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讲解)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讲解)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考纲解读考点提示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复习建议了解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掌握自然带的三种地带性规律;了解世界某些区域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知识清单一、自然地理要素及其作用1.自然地理要素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_______ 、土壤、_____ 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 ______ 共同构成的一个____ 。

2.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途径:水循环、生物循环、____________ 等过程。

3.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1)改变成分;(2)制约_____________ 的化学成分及状态;(3)参与____ 岩的形成、风化,促进_______ 的形成。

4.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1)生产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______________ 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________ 作用;(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 ______ 和___ 的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_______ 的能力。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_______ 的演化过程:(1)各地理要素每时每刻都在 ________ ;(2)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______ 的,一个要素的演化 _____ 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要素的________ 会导致其他_____ 及整个____ 状态的改变。

三、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1)影响因素是,形成基础是。

(2)分异规律: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__________ 变化的方向,由_____ 到____ 作有规律的更替。

(3)表现:a.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带有_______ 带、_____ 带、 __ 带.b.中纬度地区受____ 影响,大陆东岸、大陆西岸和大陆内部自然带不同。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1)影响因素是_____ ,形成基础是 ____ 。

(2)分异规律:平行于_______ 方向延伸,垂直于方向更替。

(3)表现:地区表现极为明显,从沿海向内陆植被呈现出森林带、________________ 、_____ 的有规律变化。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1)影响因素是_____ ,形成基础是 ____ 。

(2)分异规律:自然景观随的变化呈现出分布规律。

(3)表现:山麓与______ 一致,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较 _________ 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地带谱相似。

4.非地带性规律(1)影响因素:____ 、和 ________ 。

(2)分布特点:无地带性规律。

参考答案:一、地貌水影响整体岩石圈物质循环大气水沉积土壤有机光合物质能量稳定二、统一演化统一影响变化要素地理环境三、太阳辐射热量纬度赤道两极苔原针叶林热带雨林海陆分布海陆分布水分海岸线海岸线中纬度草原带荒漠带海拔水热状况海拔垂直水平带高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考点聚焦地理环境的概念气候、水文、土壤、地貌、生物这些要素构成了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经人类活动在所形成的建筑物、道路、工厂、农业生产等构成了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存在于人类社会周围的自然界,人文地理环境是人类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上改造形成的、与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内在的联系。

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叠加在一起就是综合的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概念: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陆地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关系图示例题1林线是指高海拔山地的森林分布上限。

下图为根据我国各地山地监测数据以及气象资料模拟的林线高度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它地区。

其主要原因是()A .纬度低,气温较高B.太阳辐射强,气湿高C.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D.西南季风影响显著,水热条件好2.乙地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其主要原因是()A .冷空气下沉,河谷气温低B .地势低平,降水较少C.冻土发育,排水不畅 D .位于背风坡,气候干燥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具体涉及到地形、气候、水文要素对植被的影响,“林线”要结合以学知识不难理解,本质就是海拔对植被分布的影响,山麓温度越高,林线越高,山麓温度越低,林线越低,山麓温度主要受纬度、大气环流、海洋沿岸洋流等的影响。

第1 题,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受西南季风影响显著,热量相对丰富,带来丰沛的降水,水热条件好,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而其他地区不易受到西南季风的影响,故答案为D。

第2 题,乙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寒冷,河谷和平地冻土发育,排水不畅,涝渍现象严重,不利于森林的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地下水顺地势向下流,不易出现涝渍现象,所以乙地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故答案为C。

答案:1. D 2. C例题2下图为R 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R 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600m 。

R 河中下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500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mm。

甲国在R 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

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 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

解析: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揭示了构成环境的各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故某一要素的变化必然引起其他各要素的变化。

答案: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荒漠化加剧,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迁移,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

水循环、生物循环、地壳物质循环的比较如下表所示:水循环生物循环地壳物质循环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从岩浆到各类岩石,再到新岩浆的过程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吸收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变质、重熔再生物质循环简图能量变换太阳能、重力能太阳能→化学能→ 热能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塑造地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能量传输功能生产功能平衡功能含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表形态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①表现: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以保证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②案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典型例题】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

这一地表过程是()A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解析:石灰岩广布地区容易发生岩石溶蚀;该区域溶洞、地下暗河发育,地表水缺乏,导致土地生产力退化;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可能还会加剧这一现象答案:C【典型例题】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3000平方千米,100 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 年完全干涸。

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

20 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 倍。

(1)指出自A 地至B 地地势的变化,并说明理由。

(8 分)(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

(10 分)(3)简述罗布泊的干涸对干旱区流域开发的启示。

(12 分)解析:本题以罗布泊水面变化为背景,考查地势特征、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

第(1)问:地势与湖面面积(湖岸线进退)变化相关,结合图中湖岸线变化判断即可。

第(2)问:首先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然后结合河流水量与三角洲之间的关系判断即可。

第(3)问:从环境的整体性和可持续发展角度结合干旱区区域特征综合分析。

答案:(1)地势逐渐降低。

自A 地至B 地湖岸线由老到新,湖面逐渐萎缩,老湖岸线海拔高,新湖岸线海拔低。

(也可根据水流方向或湖盆地势特点判断)(2)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注入罗布泊的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显著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

(3)充分考虑流域地理环境整体性,因地制宜进行综合开发。

统筹上、中、下游用水,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关系;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和资源开发规模。

调整产业结构,节约和合理利用水资源。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不同地区,由于纬度和海陆位置不同,热量、水分组合不同,植被和土壤类型发生变化,形成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陆地上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地带性规律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体现为:三种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是自赤道向两极的递变规律,受纬度差异带来的热量差异主导。

经度地带性是自沿海向内陆的递变规律,受海陆位置不同带来的水分差异主导。

垂直地带性是自山麓至山顶的递变规律,受海拔高度变化带来的水热变化主导。

关于垂直地带性基带:山脚(麓)的自然带,反映山所在地的温度带垂直带谱:山脚至山顶的自然带分布。

一座山垂直带谱的多少由纬度、海拔决定。

通常情况下,北半球:同类自然带南坡高于北坡;南半球:同类自然带北坡高于南坡。

非地带性 地形、洋流、海陆分布等影响对陆地自然带和气候的对应分析(北半球为例)【典型例题】 例题 1有文献表述: “地带性就是地球形状和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 产生有规律的分异 ”。

按此理解。

下列景观变化属于地带性的是( )A. 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 —— 草原— —荒漠景观B. 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 —— 草甸— — 寒漠景观C. 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 —— 草原— —荒漠景观D.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解析: 文献表述的地带性属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而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 ——草原——荒漠景观, 属于此规律; 而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 —— 草甸 ——寒漠景观,属于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 —— 草原 ——荒漠景观, 属于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 漠—— 绿洲景观,属于非地带性规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