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优秀课件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优秀课件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要素间保持协调一致
①、地理要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生物、 ②、交换过程: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 ③、整体性:相互制约、相互联系
④、太阳能在各要素之间的传递 太阳能因为植物光合作用保存在植物体内并转换成了化学能,植
物作为动物的食物将化学能传递给动物并保存在动物体内,植物与动 物在呼吸的过程自中然消地耗理了环热境量要,素将间化的学物能质变交成换热示能意释放到环境中。
2.图中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整体性特征
B.区域性特征
C.差异性特征
D.不稳定性特征
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图1),回答l—2题.
1.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定的是 A.地壳上升 B.水源减少 C.气候变干 D.物质沉积
2.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 映了自然环境的 A.整体性 B.差异性 C.稳定性 D.脆弱性
③.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自然环境,还
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影响。
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对下游影响
下游河道淤积,泄洪能力降低
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增大。 下游河床抬高,地下水位升高, 容易发生土壤盐渍化。
以练促记
(2012·上海卷)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海洋与大气之间进行着大量且复杂的水、热交换,对地理环 境产生深刻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就是大气、海洋相互作用而导 致地理环境发生变化的典型。
说明厄尔尼诺形成发展过程,并据此概述大气圈、水圈、生 物圈的相互作用。
解析:根据所学的知识可知,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是由于 东南信风减弱,太平洋南赤道暖流也相应减弱,太平洋向西流动 的暖性海水明显减少,甚至出现东流。这一异常现象,一方面导 致南美洲太平洋沿岸上升流减弱或停止,另一方面使太平洋表层 海水温度升高导致浮游生物骤减、鱼类与鸟类大量死亡;热带太 平洋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升高,上升气流活跃,降水增多,引发洪 涝灾害;而热带太平洋西岸地区因暖性海水减弱,表层水温相对 下降,下沉气流活跃,降水减少,导致旱灾。厄尔尼诺的形成发 展说明,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是相互作用的,大气环流的改变, 引起洋流的变化,而洋流的改变,表层海水温度的变化,又反作 用于大气圈,引起降水异常,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厄尔尼诺的形成发展说明,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是相互 作用的,大气环流的改变,引起洋流的变化,从而导致海洋生 态系统的破坏;而洋流的改变,表层海水温度的变化,又反作 用于大气圈,引起降水异常。
(2011年高考福建卷)37.(37分)图14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
森林植被破坏
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它 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干扰的自然要 素。读下图完成1~2题。
修建水库



湖泊周围 降水增多
蒸腾加强
1.图中I、Ⅱ、Ⅲ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①土壤水增多 ②库区蒸发量增大 ③植被覆盖率增大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③① DD.①③②
气候
水文
土壤
生物(植被)
地整体性的表现
②牵一发 而动全身
①具有统一的 演化过程
表现
③一个区域环境的变 化会影响到其他地区
问题:请你描述滦南的自然地理环境
▪ 1、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冷夏热,降水集中 夏季且多暴雨。
▪ 2、位于华北平原,地形平坦 ▪ 3、土层深厚,土质肥沃,以棕壤为主 ▪ 4、植被主要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 5、河流较少,径流量不大
峡谷平均深度达1600m,R河中 上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500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 般不足100mm,甲国在R河干 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 引水工程,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 市和工农业的发展。
(1)R河大峡谷呈现出现谷 底荒漠、北壁林木苍翠、南壁植 物稀少的景观,分别说明其成因。 (7分)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
考纲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考情预测
1、考查内容: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和自然带的分布是常 考点。 2、命题方式:以区域图为背景,结合图文资料,考查地域分异规 律和自然带。以景观图为背景,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考查能力:根据局部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考查读图分析 、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用整体性观点观点分析问题,是对知识 迁移运用能力的考查。
①地理环境各要素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并且在景观上力求保持一致
我国西北地区
读下图,回答1~2题。
1、该图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A.整体性特征 B.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 C. 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 D.垂直地带性规律
答案:A 点拨:该图反映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关系。
2、下列叙述中,属于P环节的是 A.降水多集中夏季—河流有夏汛 B.植被破坏严重一易形成红色沙漠 C.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 D.山区坡陡—河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答案:C 点拨:P环节反映气候对土壤的影响,在亚热带季风气 候下,气候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红壤发育,土壤 有机质含量低。
②、某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⑴、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 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破坏森林 与植树种草引发不同的环境效应) ⑵ 、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 理要素中,人类活动比较容易导致生物发 生变化
答案:厄尔尼诺现象严重的年份,东南信风减弱,太平洋 南赤道暖流也相应减弱,太平洋中、东部向西流动的暖性海水 明显减少,甚至东流。这一异常现象,一方面导致南美太平洋 沿岸海水上涌减弱或停止,水中营养物质大量减少;另一方面 使太平洋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升高。由于南美太平洋沿岸温度升 高和海水营养物质减少,导致浮游生物骤减、鱼类与鸟类大量 死亡。同时,表层海水温度的变化对热带太平洋东西两岸的气 候带来严重影响。热带太平洋东岸地区因海水温度升高,上升 气流活跃,降水增多,引发洪涝灾害;而热带太平洋西岸地区 因暖性海水减弱,表层海水温度相对下降,下沉气流活跃,降 水减少,导致旱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