
6.就全球气温升高导致今后100年内地球环境的潜在后果,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山地0℃等温线高度将上移 B.全球将普遍变得干旱
C.森林带将向两极推移 D.海平面将上升
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全球变暖可以提高光合作用速率和水分利用率,对小麦、水稻、大麦、豆类等C3作物助长作用显著,增产达10%~50%。

然而,这种助长作用,受植物呼吸作用、土壤养分和水分供应、固氮作用、植物生长阶段、作物质量等因素变化的制约,这些因素的变化很可能抵消二氧化碳增加的助长作用。

下图为中国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单位面积采暖降温年耗电总量变化距平百分率分布图(1986~2019年)。

据此回答7~9题。

7.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对区域农业的影响是
①我国香蕉、菠萝等作物范围北扩②中纬度地区农业受益,但世界粮食总产量下降③巴西主要糖料作物定会迎来大幅度增产④植物病虫害爆发率提高,病虫害范围扩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当前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对区域能源消耗、工业生产的影响是
A.我国居住建筑单位面积采暖降温年耗电总量普遍降低
B.北美五大湖区域居民居单位面积采暖降温年耗电量明显增加
C.节水节能技术、耐高温耐干旱的培育等技术市场扩大
D.工业活动承受到越来越多政策性压力和税收负担
9.人类控制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是
A.减少能源的使用 B.提高能源利用率
C.加快常规能源的开发 D.实现经济全球化
图甲为某区域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气候要素变化图,图乙为气候变化影响该区域农作物生
产图。

读图完成10~11题。

10.该区域可能位于我国以下省级行政区中的
A.晋 B.贵 C.甘 D.吉
11.关于气候变化对该区域农业生产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粮食总产量下降 B.春小麦分布的海拔降低,种植范围缩小
C.农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D.玉米种植的海拔升高,种植范围扩大
二、综合题
12.读北冰洋冰面范围变化图,回答问题。

⑴北冰洋冰面范围这种变化趋势产生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⑵北冰洋冰面这种变化趋势对沿海地区可能带来的危害有哪些?
⑶北冰洋冰面这种变化趋势却有利于缩减北美和亚欧大陆东西岸航运的的时间和成本,为什么?
⑷为抑制气候变暖的趋势,我国实现本世纪中叶碳排放的目标,请你从能源开发和利用的角度献计献策。

1.A
2.A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该地的日照曲线呈下降趋势,气温和降水曲线呈波状上升状态,说明气温趋于暖湿化。

第2题,该地处于黄淮平原地区,属于暖温带,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玉米;水稻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南地区,该地种植水稻的面积较小,不是主要作物;甜菜属于中温带作物,本地区很少种植;甘蔗是亚热带、热带作物,该地区不种值甘蔗;故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为玉米。

3.C 4.A
【解析】
第3题,大气的保温作用主要是通过大气逆辐射来实现,结合图示即可得出正确结论。

第4题,夏季调低空调温度,但其仍然消耗能源的前提下,排放温室气体,加剧温室效应,是不可取的。

5.B
6.B
【解析】
第5题,材料中“碳排放仍是本次大会的议题”,说明气候变暖与二氧化碳有关,二氧化碳能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

第6题,全球气温升高,使有些地区降水增加,如多数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加,变得湿润;但是也导致某些地区减少,加上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导致这些地区更加干旱;所以全球气温升高,全球普遍变得干旱是不正确的。

7.D 8.C 9.B
【解析】
第7题,全球气候变暖,一般来说,全球变暖会使中纬度地区农业受损,高纬度地区农业受益,但是高纬度地区耕地面积有限,增加的产量不足以补偿中纬度地区减少的产量,因而世界粒食产量总体上会下降,故②选项错误。

巴西主要糖料作物是甘蔗,不属于全球变暖增产明显的C3作物;并且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全球变暖的助长作用,受多种因素变化的制约,并不一定使其增产,故③选项错误。

第8题,图中显示,全球变暖使我国大部分区域居住建筑单位面积采暖降温耗电量明显降低、少部分较低纬度地区略有增加。

气候变化对五大湖区域居民年耗电量的影响应该类似于我国较高纬度地区,年耗电总量降低。

全球变暖可使那些产生大量温室气体的工业活动承受到越来越多的政策性压力和税收负担,而使节水节能技术、耐高温耐干旱的培育等技术得到政策
鼓励,获得广阔的市场。

第9题,提高能源利用率,可减少能源的利用,进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利用能源量将增加,故A、D错误;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应加快的是新能源的开发,故C错误。

10.C 11.D
【解析】
第10题,结合左图知,该省年降水量较少,且其农作物主要分布于温带,很可能位于我国非季风区,根据选择项即可得出结论。

第11题,该省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有升有降低,难以推知其总产量变化;气候要素的变化会影响农作物分布,但不能影响农业结构;由于该省气温升高,农作物种植海拔会升高。

12.【解析】
第(1)题,图中显示北冰洋2019年冰面范围比多年冰层覆盖平均界线大幅度缩小,显示了全球变暖现象还会持续。

其原因主要从人为因素分析,从排放温室气体和毁林两方面来分析。

第(2)题,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的影响从淹没、灾害、港口等方面来分析。

第(3)题,北冰洋冰面减少,有利于通航,从北美到亚欧大陆东西岸的航运通过纬度较高的北冰洋航道,使路程缩短,从而节省能源和时间。

第(4)题,可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变能源结构两个角度归纳。

【答案】⑴世界气温处在波动上升时期;人类对化石能源的大规模使用,向大气排放的温室气体不断增多。

⑵部分沿海地区被淹没;地下水位升高,导致土壤盐渍化,影响农业生产;港口设备和海岸建筑物被损坏,影响航运;沿海水产业会被影响。

(合理即可)
⑶开拓北冰洋航线,缩短北美和亚欧大陆东西岸航程。

⑷①发展并推广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②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使用新能源;③积极发展高效、洁净、低碳排放的煤炭利用技术,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