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庸之道ppt课件十二

中庸之道ppt课件十二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 也,爵禄可辞也,白刃 可蹈也,中庸不可能 也。”(《中庸》第9章)
二、整体感知文本
1、诵读感知,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民鲜久矣( ) 狂( ) 狷( ) 讪( ) 徼( ) 讦( ) 原( )
Xiǎn Kuáng juàn shàn jiāo jié
Yuàn 通“愿”
何谓中庸?
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中 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 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说,不 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 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 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 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称 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风、 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 相牵制、互相补充。
中 庸 之 道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孔子面
对流水兴叹的同时,也给后人描述了这样 一种人生轨迹:“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 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那么什么叫作不惑?于丹 教授解释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的理念 去思考、行事。有人认为人活到四十就会 圆滑、平庸、和稀泥,这就是中庸。同学 们,你的看法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十四 课《中庸之道》。
三、探究文本
1.“中”德
(1)结合译文,自读6.29部分,学生 质疑,教师释疑
中庸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为德 也,其至[达到极点]矣乎!民鲜[少]久矣。
治大国若烹小鲜: 鲜鱼、活鱼
芳草鲜美:
鲜艳
好犯上者,鲜矣: 少
葬鲜者自西门: 夭折、早死
(2)探讨 :“民鲜久矣”的原因
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探讨
1、“中”观念最初源自于原始社会的狩猎活动, 与弓箭发明使用有关,本义为射击“中的”之 意,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由此衍生 出了“中央之中”的意义,“中”观念发展早 期主要表现在政治领域,强化中央权力的绝对 性2、。“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周礼》)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17.13) 中礼(1.12、17.24) 中和( 13.23 )
6.29章:中庸做为一种道德,老百
姓已经缺少他很久了。 11.16章: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不 狂。 4.10章:君子亲近义。 13.21章:指出“狂”“狷”两种对 立的性格。 1.12章:要以和谐,中正为贵。 13.23章:为君子小人下了一个定义。
13.24章:好人能让好 人喜欢,让坏人厌恶。 17.13章:对不讲原则 的人深恶痛绝。
17.24章:对不合“仁” 的行为的憎恶。
(2)中庸的“中”是否为折半以取中, 搞平均主义?
【明确】 孔子明明白白地把中庸与平均主义 对立起来,可见决不是折中的意思,也决不 是各打五十大板。中庸之“中”是一个动态 的平衡点。犹如一杆秤,秤锤必依所秤之物 的轻重而在秤杆上移动,才能找准平衡点, 从而把秤杆摆平,把重量搞定。如果把秤锤 固定在秤杆的中点,那秤杆只能添乱而无用 处。
2.“中”行
(1)结合译文,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师愈与[“欤”,语气词]? 不得中行而与[交往]之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亲近)也,无莫(淡 漠)也,义之与[和]比
(2)说说过犹不及的含义
【明确】事情办得过火,就跟做得不够一样, 都是不好的。
(3)学生联系生活,找出过犹不及的例子
三、章节梳理
6·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本章内容是中庸是一种道德(中德)。
【评析】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 这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论语》中提及“中庸”一词,仅此 一条。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 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 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 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 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 互相补充。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 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 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在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 献的。但在任何情况下都讲中庸,讲调和,就否定了对立面的斗争 与转化,这是应当明确指出的。
要点:师过,商不及,即过犹不及。其实两人都不优 秀,因为他们没做到中庸。
探究:“过犹不及”强调了一个什么问题?你能举个 例子说明吗?
要点:过犹不及的含义:事情办得过火,就跟做得不 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强调处事有“度” 。
“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 “士制百姓于刑之中,以教祗德”。 (士师又用公正的惩罚制御百官,教导臣民敬重德行 ) (《尚书·吕刑》)
【明确】 ①中庸之道,谈何容易,把握好度并不是件容 易一事,连孔子也发出如此沉重感叹。 ②中庸之所以会“民鲜久矣”,归根到底,是 由于“民”之价值不被统治者重视“久矣”, 从伦理学角度,是由于道德的规范性因维护统 治者利益过度张扬而民主主体性不被突出“久 矣”。孔子核心思想是仁,从“中政”到“中 德”,意味着孔子意识到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 中不断创造丰富“中”的内涵。从政治学角度 看,“爱人”根本要求是统治者必须考虑到民 众的利益与需要,在自己的利益和民众的利益 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关系。
有一则故事耐人寻味,宋时秦桧的私人办事密 室“一得阁”落成,广州守臣送来一卷地毯, 大小尺寸竟分毫不差。这个地方官可谓马屁拍 到家了。当接到那卷地毯时,聪明而狡猾的秦 桧想到,他既然有本事如此精确地刺探到自己 密室中的尺寸,刺探自己其他的秘密就不在话 下了。没过多久,送地毯的人就被秦桧除掉了。
问:孔子认为子张和子夏谁更优秀?
——





欹学
器的Βιβλιοθήκη 触动点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 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荀子·宥坐》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
天下之定理。
程子
不偏不易
2、大意感知
(1)概括原文,说说中庸之道具体体现 在哪些方面?
明确: 中德(6.29) 中行(11.16、4.10、13.21、 13.2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