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尼埃病诊断依据和疗效评定(2006年,草案)
梅尼埃病是一种特发性内耳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旋转性眩晕,波动性感音性听力损失,耳鸣和耳胀满感。
梅尼埃病的基本病理改变为膜迷路积水。
诊断依据
1.发作性眩晕2次或2次以上,持续20m i n至数小时。
常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平衡障碍。
无意识丧失。
2.波动性听力损失,早期多为低频听力损失,随病情进展听力损失逐渐加重。
至少一次纯音测听为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可出现重振现象。
3.可伴有耳鸣和(或)耳胀满感。
4.前庭功能检查:可有自发性眼震和(或)前庭功能异常。
5.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晕,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迷路炎、前庭神经炎、药物中毒性眩晕、突发性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和颅内占位性病变等引起的眩晕。
临床分期
早期:间歇期听力正常或有轻度低频听力损失。
中期:间歇期除2k H z外,低、高频率均有听力损失。
晚期:全频听力损失达中重度以上,无听力波动。
可疑诊断(梅尼埃病待诊)
1仅有1次眩晕发作,纯音测听为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伴耳鸣和耳胀满感。
2发作性眩晕2次或2次以上,持续20分钟至数小时。
听力正常,不伴耳鸣及耳胀满感。
3波动性低频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可出现重振现象。
无明显眩晕发作。
4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晕,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迷路炎、前庭神经炎、药物中毒性眩晕、突发性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和颅内占位性病变等引起的眩晕。
疗效评估:
1.眩晕评定:
用治疗后2年的最后半年每月平均眩晕发作次数与治疗前半年每月平均发作次数进行比较,按:
所得分值=治疗后每月发作次数/治疗前每月发作次数分为5级,即
A级:0(完全控制,不可理解为“治愈”)
B级:1~40(基本控制)
C级:41~80(部分控制)
D级:81~120(未控制)
E级:>120(加重)
2.听力评定:以治疗前6个月内最差一次的0.25、0.5、1、2和 3 kHz 听阈平均值减去治疗后18~24个月最差的一次相应频率听阈平均值进行评定。
A级:改善>30d B或各频率听阈<20d B H L;
B级:改善15~30d B;
C级:改善0~14d B(无效)
D级:改善<0(恶化)
如诊断为双侧梅尼埃病,应分别评定。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标准(2006年,草案)
一、定义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 e n i g n p o s i t i o n a l p a r o x y s m a l v e r t i g o,B P P V)是与
头部或身体姿势变动相关的短暂的眩晕发作,是一种常见的内耳自限性疾病。
50~70%属于原发性,亦称特发性,无明显病因;30~50%属于继发性,常继发或并发于迷路炎,前庭神经炎,头外伤,偏头痛,梅尼埃病发作期,突发性耳聋,耳及耳神经外科等病理条件下。
二、B P P V的临床类型
后半规管B P P V、水平半规管B P P V、前半规管B P P V,以上3类,均可双侧发病。
三、诊断的B P P V变位检查
(1)D i x-H a l l p i k e检查:也称为B a r a n y检查或N y l e n-B a r a n y检查,是确定后或上半规
管B P P V常用的检查。
(2)滚转检查(r o l l m a n e u v e r):是确定水平半规管最常用的检查。
四、B P P V的眼震特点:
可用VNG观察,根据眼震方向确定侧别与类型;没有V N G也可肉眼观察。
B P P V的眼震有以下共同的特点:短潜伏期(一般1~5秒);反复置于诱发位置反应减弱(眼震有疲劳性)(1)后半规管B P P V的眼震特点:受累半规管为向下耳时出现向下耳的
垂直向上的扭转性眼震,回到坐位眼震变为向对侧耳的垂直向上的扭转性眼震。
管结石症眼震,持续时间<1m i n;嵴帽结石症持续时间>1m i n。
(2)外半规管B P P V的眼震特点:向双侧均出现向下耳的水平眼震,但以向患侧为重(管
结石);向双侧均出现向上耳的水平眼震,但以向患侧为重(嵴帽结石)。
水平半规管B P P V
眼震的持续时间数秒~数分种不等。
(3)前半规管B P P V的眼震特点:受累半规管为向下耳时出现向下耳的垂直向下的扭转性
眼震,回到坐位眼震变为向对侧耳的垂直向下的扭转性眼震。
管结石症眼震,持续时间
<1m i n;嵴帽结石症持续时间>1m i n。
五、疗效评估
Ⅰ级:眩晕完全消失
Ⅱ级:眩晕或位置性眼震减轻,但未消失
Ⅲ级:眩晕位置性眼震无变化,加剧或转为其它类型的B P P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