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中庸之道》课件
端而接近“中行”。说到 底,还是一个“过与不及”
的问题,狂者太过,狷者不及。
你周围的人是狂者多还是狷者多呢?或者,你本
人是狂者还 是狷者呢?无论是你还是你周围的人,是
不是都应该用“中行”的 标准来加以调节呢?
• 【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
• 孔子认为言行都合乎中庸之道的人,是品 德最高尚的人。可是他感叹时人的行为都不符 合中庸。交朋友时,找不到行为合乎中庸之道 的人,也应该找狂与狷的人,因为狂者勇于进 取,而办事不细,狷者为人耿直却不求有所作 为。这样在交朋友中,没有“中行”之人,只 好求其次。当然,求其次只是取他的长处而并 非喜欢他的短处。在一个人的身上仍存在着取 其优的问题。在不可求得最“中”的条件下, 去求其相对的“中”,这本身仍是合乎中庸之 道。
求有所作为却绝不肯同流合 污。 ⑤不为:指不干坏事。
• 【评析】
“狂”与“狷”是两种 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 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 退缩,不敢作为。孔子认为, 中行就是不偏于狂,也不偏 于狷。人的气质、作风、德 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 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 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于中 庸的思想。
• 【读解】和与礼的辩证法
•
礼本来指的是区别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及与之相
应的礼节仪式。但礼的根本目的又在于起中和作用,
也是要达和谐的境界。这样就造成了礼与和之间既相
矛盾又相统一的辩证关系。按照儒家的礼治观点,就
是要人们在遵守礼法的前提下和睦相处。所以一方面 是"礼之用,和为贵","和"是目的;另一方面,一味地 为和而和,不以礼来进行约束,不讲原则,也是不行 的。这就是和与礼的辩证法。 用于处理人际关系,也
中庸之道,谈何容易。我们只能凡事尽力做得合适 一点而已。
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 适(1)也,无莫(2)也,义之与比(3)。”
• 【注释】
• (1)适:音dí,意 为亲近、厚待。
• (2)莫:疏远、冷淡。
• (3)比:亲近、相近、 靠近。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提
出对君子要求的基本 点之一:“义之与 比。”有高尚人格的 君子为人公正、友善, 处世严肃灵活,不会 厚此薄彼。本章谈论 的仍是个人的道德修 养问题。
则,人会到处碰壁,家庭会失去温暖,民族会分裂,
国家会动乱。可见“和为贵”确实至理名言。
如何做到人和呢?一要心和,从“心往一处想”
到“劲往一处使”,团结奋进。二讲人和,不是无原
则的退让,妥协必须用礼加以节制,即“不以礼节之,
亦不可行也。”
13-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①,小 人同而不和②。”
• 【今译】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声 附和,小人同流合污而不和谐。”
1-12有子曰:“礼之用①,和为贵②。先王之道, 斯为美③。小大由之④。有所不行⑤,知和而和⑥, 不以礼节之⑦,亦不可行也。”
• 【注释】 ①礼:体现“仁“的各种规则。用:作用,功用。
②和为贵:遇事以和谐为可贵。和:和谐,协调。
③先王:指周文王等古代贤王。斯:这个,指示代词, 指代“和为贵”
④小大由之:小事、大事都以“和为贵”为出发点, 按这个原则去做。由:奉行,照做。
义比个人功利具有更高的社会价值。
为正义而生,生的伟大;为正义而死,
死的光荣。以赴义为人生路向,凝铸
成为中华民族一种民族精神,代代相
传。
13-21子曰:“不得中行①而与②之,必也狂 ③狷④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⑤也。”
• 【注释】 ①中行:合乎中庸之道的言行。 ②与:相与,交往。 ③狂:激进。 ④ 狷(juàn):耿直,不
中道,是古圣相传之道,尧曰篇记载,尧命舜: “允执其中。”“舜亦以命禹。”古圣所传的中道, 就是一个中字,子思作中庸,以中和二字辨其要义, 更可以使人体会,学习中道,由和而达于中。中庸说: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 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 地位焉,万物育焉。”
• 【读解】
•
世界上的事情,没有什么是非这样不可的,也没
有什么是非 不这样不可的,只要是符合正义的原则就
行。
这反映了孔子“毋必毋固”(《子罕》),通权 达变的思想。正 如孟子对他的赞美:“可以仕则仕,
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 以速则速。”(《孟
子·公孙丑上》)只有“义”是唯一的标准。说得通俗 一点,也就是凡事要取一种灵活洒脱的态度,只要 是
的主要作用是区别、维护亲疏、贵贱的既和合又等级
限定的秩序。和合是目的,维护血缘关系的伦常次序
和社会政治关系的等级秩序,则是达到和合的手段。
我们的先人很早就认识到“人和”在社会活动中
的重要作用。人和万事兴。人和天下宁。就今天来看,
人和使祖国欣欣向荣。人心和顺,关系就会融洽,就
会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否
• 【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
•
孔子认为,人的行为必须以义来
规范。仁义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
认为,仁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个体主体
内在的爱心,推已及人便是亲亲而爱
众。义是仁德的外施、外在表现。孔
子重道义,主张在义利关系上,以义
导利,以义御利。在他人遇及危难,
国家民族遇到危难时,能见危授命即
见义勇为。“见利思义”原则表明道
芦衣顺母
• 【评析】
“过犹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中庸》 说,过犹不及为中。“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 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 之,不肖者不及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 斯以为舜乎?”这是说,舜于两端取其中,既非过, 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为大圣。这就是对 本章孔子“过犹不及”的具体解释。既然子张做得过 份、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对此 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
就是既要团结,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又要坚持原
则,不能搞庸俗的一团和气,吹吹拍拍。说到底,还 是毛泽东给我们开列的公式:团结--批评--团结。
• 【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
•
本章论述“以和为贵”和“以礼节和”的思想。
礼,孔子认为以之“经国家”为政制,以之“序
民人”为礼制、礼仪。礼是仁义的规范,制度化。礼
向其反面。中庸之道用以指导修身,则使自己的言行
保持中正,性情和谐不乖戾。用以指导处理事情,则
把握宽严适度,做到恰到好处,如处理人际关系,考
虑各方面的利益,不偏袒一方,也不鄙弃一方,更不
激化矛盾。若事物不能取理想的“中”,便取其次,
即取相对的“中”,也符合中庸之道。如孔子说: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
• 【读解】
•
在孟子看来,狂者是 志向远大,言语夸张而不切
实际的人;狷者是洁身自好的人。(《孟子·尽心下》)
这两种人都有各自的缺点和毛病,但我们常 常所遇见
的,或者说见得最多的,却又正是这两种人。所以,
也 就只有和他们相交了。
重要的是,我们要认识这两种人各自的缺点和毛
病,从而用 “中行”的标准来加以调节,使之不走极
德也。中,谓中和。庸,常也。鲜,罕也。 言中和可常行之德也,其至极矣乎!以世 乱,先王之道废,故民罕能行此道久多时 矣,非适而今也。
孝 感 动 天
• 【读解】 《论语讲要》
• 中庸的中字,无过,无不及。例如办一事,办到九 分,是为不及,办到十一分,是为过分,皆是不中。 必须办到十分,恰到好处,始称为中,亦称为中道。
所不为也。”(《子路篇》)有人把折中调和称为中
庸,这是误解。四方讨好,八面玲珑,不讲原则,这
叫做“乡原”,恰恰是孔子所最痛恨的,称为“德之
贼”。
查正贤《论语讲读》: 问:何为中庸?被称为“四书” 之一的《中庸》与之有何关系?
• 答:中庸是儒家思想的又一核心观念。孔子在这里提出 “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中”,指无过与不及, “庸”的意思是“用”,是“常”。中庸并不是平庸无 是非之意,而是指中和的、可在日常所行用之德。陈淳 认为:“凡日用间人所常行而不可废者,便是正常道理。 惟平常,故万古常行而不可废。如五谷之食、布帛之衣, 万古常不可改易。”
• 【读解】钱穆《论语新解》
• 师也过,商也不及:譬之于射,过与不及, 皆未至于鹄的。子张才高意广,所失常在于 过之。子夏笃信谨守,所失常在于不及。此 皆材质有偏,而学问之功有所未至。
•朱熹《论语集注》
尹氏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夫过与不及,均也。差之毫厘,缪以 千里。故圣人之教,抑其过,引其不 及,归于中道而已。”
• 【读解】
• 人们往往会像子贡一样,觉得做过头总比 没做到要好一些,其 实这是一种心理误区。有 时候,过头了比没有够还糟糕得多,危 害也大 得多。别的不说吧,就说说最简单的饮食问题; 一顿饭吃 少了一点,或者说根本就没吃饭、那 不过是饿得快一点而已。可 是.如果是吃多了, 就不那么简单了吧,轻则吃酵母片、多酶片, 重则拉肚子,进医院。这是大家都有的生活体 验。更不用说政治 上的“左右派”给我们带来 的大灾难了!
不违背大原则,过去一点过来一点,先一点后一点, 左一点右 一点,无关宏旨,不伤大雅,也就无可无不
可了。
这一点,似乎更符合现代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态 度。 不过还是需要提醒一句:前提是“义之与比”-----正义的原 则可是万万丢不得的。
• 【读解】 《论语讲要》
君子对于天下人,无专主 之亲,无特定之疏,惟以道义 是从。即不问亲疏,但以道义 是亲,亦即以义为处世准绳。
• 【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
•
孔子把“中庸”视为最高美德。之所以是一种美
德,就在于“中庸”是道德修养和处理事物的基本原
则和方法。中庸的中,含中正、中和、不偏不倚等义。
中庸的庸,有平常、常用等义。中庸之道,叫人们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