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文学第六章永明体与齐梁诗坛第一节共33页

中国古代文学第六章永明体与齐梁诗坛第一节共33页

想象巫山高,薄暮阳台曲。烟霞乍舒卷, 蘅芳时断续。彼美如可期,寤言纷在瞩。 怃然坐相思,秋风下庭绿。
五、永明诗歌的特点
清丽 语言自然和谐 情感细俗通透
六、“永明体” 在南朝的影响
梁·何逊 :酬答、伤别之作。 《相送》: 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江暗雨欲来,
浪白风初起。 《临行与故游夜别》: 历稔共追随,一旦辞群匹。复如东注水,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此诗写登三山所见春江日墓的美景和遥望 京师而引起的故乡之思。
着眼于一个“Leabharlann ”字,把都邑、山水、花音调和谐,语言清新流畅,体现出圆 美流转的特点。 善于熔裁警句,警句对仗工整,和谐 流畅。
《玉阶怨》、《王孙游》等小诗开唐人绝 句的先声。
四、其他永明诗人
王融《临高台》: 游人欲骋望,积步上高台。井莲当夏吐,
窗桂逐秋开。花飞低不入,鸟散远时来。 还看云栋影,含月共徘徊。 《同沈右率诸公赋鼓吹曲二首》其一《巫 山高》:
陈·阴铿
多表现离愁别绪和羁旅思乡之情 善于锻炼字句,对仗工整,讲究声律,
诗风清丽,以写景见长,尤善于描写江 上景色。 很多作品都可视为唐代五律的滥觞。 杜甫“颇学阴何苦用心” (《解闷十二 首》其七) 赞美李白:“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 铿。”(《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江津送刘光禄不及》
用典和雕琢的技巧
永明体的兴起与四声的发现
永明体的兴起与对声律的追求有关。即所 谓
“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 悉异”(沈约《宋书·谢灵运》),或
“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 不同”(《南史· 陆厥传》)
它主要的创造者为沈约、谢朓、王融、周 颙等诗人。 “竟陵八友”
四声的发现
别范安成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 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 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 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登玄畅楼》
危峰带北阜,高顶出南岑。中有陵风榭, 回望川之阴。岸险每增减,湍平互浅深。 水流本三派,台高乃四临。上有离群客, 客有慕归心。落晖映长浦,焕景烛中浔。 云生岭乍黑,日下溪半阴。信美非吾土, 何事不抽簪?
《郡内高斋闲望答吕法曹诗》
结构何迢递,旷望极高深。窗中列远岫, 庭际俯乔林。日出众鸟散,山暝孤猿吟。 已有池上酌,复此风中琴。非君美无度, 孰为劳寸心。惠而能好我,问以瑶华音。 若遗金让步,见就玉山岑。
玉阶怨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 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王孙游》
绿草蔓如丝,杂树红英发。 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
未有西归日。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相悲各罢酒,何时更促膝!
何逊 《慈姥矶》
暮烟起遥岸,斜日照安流。一同心赏夕, 暂解去乡忧。野岸平沙合,连山远雾浮。 客悲不自己,江上望归舟。
何逊的诗歌贡献
进一步发展了“永明体”,为律诗走向成熟 做出了贡献
艺术风格独树一帜:辞意隽美,意境清幽, 状物传神, 体物细腻,对仗工整,音韵和谐
一、永明体
永明体又称作新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 言的。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因 为这种诗体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武帝永明年 间,故史称“永明体”。
永明体的产生过程
永明体的兴起与对声律的追求有关 声律论的提出又以四声的发现为前提 周顒发现四声 沈约提出诗歌声律中应当避免的“八病” 结合魏晋以来诗歌逐渐讲求对偶、辞藻、
鸟一并纳入诗中,情景交融,有声有色,
层次井然。
语言颇为精警工丽,音韵和谐,妙用典 故。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天际识归舟, 云中辨江树。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 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嚣尘自兹隔, 赏心于此遇。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
《游东田》
戚戚苦无悰,携手共行乐。寻云陟累榭, 随山望菌阁。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 鱼戏新荷动,鸟散馀花落。不对芳春酒, 还望青山郭。
三、谢 朓
谢朓(464~499),字玄晖。又称“谢 宣城”。
与谢灵运并称为“大小谢” 或“二 谢”。
谢朓的创作
谢朓最突出的贡献是对山水诗的发展和对 新诗体的探索 。
山水诗方面:他的山水诗语言精美、清新 流丽,通过山水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意 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形成了秀丽
清逸的诗风。代表作: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玉阶怨》
依然临江渚,长望倚河津。鼓声随听绝, 帆势与云邻。泊处空馀鸟,离亭已散人。 林寒正下叶,钓晚欲收纶。如何相背远, 江汉与城闉。
《晚出新亭》
大江一浩荡,离悲足几重?潮落犹如盖, 云昏不作峰。远戍唯闻鼓,寒山但见松。 九十方称半,归途讵有踪?
七、永明体的意义
永明体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进步。 四声的发现和永明体的产生,使诗人具有了掌握
谢朓的诗歌名句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严羽《沧浪诗话》: “谢朓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 李白: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谢朓诗歌创作的贡献
新诗体的探索方面: 将永明声律运用于诗歌创作中,其诗
“宫商之声有五,文字之别累万。以累万之 繁,配五声之约,高下低昂,非思力所学, 又非止若斯而已。十字之文,颠倒相配, 字不过十,巧历已不能尽,何况复过于此 者乎?……韵与不韵,复有精粗,轮扁不能 言之,老夫亦不尽辩此。”
永明体代表诗人
竟陵八友 沈约 谢眺 王融
二、沈约
著名的永明体诗人 锺嵘《诗品》:“长于清怨”。 主要表现在他的山水诗和离别哀伤诗中。
传统音韵学的自然发展 诗赋创作中声调音韵运用的经验积累等, 佛经翻译中考文审音的工作有着直接的关
系。 沈约等人将四声的区辨同传统的诗赋音韵
知识相结合,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 合,并规定了一套五言诗应避免的声律上 的毛病,即“病犯”,也就是后人所记述 的 “八病”
《南史·陆厥传》载《沈约答陆厥书》
相关主题