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教资国考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精选练习题: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艾里斯的ABC理论中的“C”指的是( )。
A.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B.获得正向的情绪结果C.事件造成的情绪后果D.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答案】C。
解析:艾里斯的ABC理论中,A指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B指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C 指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
故选C。
2.组织策略属于( )。
A.精加工策略B.认知策略C.元认知策略D.调节策略【答案】B。
解析: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小学儿童处于认知发展的( )阶段。
A.前运算B.形式运算C.具体运算D.感知运动【答案】C。
解析: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7-11岁的儿童处在具体运算阶段,所以小学儿童处于认知发展的具体运算阶段。
4.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品质的( )方面的特性。
A.广度B.强度C.时间D.空间【答案】C。
解析: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品质的时间方面的特性。
5.儿童认知发展到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是( )。
A.多维思维B.思维的可逆性C.具体逻辑推理D.守恒观念形成【答案】D。
解析:守恒观念形成是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
6.以下属于元认知计划策略的是( )。
A.设置学习目标B.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C.测验先做简单题目D.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答案】A。
解析:元认知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7.经典条件反射的创始人是( )。
A.斯金纳B.巴甫洛夫C.桑代克D.华生【答案】B。
解析:巴甫洛夫是经典条件反射的创始人。
8.从已知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从现成资料中寻求正确答案的一种有方向、有条理的思维方式是( )。
A.聚合思维B.发散思维C.推理思维D.创造思维【答案】C。
解析:推理思维是从已知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从现成资料中寻求正确答案的一种有方向、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9.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不能回忆或再认的原因主要是( )。
A.无适当提取线索B.信息相互干扰C.痕迹消退D.压抑【答案】A。
解析: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不能回忆或再认的原因主要是无适当提取线索。
10.提出学生获得概念的主要方式是概念同化的心理学家是( )。
A.奥苏伯尔B.布鲁纳C.加涅D.杜威【答案】A。
解析:奥苏伯尔提出学生获得概念的方式有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其中主要方式是概念同化。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二)单项选择题1.斯金纳研究的条件反射叫做( )。
A.操作性条件反射B.遗传性条件反射C.经典性条件反射D.非理性条件反射【答案】A。
解析:斯金纳提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2.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 )。
A.感受与体验B.前人经验C.记忆的内容D.信息及其组织【答案】D。
解析: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3.学“角”这一概念,对“钝角”、“锐角”、“直角”概念的学习产生的影响属于( )。
A.负迁移B.垂直迁移C.水平迁移D.非特殊成分迁移【答案】B。
解析:垂直迁移是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就是指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续学习内容是不同水平的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
4.学会写“木”字后,有助于学习“林”字,这是( )。
A.顺向迁移B.逆向迁移C.负迁移D.垂直迁移【答案】A。
解析: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学会写“木”字后,有助于学习“林”字属于顺向迁移。
5.反映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程度的特征称为( )。
A.信度B.效度C.难度D.区分度【答案】A。
解析: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性,即某一测验在多次施测后所得到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程度。
6.保持信息在2秒钟以内的记忆是( )。
A.短时记忆B.长时记忆C.感觉记忆D.永久记忆【答案】C。
解析:感觉记忆的存储时间是~2秒。
7.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
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 )。
A.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B.工作动机与提高动机C.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D.交往动机与荣誉动机【答案】C。
解析: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
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
8.原型定向阶段相当于加里培林的( )。
A.活动定向阶段B.物质与物质化阶段C.内部言语动作阶段D.外部言语动作阶段【答案】A。
解析:原型定向阶段相当于加里培林的活动定向阶段。
9.由于先前做了活动或经验、习惯的影响而形成的心理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称( )。
A.定势B.原型启发C.变式D.同化【答案】A。
解析:定势即心向,是指由于先前做了活动或经验、习惯的影响而形成的心理的一种动力准备状。
10.有时为了便于理解知识,学习者也会利用表格帮助掌握知识,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
A.精细加工策略B.元认知策略C.复述策略D.组织策略【答案】D。
解析:组织策略包括列提纲,利用图形和表格。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三)单项选择题1.小红为了获得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学习非常刻苦。
她的学习动机表现为( )。
A.认知内驱力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C.附属内驱力D.求知欲【答案】C。
解析:附属内驱力是指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的需要。
2.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在自我意识发展的( )阶段,对自己的行为和行为结果的评价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概括与独立。
A.生理自我B.心理自我C.社会自我【答案】C。
解析: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发展到社会自我阶段,至少年期基本成熟。
儿童从轻信成人的评价逐渐过渡到自我独立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原则性、判断性正在迅速发展,对道德行为的判断能力,也逐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从对具体行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概括程度的评价。
3.认为动机水平适中时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的理论是( )。
A.成就动机理论B.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C.成绩结构理论D.强化理论【答案】B。
解析: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认为动机水平适中时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
4.一般来说。
有利于解决问题的动机强度是( )。
A.强烈B.较弱C.微弱D.中等【答案】D。
解析: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
5.布卢姆认为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是( )。
%%~90%%%【答案】B。
解析:布卢姆认为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是80%~90%。
6.认知一结构学习论在教学中主张( )。
A.探究法B.班级授课制C.发现法D.讨论法【答案】C。
解析: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7.直接认知被评价者的最好方法是( )。
A.观察B.测验C.调查D.谈话【答案】A。
解析:观察是直接认知被评价者的最好方法。
8.学习者在头脑中创建一幅熟悉的场景,在其中确立一条明确的路线,并在其上确定一些特定的点,回忆时按这条路线上的各个点提取所记的项目的位置的记忆法属于( )。
B.精细加工策略C.组织策略D.元认知策略【答案】B。
解析:精细加工策略包括记忆术、做笔记、提问和生成性学习等。
9.学习原有知识对新学习的影响属于( )。
A.逆向迁移B.负迁移C.顺向迁移D.正迁移【答案】C。
解析:顺向迁移是指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学习原有知识对新学习的影响属于顺向迁移。
10.小学生在记课堂笔记时对汉字字形结构正误的注意属于( )。
A.随意注意B.不随意注意C.无意注意D.随意后注意【答案】D。
解析:随意后注意也称有意后注意,它是有着自觉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地注意。
小学生在记课堂笔记时对汉字字形结构正误的注意属于随意后注意。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四)单项选择题1.需要层次理论是( )提出的。
A.罗杰斯B.班杜拉C.奥苏伯尔D.马斯洛【答案】D。
解析: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
2.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看,小学生记忆的主要方式是( )。
A.符号记忆B.抽象记忆C.命题记忆D.形象记忆【答案】D。
3.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对重点内容圈点批注的方法帮助记忆。
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
A.精细加工策略B.组织策略C.复述策略【答案】C。
解析:圈点批注属于复述策略。
4.学生刚学英语时,对26个字母的记忆两头容易,中间难,这种现象的解释是( )。
A.痕迹消退说B.动机说C.同化说D.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答案】D。
5.下面不属于元认知策略的是( )。
A.计划策略B.组织策略C.监视策略D.调节策略【答案】B。
解析: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
6.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变。
在哪个时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 ( )A.儿童早期B.少年期C.青年期D.成年期【答案】A。
解析:附属内驱力在儿童早期最为突出。
7.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 )。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差异性【答案】B。
8.小学生认知技能获得的主要方式是( )。
A.发现学习B.在尝试解决问题中学习C.从范例中学习D.没有正确答案【答案】C。
解析:小学生认知技能获得的主要方式是从范例中学习。
9.现代认知心理学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分析与传统心理学的分析的主要差异是( )。
A.强调解题过程分析B.强调解题策略分析C.强调知识与人格特征相互作用分析D.强调不同类型知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分析【答案】D。
解析:现代认知心理学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分析与传统心理学的分析的主要差异是强调不同类型知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分析。
10.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
A.知识经验B.观念和信念C.道德认识D.道德观【答案】B。
解析: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五)单项选择题1.学习活动中最稳定、最可靠、最持久的推动力是( )。
A.学习动机B.认知内驱力C.自我提高内驱力D 附属内驱力【答案】B。
解析:认知内驱力是学习活动中最稳定、最可靠、最持久的推动力。
2.学习者运用缩简和编歌诀的方法帮助记忆知识的学习策略属于( )。
A.组织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复述策略D.元认知策略【答案】B。
解析:缩简和编歌诀的方法属于记忆术,属于精细加工策略。
3.智力也叫认识能力,其核心是( )。
A.观察力B.记忆力C.思维力D.想象力【答案】C。
解析:智力的核心是思维力。
4.阿特金森认为个体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 )的动机。
A.追求利益B.追求刺激C.避免困难D.避免失败【答案】D。
解析:阿特金森认为个体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5.澳大利亚的教师在向学生讲“雪花”这一事物时,采用观看录像带并向空中抛洒大量碎纸片以引导学生体会下雪场景的方式,这种直观的手段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