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高考复习
《中庸之道》高考复习
《论语》选读 中庸之道
2
教学目标
▪ 1.背诵11.16、13.23、13.24、17.13章。 ▪ 2.掌握“鲜”、“与”、“狷”、“和”、
“同”、“贼”在文中的含义。 ▪ 3.理解孔子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
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 4.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
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
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在矛盾中
求统一,在对立中求调和,在一定的原则
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和调与协作。这样,才符
合于中庸的思想。
▪
10
和而不同
▪ 和而不同:
▪ 中庸是在“有原则”的情况下调和个 方面矛盾,对立中求统一,以达到和谐。
13
2
▪ 我认为上述提供一个依据,需要多方面来看。 ▪ 对于一个人正确评价,并不容易,但孔子把握住
了一个原则:即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应以善恶 为标准。听取众人的意见是应当的,也是判断一个人 优劣的依据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依据。 但是众人的 标准也可能是局限,而人是复杂。 ▪ 因此还需自己结合对方平时的言行举止综合考察 他
一。 ▪ 同:等同。指无差别的同一。 ▪ 狷:性情褊急而孤介自守。
7
总结:
中庸的精神实质:适度、平衡、和谐(协调平 衡,对立中求统一)。
8
相关链接 P69-70
▪ 中庸之道的内涵: 11.16, 4.10,13.21
▪ 1、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过犹不及”,适度原则,恰 到好处。
▪ 2、执用两中,实行稳健的主张。(对立后统一,异中求同, 多方考察,采取稳妥的主张)
▪ 阅读选文和名家评点,结合选文,自选角度写出你16
2
▪ 2、赞同上述观点。(观点) ▪ 一乡的人都喜欢他,他可能是一个好好先生,
不一定是好人。一乡的人都厌恶他,他可能是 个特立独行、鹤立鸡群的人,不一定是坏人。 只有当好人喜欢他,坏人厌恶他时,我们才可 以肯定他是一个好人。(结合语段分析理由) ▪ 所以赞同两方面综合起来判断一个人是否 是好人。 ▪ (结论)
▪
相关章节:
1.12,13.23,13.24,17.13
11
第8章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17•13)
(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 是道德的破坏者。
乡原违背了中庸之德。
12
第9章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13.24)
孔子所赞赏的是一个人能够讲求是非原 则,做到爱憎分明。孔子所提倡的“和”并 不是无原则的调和。
▪ 一乡之人,宜公论矣,然其间亦各以类自为好恶也 。故善者好之而恶者不恶,则必其有苟合之行;恶 者恶之而善者不好,则必其无可好之实。(朱熹《 四书集注》)
▪ 正义曰:言乡人皆好之,是善善不明;乡人皆恶之 ,是恶恶不著。若乡人之善者善之,恶者恶之,则 是善善分明,恶恶显著也。(何晏《论语集解》、 邢昺《论语注疏》)
19
嘉兴二模
▪ (2分)中和/中庸/中庸之道 ▪ (3分)这段文字体现的孔子中庸思想是从人性
论角度讲的。所谓中节,就是符合社会行为一般 规则,能与社会人群和谐相处。(1分)淳朴人 性是天下之大本,和谐原则是天下之达道(1分 ),中庸原则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规则, 对我们当今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1 分)
3
背诵相关章节
▪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 不及。”
▪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11•16 )
▪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3.23)
▪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 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13•24)
20
四、典型问题阐释 例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 3、符合社会人生常道,做到合情合理。
▪ 4、宽容包纳,和而不同。“和而不同” 是正确处理人际关 系的黄金规则 ,具有普遍的意义。
▪
9
为什么结交狂狷之士?
▪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13•21)
▪ “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
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
▪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 美,小大由之。”
▪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 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1).这两段文字体现了孔子的 思想。(2 分)
▪ (2).请结合第二段文字,说说你对孔子这一 思想的看法。(3分)
▪ 3、“乡人皆好之,何如?”
▪ 子曰:“未可也。不如其不善者好之, 其不善者恶之。”
▪ 4、子曰:“乡愿, 德之贼也
。”
6
重点词意掌握
▪ 2.掌握“鲜”、“与”、“狷”、“和”、“同”、 “贼”在文中的含义。
▪ 与: “不得中行而与之”,交往。 吾与汝(赞同) ▪ 和:和谐,指不同事物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即对立的统
14
1
▪ 1、 ▪ “中庸”的涵义是做事适度,恰到好处,在
矛盾中求统一,在对立中求调和,在一定 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和调与协作。
▪ “中庸”不等同于“折衷主义”,因为“ 折衷主义”是无原则地机械地拼凑各方的 思想观点等。
15
▪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 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13.24 )
17Biblioteka 第5章(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
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 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 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 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
18
▪ 3.(2013嘉兴二模)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 23-24题。(5分)
▪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17•13) 4
▪ 1、然则师愈与?”子曰:“
。”
▪ 2、子曰:“ 和。
,小人同而不
▪ 3、“乡人皆好之,何如?”
▪ 子曰:“未可也。 之。”
,其不善者恶
▪ 4、子曰:“乡愿,
。”
5
▪ 1、然则师愈与?”子曰:“ 过犹不及 。”
▪ 2、子曰:“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