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1.填空题15个共15分2.选择题5个共10分3.名词解释5个共25分4.简答题3个共30分5.论述题一个20分填空题选择题1.中国现代文学分期1917~1927 第一个十年(20年代文学也叫五四文学)1928~1937.6 第二个十年(30年代文学)1937.7~1949.9 第三个十年(40年代文学)2.周作人20年代早期文学观点:独立美与无形功利3.胡适的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4.丁西林的戏剧创作特点①独特的戏剧观念,着意于对世态人情的含有温情的微讽,追求和谐、互补和相对的合理性。

②对“欺骗”、朦胧与多义的嗜爱。

③别出心裁的结构。

他的喜剧通常采用“二元三人”模式。

④机智、简洁、幽默的戏剧语言。

5.孙犁和《白洋淀》白洋淀纪事之一是《芦花荡》,白洋淀纪事之二是《荷花淀》,《白洋淀纪事》是孙犁的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小说6.曹禺的《雷雨》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中国文学史上被称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面旗帜,中国话剧史上的里程碑式著作7.中国诗歌会的代表人物:蒲风、穆牧天、任钧(森堡)、杨骚8.郁达夫的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代表作品:《沉伦》代表作品: 《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茑萝行》《迟桂花》《马缨花开的时候》《怀鲁迅》《薄奠》9.郭沫若的六大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10.文学革命的标志(胡适与陈独秀发表的一篇文章):《新青年》分别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11.鲁迅《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故事新编》的写作手法以及涉及这三部小说的细节①地位: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②《故事新编》的写作特点:依据古籍和容纳现代;不是“将古人写得更死”而是将古人写活;运用“油滑”的手段,在穿插性的喜剧人物身上,赋予现代化的细节。

③细节:现实题材作品集《呐喊》《彷徨》,历史题材作品集《故事新编》。

《呐喊》包括《狂人日记》和《社戏》,《彷徨》包括《祝福》《离婚》《伤逝》;《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共8篇:《补天》(不周山)《奔月》《铸剑》(眉间尺)《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12.许地山的代表作品,代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以及创作特点代表作品:《缀网劳蛛》尚洁:独立、有个性的女性形象。

她是一个基督徒,具有博爱的宗教精神。

与世无争、处变不惊,淡然从容、宽容大度。

同时具有一种悲剧色彩。

长孙可望:小气、自私、狭隘。

《命命鸟》敏明和加陵《商人妇》惜官苦乐无别的达观信念,既有沉稳坚毅的积极面,也有某种消极面。

创作特点:1.馥郁清新的南国风情与异域色彩 2.浓厚的宗教氛围和气息3.情节上都贯穿着一条爱情的线索4.对人生苦难的坚韧对抗13.冯文炳笔名以及代表作品,田汉的主要戏剧作品冯文炳笔名‘废名’代表作品《竹林的故事》、《桃园》、《枣》、《莫须有先生传》、《桥》田汉代表作品:《梵峨嶙与蔷薇》《灵光》《新教子》《新桃花扇》《咖啡店之夜》《名优之死》《获虎之夜》《苏州夜话》《湖上的悲剧》《古潭的声音》《南归》《梅雨》《回春之曲》14.巴金《家》中的主要人物(包括性格特点)高老太爷是这个封建大家族的最高统治者、至尊和权威,其专横、衰老和腐朽觉新是一个能清醒认识自己的悲剧命运却又怯于行动的“多余人”,是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典型。

作揖主义觉民是一个个性主义者,他的思想和行为都留下了五四时期青年人从觉醒到反抗的发展趋向。

唯一的胜利者觉慧作为封建专制的叛逆者,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典型,他热情、叛逆,具有追求的精神,是五四时期受新思潮冲击的激进青年的代表。

15.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施蜇存、刘呐鸥、穆时英、叶灵风、黑婴、禾金16.沙汀的“三记”:《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17.艾青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土地和太阳18.中国新诗派(九叶诗派)的代表诗人: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辛笛、杭约赫、陈敬容、唐祈、唐湜19.湖畔诗社的代表诗人(4个):应修人潘谟华冯雪峰汪静之20.汉园三诗人: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21.《狂人日记》的主题: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迫害22.《祝福》小说的思想和人物思想: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人物:祥林嫂、鲁四老爷、柳妈、四婶、短工、卫老婆子、庙祝23.新月派前期“三美”主张是谁提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提出:闻一多内容: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24.以“丰收成灾”为主题的小说:茅盾《春蚕》《秋收》《残冬》叶紫《丰收》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25.巴金《爱情三部曲》和《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26.陈白尘的戏剧《岁寒图》的主要人物:肺科专家黎竹荪27.沈从文的主要散文集(两部)和他的代表小说散文集: 《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记胡也频》代表小说:《边城》《长河》《萧萧》《八骏图》28.《四世同堂》的主要人物和性格特点祁老人:北京老派市民的典型。

怯懦、回避政治与一切纷争、把人分为尊卑贵贱、按照祖传的礼教习俗办事、讲究体面与排场、奉行“和气生财”的人生哲学;勇敢地站起来捍卫人的尊严和民族的尊严。

祁瑞宣:比较年轻的老派市民形象。

优柔寡断、软弱忍从、正直善良,祁氏大家族的长孙、受过现代的教育、有爱国心、有某些现代意识。

他身上体现着衰老的北京文化在现代新思潮冲击下产生的矛盾与困扰。

祁瑞丰:洋派青年、粗俗势力、追求洋式生活情调、新潮而又浅薄、洋味中还带有汉奸的味道。

钱默吟:战前“闭门饮酒栽花”,“以苟安懒散为和平”;战后爆发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力量:杀身成仁的民族骨气和操守。

天佑太太、韵梅:这两个普通的家庭主妇,民族危难降临的时候挺身而出,坚毅沉着,忘我地成为独立支撑的大柱。

29.萧红《呼兰河传》的主题: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

30.郭沫若的主要诗集:《女神》、《长春集》、《星空》、《潮汐集》、《骆驼集》、《东风集》、《百花齐放》、《新华颂》、《迎春曲》、《雷电颂》二、名词解释(多)年代代表诗人代表思想期刊代表作品1.新格律诗是五四以后出现的新诗中不同于自由诗、但又有别于传统诗体、没有固定格律的格律诗体。

新格律诗派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提倡格律诗,主张诗歌的色彩美和意境美,讲究文辞修饰,追求炼字炼意。

新格律诗讲究三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

2.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于北京成立。

发起人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孙伏园、蒋百里、朱希祖、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叶绍均、王统照、许地山等12人。

他们强调文学对人生、社会的意义,反对消遣、游戏的文学。

所以他们又被称为是“为人生”的艺术派。

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3.乡土小说“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

代表作品《菊英的出嫁》《黄金》,主要作家有:许杰、王鲁彦、许钦文、台静农、彭家煌、黎锦明、废名、蹇先艾等。

4.七月诗派40年代以胡风主编的《七月》《希望》等为中心而形成的诗歌团体,代表诗人有鲁藜、绿原、阿垅、牛汉、曾卓等。

在创作上主张高扬主体的现实主义原则;强调艺术性而不作唯美的追求,要求诗人在生活斗争中去发现诗意,创造诗美;语言上表现出口语化的散文美。

5.零余者"零余者",亦称“多余的人”或“多余人”,即"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他们是遭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

这些"零余者"同现实社会往往势不两立,宁愿贫困自戕,也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他们痛骂世道浇漓,或以种种变态行为来表示反抗。

6.人的文学人的文学就是人道主义文学;肯定自然人性、赋予人生活本能美善品格。

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7.文明新戏1906年中国留日学生在东京组织成立了春柳社,主张新派演艺,以语言和动作感人,当时称为文明戏或新戏。

是最早对中国现代话剧艺术进行自觉探讨与试验创建的剧社,《茶花女》8.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为“左联”。

出席会议的有鲁迅、冯雪峰、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阳翰笙等四十余人。

选出左联七常委,通过了左联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鲁迅在会上做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讲话。

左联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组建的第一个全国性文学团体。

重要刊物有《拓荒者》、《萌芽月刊》、《北斗》、《文学周报》、《文学导报》、《文学》半月刊等9.九叶诗派在4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一个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诗歌流派。

以《诗创造》和《中国新诗》等刊物为主要阵地,以校园诗人为主体,主要诗人有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

这个诗派过去被称为“现代诗派”或“新现代诗派”,1981年九人出版《九叶集》而得名。

10.语丝文体指以1924年创刊的《语丝》为核心聚在一起的作家群落,他们逐渐形成了任意而谈、无所顾忌的风格和短小犀利富有俏皮语音和讽刺意味的语丝文体,代表作家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冯文炳、孙伏园等,主要刊物有《语丝》周刊。

11.孤岛文学指1937年11月上海四周沦陷到1942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的四年零一个月的时间里,一部分作家在“孤岛”上海的英法等国租界里从事的文学活动,称为“孤岛文学”。

主要作家有张爱玲、苏青等,代表作品有于伶的《夜上海》、阿英历史剧《明末遗恨》等。

12.主观战斗精神胡风理论的核心命题是“主观战斗精神”,主观战斗精神的的内涵是:创作主体需要在客观对象的活的表现中熔铸自己的同感的肯定或反感的否定,而客观对象也会以其真实性来促成修改、甚至推翻作家的上述认识。

这个“相生相克”的动态过程的结果就是新的艺术世界的诞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