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事诉讼证据

民事诉讼证据

第十四章民事诉讼证据[提要]证据问题是民事诉讼的核心。

在证据制度面前,证明责任和证明目标是关键,它引导着当事人的举证和质证,影响和制约着法官对证据的采信。

民谚曰:“打官司就是打证据。

”因此,本章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习本章,要正确认识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基本原理和精神;理解和掌握证据的概念、特征、证据的分类和形式、民事诉讼中的证明对象和证明标准;准确把握证明责任的概念、分配以及意义;正确理解和运用当事人的举证、质证和人民法院查证、认证制度,提高运用证据实现司法公正,保障正当利益的能力。

重点问题:●证据是证明案件事实的根据,作为法院定案根据的证据具有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三个基本属性;●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种类包括: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七种;●证明责任的本质是事实真伪不明所引起的败诉风险,证明责任的功能是事实真伪不明时引导法院作出裁判,即哪一方当事人负责任,便将不利的裁判后果判归该方当事人承担;●我国宜采用法律要件分类说作为分配证明责任的学说,我国民事诉讼中分配证明责任的一般规则是当事人须对法律规范中对其有利的要件事实承担证明责任;●提供证据的责任,是指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为避免败诉危险而向法院提供证据的必要,这一责任与证明责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证明责任是固定的责任,在诉讼过程中不会发生转移,提供证据的责任是动态的责任,会随着法官心证的变化而转移;●证明标准,是指法官在诉讼中认定案件事实所要达到的证明程度,民事诉讼通常的证明标准是高度盖然性,即法官从证据中虽然尚未形成事实必定如此的确信,但在内心中形成了事实极有可能或非常有可能如此的。

教学时数:8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民事诉讼证据概述一、民事诉讼证据界定(一)民事诉讼证据的概念何谓民事诉讼证据呢?诉讼法学者的认识不统一,主要有以下几种主张:1.客观事实说。

主张者认为民事诉讼证据是能够直接或间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客观事实。

2.手段说。

认为民事诉讼证据是诉讼主体在诉讼活动中用以查明案件事实的各种手段。

也称为证据形式,即法律明确规定的各种证据形式。

如书证、物证、鉴定结论等。

3.内容与形式统一说。

认为民事诉讼证据由内容和形式共同构成。

证据的内容即事实材料;证据的形式,也成为证明手段,它是证据的各种表现形式。

所有诉讼上的证据都是事实与证明手段的统一体。

在上述的各种观点中,我们认为内容和形式统一说是正确的。

所谓证据的内容是指各种与案件有关的事实;所谓证据的形式是指已为法律确认的各种形式。

《民事诉讼法》第63条规定:“证据有下列几种:(1)书证;(2)物证;(3)证人证言;(4)视听资料;(5)当事人的陈述;(6)鉴定结论;(7)勘验笔录。

”(二)民事诉讼证据的特征对于民事诉讼证据特征问题,我国证据法学者认识不太一致。

在法律真实证明目标和高度盖然性证明标准下,证据的特征应当是真实性、关联性和法律性。

为此,《若干规定》第50条规定:“质证时,当事人应当围绕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针对证据证明力有无以及证明力大小,进行质疑、说明和辩驳。

”证据的真实性,也称为证据的确实性,是指证据所反映的内容应当是真实的。

证据的关联性,也称为证据的相关性,是指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存在一定联系。

证据的法律性,也称为证据的合法性,是指证明案件事实情况的证据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

二、民事诉讼证据分类(一)民事诉讼证据分类概述由于学者们确立的划分标准不同,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学者划分的证据类别又是不仅一致的。

原苏联的诉讼法学者将证据分为直接证据、间接证据、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四类。

英国将证据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直接证据和环境证据;第二类是感觉性证据和传闻证据;第三类是第一位证据和第位证据;第四类是初看证据和终局证据。

国内学者对证据分类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我们认为,无论证据分类情况多么复杂,都必须明确同一类划分必须坚持相同的一个标准,依某种标准划分必须穷尽所有的证据,不允许遗漏部分证据。

(二)民事诉讼证据分类1、民事诉讼证据分类概述(1)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依照证据内容与被证明的案件事实之间的关系为标准,将民事诉讼证据分为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

(2)原始证据与传闻证据依据民事诉讼证据内容形成的过程与案件事实的关系划分,民事诉讼证据可以分为原始证据和传闻证据。

(3)本证与反证依证据与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和诉讼利益的关系为标准,可以将证据分为本证与反证。

(4)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根据固定、保存民事诉讼证据材料的方式即最后呈现在法官面前的证据表现形式为标准,可以将证据划分为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

第二节民事诉讼证据的种类一、物证(一)物证的概念物证是民事诉讼中一项重要的证据,是指以其自身属性、外部特征或存在方式证明案件事实的客观存在。

物证与其他证据相比,有如下特征:(1)证明方式的特殊性。

(2)物证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3)物证具有被动性和间接性。

与是否在法律上引起的人身损害赔偿这一待证事实之间的联系。

(二)物证的分类与调查收集为了便于当事人举证和人民法院收集审查核实各种物证,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对物证进行分类。

但最具司法实践意义的分类是将物证分为原物与派生物,或称为原始物证和复制物证。

原始物证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本身,以其自身属性、外部特征或存在方式证明案件事实的客观存在。

复制物证是指并非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本身,但承载或反映了能证明案件事实的客观存在的某些外部特征,如物证的照片、复制品等。

由于原始物证的证明力大于复制物证,因此,根据《民事诉讼法》第68条和《若干规定》第21条的规定,调查人员调查收集物证时应优先收集原物。

被调查人提供原物确有困难的,可以提供复制品或者照片。

法院收集调查物证,应由两个以上调查人员共同进行,并向被调查人说明身份,出示调查证件。

调查人员应告知被调查人员相应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提供复制品或者照片的,应当在调查笔录中说明情况,以表明调查程序的合法性。

二、书证(一)书证的概念书证是以文字、符号、图案、表格等形式所表达的具有证据特征的思想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的书面材料或其他物品。

(二)书证的特点(1)书证具有物质性。

(2)书证具有思想性。

(3)书证具有直接性。

(4)书证具有稳定性。

(三)书证的分类书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依书证内容为标准,书证可以分为处分性书证和报导性书证;依作书证的主体不同,可以分为公文书证和私文书证;依书证的制作方式和来源不同,可以将书证分为原本、正本、副本和节录本;依书证的制作形式为标准,可以将书证分为普通形式的书证和特定形式的书证。

三、证人证言(一)证人的概念证人既是一个日常生活中的通俗概念,也是诉讼法上的特有概念。

作为诉讼法上的概念,证人是指某一社会主体为立法者预先设定在其亲身感知了案件事实的情形下向法庭作证,并成为诉讼权利义务关系主体的人。

在我国和大陆法系国家,证人和鉴定人一般分属于不同的证据方式,规定不同的适用范围和适用规则,因此,对它们二者加以区别是十分必要的。

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证人以知道案件情况为条件,具有不可选择和不可替代性;鉴定人以具被相关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为条件,既可以选择,也可以更换。

(2)证人是事先通过耳闻目睹了解了案件事实,而后在诉讼中向法庭进行陈述,以便证明案件事实;鉴定人事先并不了解案件事实,而是就案件事实中某些专门性问题通过鉴定得出的结论来证明案件事实。

(3)证人作证只要具备一定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即可,并不要求具有任何专门的知识;而鉴定人除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外,还必须具备相关专门的知识和技能。

(4)由于证人的不可选择和不可替代性,决定了证人即使与案件有利害关系,也不存在回避的问题;而由于鉴定人的中立性和可替代性,决定了鉴定人只要与本案当事人有利害关系或其它法定情形,便应当回避。

(5)为了作出科学性的结论,对某一案件事实的判断,鉴定人之间可以进行商讨,共同作出鉴定结论;而证人之间不能商讨共同进行作证。

(6)为了对案件事实的全面了解,以便作出科学的结论,鉴定人可以了解有关案情和阅览有关的案卷材料,而证人无阅卷的权利。

(二)证人的资格公民在具体的诉讼案件中要成为证人需具备以下条件:(1)了解案情。

(2)能正确表达意志。

(3)能够认识作证的法律后果并有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能力。

(4)证人应当是自然人。

关于证人资格需讨论的几个问题:(1)审判人员能否成为证人?所谓审判人员包括法官、陪审员、书记员、法警和检察人员。

(2)警察能否成为证人?(3)律师在代理民事案件时能否充当证人?(4)小孩能否在民事案件中成为证人?(5)有利害关系的人能否作证?(6)有特殊身份的人能否成为证人?(三)证人的权利和义务证人的诉讼权利主要有:(1)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提供证词的权利;有对不通晓的语言文字要求法庭提供翻译的权利。

(2)享有获得经济补偿权。

证人出庭作证,不可避免地会支付相关费用,如交通费、住宿费、误工费、生活费等,对此应当给予合理的补偿。

最高人民法院总结审判实践经验,适当地借鉴了英美法系国家的做法,在规范证人提出的问题上,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志。

证人出庭作证,从抽象意义上讲,是对国家履行义务;从具体案件而言,证人则是当事人的证人。

《若干规定》第三款规定:“证人因出庭作证而支出的合理费用,由提供证人的一方当事人先行支付,由败诉一方当事人承担。

”(3)有要求查阅、更正、补充、宣读自己证言笔录的权利。

(4)享有获得司法保护权。

证人的诉讼义务主要有:(1)按时出庭作证的义务;(2)如实作证的义务;(3)接受法官和当事人质询的义务;(4)有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

(四)证人证言的概念和特点证人证言,是指证人在诉讼过程中就自己所知道的案件事实向人民法院所作的陈述。

陈述的方式多数是口头形式,特殊情形下可以是书面和动作表述。

证人证言有如下特点:第一,证人证言的不可替代性。

第二,证人证言的直观性。

第三,证人证言的主客观统一性。

四、当事人陈述(一)当事人陈述的概念当事人陈述是民事诉讼证据的一种,是当事人就自己知道的有关案件的事实情况向人民法院所作的口头叙述和承认。

当事人是系争法律关系的主体,他们对法律关系的存在状况和争议情况是比较了解的。

因此,当事人向人民法院陈述的有关案件事实的材料,对于法院查明案情,认定事实,正确地解决纠纷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当事人陈述的分类当事人陈述包括当事人自己主动叙述的案件事实和对案件事实的承认。

当事人的承认分为对诉讼请求的承认(在我国台湾地区的民事诉讼法上称为认诺)和案件事实的承认(国外也称作自认)。

对案件事实的承认是指当事人对不利于自己事实的承认,又分为诉讼中的承认和诉讼外的承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