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报告XXX国土资源局二○○九年七月目录洛阳市XXX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报告洛阳市XXX第二次土地调查外业工作从2008年10月至2009年12月,数据库建设工作从2009年1月至2009年2月28日,经过6个月的不懈努力工程现已全部结束,特编写本数据库建设技术报告,对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实施过程、技术方法、技术管理等工作进行全面的总结。
1.建库概述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及《江苏省第二次土地调查总体方案》的要求,按照《XXX第二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的具体方法,进行洛阳市XXX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工程,根据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的要求,建立洛阳市XXX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
数据库建库目的和任务第二次土地农村调查目的是全面查清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并对调查成果实行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土地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调查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通过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建立集影像、图形、地类、面积、权属和基本农田、后备资源为一体的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立规范化、信息化、城乡一体化的土地管理体系,为我局实现高效、准确的动态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奠定基础,为用途管制、农用地转用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为城市建设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及制订土地利用计划提供依据。
洛阳市XXX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的任务是建立洛阳市XXX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包括基础地理、土地利用、土地权属、基本农田、后备资源等内容,集图形、图像、属性、表格和文档资料等数据为一体的、互联共享的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
数据库建设依据GB/T 226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13923-2006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 13989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 16820-1997地图学术语;GB/T 17798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GB/T 19231土地基本术语;GB/T 21010-200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CH/T 1007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元数据;TD/T 1014-2007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6-2003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TD/T 1026-2007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2.数据库总体设计数据库逻辑结构洛阳市XXX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由应用数据库和元数据组成。
应用数据库由空间数据库、非空间数据库组成,元数据由矢量数据元数据、数字正射影像(DOM)元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DEM)元数据等组成。
数据库逻辑结构见图1。
数据库内容数据库内容和分层的依据是《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数据库主要内容如下:(1)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包括定位基础、行政区、行政界线、地貌等;(2)土地利用数据:包括地类图斑、线状地物、地类界线等;(3)土地权属数据:包括宗地、界址线、界址点等;(4)基本农田数据: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片、基本农田保护块、基本农田保护图斑等;(5)DOM数据:包括1:10000数字正射影像(DOM)(6)土地专项调查统计数据:包括工业、基础设施、金融商业服务、开发园区、房地产用地数据。
(7)专题图数据:具有地图的符号化数据特征,并能快速显示的专题图数据,主要包括标准分幅土地利用图。
(7)元数据:包括土地调查数据库元数据。
数据库技术指标2.3.1数学基础(1)坐标系: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2)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3)地图投影: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4)分带方式:按3°分带,中央子午线114°。
2.3.2分幅和编号采用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具体参见《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13989)。
2.3.3土地利用分类土地利用分类采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按《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1014-2007)中的规定对《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中05、06、07、08、09一级类和103、121二级类进行归并。
2.3.4数据组织及格式数据组织采用空间数据库存储方式:提供了对地理数据的定义和描述,实现了对地理数据的存储和组织,并进行高效的操作和查询。
提供了与标准的空间数据交换格式的转换接口,方便成果的汇交与共享。
3.数据库建设的主要步骤洛阳市XXX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主要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建库准备:主要包括建库方案制定、人员准备、数据源准备、软硬件准备、管理制度建立等;第二阶段为数据采集与处理:主要包括基础地理、土地利用、土地权属、基本农田等各要素的采集、编辑、处理和检查等;第三阶段为数据入库:主要包括变化数据更新、数据格式转换、属性处理、基本农田上图、后备资源上图、面积计算等;第四阶段为数据库检查:主要包括数据分层及表结构、数据拓扑关系、属性完整和正确、图层要素的完整性、数据库逻辑结构等第五阶段为成果汇交:主要包括数据成果、文字成果、图件成果和表格成果的汇交。
4.准备工作方案制定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数据库建设方案,主要包括数据库建设的目标任务、方法、技术路线、组织管理、进度安排及各阶段工作目标等内容。
人员准备人员准备主要包括人员分工和技术培训等工作。
参加洛阳市XXX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的具体人员主要包括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专业质量检查员和作业员等。
项目负责人主要负责数据库建设项目的组织管理工作;技术负责人负责数据库建设项目的技术管理工作;专业质量检查员主要负责实施质量管理制度,对审核内容进行质量检查;作业员是具体的建库工作人员。
XXX第二次土地调查办公室技术负责人对建库人员进行统一技术培训。
软硬件准备软件准备软件主要包括操作系统、GIS软件、数据库管理软件等,洛阳市XXX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选择了如下软件:软件分类软件选型数据库管理系统Oracle 9i 企业版GIS开发平台服务端开发:ArcGIS Engine客户端开发:ArcGIS Engine/ArcIMS 数据库引擎:ArcSDE for Oracle 9iGIS客户端运行平台ArcGIS Engine Runtime建库平台苍穹农村土地调查信息管理系统4.3.2硬件准备硬件平台包括网络设备(如服务器、机柜、交换机、网络集线器、调制解调器、光纤线路、网络线路、UPS电源等)、计算机、数据输入输出设备(如数字化仪、扫描仪、绘图仪、打印机等)、数据储存设备(如磁盘、光盘)等。
5.数据采集与处理对1:10000外业标绘调查底图进行扫描数字化。
扫描时,底图应摆放平整,无明显折痕,不存在明显变形。
扫描分辨率不低于300dpi,扫描影像清晰,无噪声和明显污点。
扫描影像数据按图廓点或公里格网进行定向,定向误差不超过图上0.1mm。
以扫描的图形和影像为采集对象作土地调查要素的采集。
使用软件的专用模块分别对线状要素、点状要素和注记进行分层矢量化采集,同时录入属性数据。
补测新增地物数据,经在AUTOCAD中准确数据定位后,经数据转换导入,经检查正确合格后,形成内业建库人员新增地物补测的数据采集资料。
收集基本农田和后备资源相关的资料,经数据转换和坐标定位后形成基本农田和后备资源的整套上图资料,经相关部门审查正确后,形成基本农田和后备资源的数据采集资料。
6.调查数据入库依据国土资源部颁发的《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等标准开展XXX市区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
将通过外业抽检和内业自检、采编处理的调查数据,进行初步汇总统计和制图,“成果数据”提交XXX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专家组检查验收。
成果合格后,按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要求,将Automap编辑处理的分幅矢量文件型空间数据,转换成Shpfile格式;将数字摄影测量系统(DPS)加工处理的数字正射影像(DOM)栅格数据以GeoTiff格式,一并导入到以ArcGIS为图形平台和Oracle为数据存储平台的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中,由系统提供的数据处理和管理功能,进行成果数据的实体入库处理。
数据建库步骤包括:导入数据检查、目标库配置、数据检查与处理、数据入库、入库数据检查。
检查、处理和入库等步骤先以图幅为单位、再以行政区范围为单位自村、镇、到市范围逐级进行,直到合乎数据入库质量要求和数据库运行的要求为止。
9.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流程质量控制措施9.2.1建立质量管理结构1、XXX国土资源局成立“XXX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该工程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工程进度、工程质量、监控监理单位和专业队的生产、技术、质检等工作。
2、委派技术负责人一名,全面负责工程的技术和质量工作,负责技术设计的修改、解释,并通过项目每周的例会负责解答作业队提出的技术问题,并形成会议纪要发到作业队和监理单位;根据作业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判定补充技术规定。
3、作业队设立专职质量检查员,对作业队完成的各项成果进行全面的检查,并做好记录,随同成果一并提交监理单位检查。
9.2.2坚持三项制度1、坚持专家评审制度。
为了使方案更具性、可操作性,更贴近我区的实际,我们分别进行了如下评审:一是总体方案论证专家评审;二是格式转换、数据建库工作方案论证专家评审;三是监理招投标专家评审;四是作业单位招投标专家评审。
2、坚持工作监理制度。
为了确保工程优质、高效地完成,根据本项目工程技术性强、要求高、队伍多的特点,我们专门聘请了江苏省测绘产品质量检验监督站担任工程监理,实施全过程监理,编写监理技术规则、成果质量检查报告、监理简报及作业过程中及时处理有关技术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3、坚持工程例会制度。
为了使得上级要求得以快速落实,技术要求得以统一,作业单位的问题和困难得以及时解决。
在工程实施全过程中,建立了“工程例会制度”,实行了施工初期每周日、施工中后期每两周的会议,参加人员有当地国土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工程办公室人员、监理单位和作业单位的项目负责人。
会议主要了解各作业单位的生产进展情况、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安排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提出对各作业单位的生产进度和技术要求等,及时解决各作业单位的生产困难和技术问题,使各方的信息得到及时沟通和交流,为工程的顺利进行起到了积极推动协调作用。
数据检查修改完成后的数据以区为单位的基础入库数据进行100%的检查。
数据的检查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要素位置的精度检查:线型、符号采集的位置必须正确,不跑线(图上0.1mm以内)。
按中心点、中心线数字化的要素,其位置必须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